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 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省政协十二届八次常委会议大会发言摘编

各界导报 2019-07-17 00:36 大字

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副主任,民进陕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闵生华代表民进陕西省委会

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推进陕西省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

一是生态环境保护必须依靠制度的完善和强化执行。进一步健全地方环境法规和标准体系,加大对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积极推进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公益诉讼制度,构建严格的政府环保绩效考核机制和监督制约体系。加强责任体系建设,要严格按照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办法进行追责。

二是建立完善科学合理的评价考核体系。对于重