身边正能量 为爷俩点赞! 咸阳一位86岁老人捐遗体 儿子献血签器官捐献志愿书

华商报 2019-11-24 02:11 大字

张春年和张利国父子华商报记者 狄祎婷 摄

孙小霞和丈夫王继斌

父亲捐遗体用于教学研究

儿子签订器官捐献自愿书

妻子照顾瘫痪丈夫31年

丈夫想捐献器官 把爱传下去

在咸阳有一对父子,父亲生前签订了遗体捐赠志愿书,儿子签了一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近日,父亲去世,遗体捐献给了陕西中医药大学,用做教学研究。

86岁老人生前签订遗体捐赠志愿书

11月22日上午10时,在咸阳市国棉二厂社区举行了一场特殊的追悼会。来自咸阳市红十字会、陕西中医药大学、西北二棉集团等各行各业人士、亲朋好友、街坊邻里一百多人一起来送一位平凡而又可敬的老人最后一程,其中还有30名来自陕西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

追悼会上,西北二棉社区副主任省仕捷致悼词,陕西中医药大学党委副书记于望远高度评价了86岁老人捐遗体用于祖国医学事业是一件善举,应该向这种精神学习。咸阳红十字会副会长李剑发言,对老人的做法表示敬佩。

张春年1933年生于商州,1953年进入西北国棉二厂工作,1985年退休。2001年,张春年不幸患上脑梗,儿子张利国悉心照顾父亲生活起居,从不间断。后来,病床上的张春年对遗体捐献这件事有了想法。昨日,张利国接受华商报记者采访时说:“父亲想把器官捐献给有需要的人,为医疗事业作贡献!”

2017年,在征得家人同意后,老人签订了遗体捐赠志愿书,通过咸阳市红十字会,将遗体捐献给陕西中医药大学,用于祖国的医学事业,完成他人生最后一个夙愿。“我记得签完捐献志愿书后,老人非常激动!”咸阳市红十字会赈济救护部的李赓部长说。

今年11月18日17时50分,86岁的张春年走完人生最后一程。依据老人的生前遗愿,他的遗体被送往陕西中医药大学。

“之前我们还看望了病床上的张春年老人,他表示能为医学事业作贡献,很开心。”陕西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的张红院长说,“今天我们带来了30名临床医学的学生,就是要他们认识了解我们的捐赠者,学习他们的志愿精神,下一步,我们将把老人的遗体用做教学研究。”

张春年的女儿张莉芳说:“我的父亲普通平凡,他教会了我们善良和正直,我也正在考虑要像我父亲、我哥哥一样捐献自己的遗体和器官。”

“我父亲说,生前要好好孝敬老人,人死后长存的是精神,爷爷的这种精神会永远活在我们心里。”孙女张鑫感慨地说。

儿子也签订器官捐献志愿书

“从小父亲对我们要求很严格,还经常教育我们要做对社会有用的人!”张利国对记者说。

今年61岁的张利国曾是原西北国棉二厂的一名下岗工人,下岗后去了广东打工。2000年,张利国第一次在广东献了200毫升血,从此之后,只要身体允许,他从未中断过献血。18年来从不间断,仅在咸阳就献血达到56次。

2015年11月,得知年满60岁将无法献血,张利国又默默签了一份人体器官捐献志愿书。他说想在离开这个世界后,再为社会做点有意义的事。

记者从咸阳市红十字会了解到,张春年老人捐赠遗体是咸阳市红十字会遗体捐献的第六例。像张春年、张利国这样父子俩共同签署捐赠志愿书在咸阳尚属首例。华商报记者 狄祎婷

被他们感动!

妻子照顾瘫痪丈夫31年

丈夫想捐献器官把爱传递下去

华商报咸阳讯(记者 王斌)孙小霞是泾阳县一位普通农妇,11月22日,她的儿子王鹏向华商报记者讲述了母亲31年来悉心照顾瘫痪父亲的故事,希望用母亲的经历和父亲对抗病魔的乐观态度,鼓励更多人面对生活困境。

儿子:31年来不知道母亲咋过来的

“讲述他们的故事,并不是要大家可怜父母,也不是希望大家募捐,就是觉得母亲真的很伟大。”王鹏家住泾阳县三渠镇曹家村,11月22日,他告诉华商报记者,母亲孙小霞和父亲王继斌原本的生活幸福美满,1988年夏天,34岁的父亲遭遇车祸,导致高位截瘫,连最基本的生活都不能自理。

“那时我8岁,妹妹2岁,家里所有事都得母亲一个人操持。”王鹏回忆,那时家里全靠6亩地过活,农忙时候打的几千斤玉米、小米需要背上楼贮藏。母亲白天照顾一家人,利用晚上背粮食,“她一个女人一次背不了多少,只好每袋二三十斤地背。我晚上上厕所,时常看到她趴在玉米袋上睡着了,第二天早上她还在继续背玉米。那时候我俩太小,什么忙都帮不上。”

由于常年卧床,父亲王继斌身体出现了严重的坐骨结节囊肿,伤口愈合很慢,最近两个多月来西安看病,如今在离家比较近的三原县住院。为帮忙照顾父亲,从事电焊工的王鹏辞掉了工作,也更多体会到母亲的艰难。“有时候我坐在医院门外,不自觉地眼泪就掉下来了,31年来,不知道母亲咋过来的。”

王鹏介绍,最初两年,接受不了事实的父亲不想拖累母亲,时常发脾气,想赶她走,“有一天清早,我看母亲哭着跑到村外,可等我和妹妹上学时,看她已经做好了早饭……这些年亲戚帮了我们不少忙,但个中辛酸,只有母亲知道。现在长大了,回忆这些才更加理解她的艰难和坚守。”

妻子:只希望陪着丈夫慢慢往下过

11月22日,在三原县医院泌尿外科病房,孙小霞正在为丈夫王继斌做理疗、洗脚,因长年患病,王继斌的双腿肌肉萎缩很严重,但脸上气色还好。“在西安做手术失败,那时候就觉得自己一辈子完了。孩子太小,身为男人把所有责任一下推给妻子真的不忍心。”王继斌告诉记者,那时候妻子才30岁出头,实在不忍心妻子受苦,他多次提出离婚,但孙小霞始终没有放弃。

“当时妻子说,现在我就把你扶持上,把咱两个娃抚养成人就行了。我也不愁啥,一辈子再苦再累、再难我都能坚持下来。但你也要给咱坚持住,即使你躺在病床上,每天我能看到你,我的累就值得,你是我的精神支柱。”说到这里,王继斌流着眼泪,病房里,他望着妻子深情地说,“没有你,这个家庭早散了。你给我付出太多,我没有给你爱,没有给你付出,你帮我把孩子养大,我这辈子都忘不掉。”

回想过往,孙小霞说自己也曾怨天尤人,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头,“以前坚持不住的时候,我就会找个地方哭一阵子,可总有理由说服自己要对这个家负责。31年还不是这么过来了,现在我已经没有苦恼了,都已经过去了。孩子大了,我日子也过得可以了。”说起以后,孙小霞说她只希望能陪着丈夫慢慢往下过,“慢慢熬,熬到什么时候是什么时候。”

丈夫:想捐献器官温暖更多人

如今,王鹏已为人父,妹妹目前也已在西安成家。“这些年我拍了不少他们俩日常生活的视频,想给自己一份念想,用他们的故事鼓励孩子和身边人,生活里只要坚持下去,许多事总会慢慢好起来。”王鹏说。

王鹏说,这段时间照料父亲,他已经熟悉了父亲每顿饭菜的数量和口味。辞掉工作后失去了经济来源,为了省下每天寄存电动车的钱,他便坚持步行去医院。有一次,他发短信问妻子,如果没钱了怎么办,妻子说没钱了可以借,照顾父亲更重要,这让他很感动。“小时候因为家庭原因,我挺自卑。可现在长大了,我觉得没有任何事能够难倒我,没有困难能比得上父母当初遇到的不幸,可31年来,他们就这样过来了。”王鹏说,这几天他正在找一份夜班工作,“再辛苦,可我心里踏实。”

王继斌说,这些年妻子的付出,他这辈子都无法报答,自己一直有一个想法,就是去世后将器官捐献给社会,很感谢这些年泾阳县残联等社会组织的帮助,“妻子的付出这辈子无法报答,我想让妻子的这份爱温暖更多的人,把爱传递下去。”

邻居:这两口子真的都是很好的人

11月22日下午,记者跟随王鹏来到其家中,屋后的几间楼房还是30多年前他父亲未出事前盖的,家里家具破旧,王鹏保留的几本相册,记录下了这个艰难家庭三十多年的酸甜苦辣。

住在他家对门的邻居张群秀与孙小霞年龄相仿,说起这一家的点滴往事,她感慨道:“从来没见过她在丈夫面前发过脾气,有时候担心丈夫心情郁闷,她还时常让我们找人来他们家打打麻将,聊聊天,一起娱乐。这两口子真的都是很好的人,尤其孙小霞非常不容易,换作一般人真的做不到。”

新闻推荐

“5亩葡萄,今年卖了32万元”

高东旗展示他的阳光玫瑰葡萄农业科技报—中国农科新闻网记者梁军锁“今年我的5亩阳光玫瑰葡萄,卖了32万元。”近日,陕...

泾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泾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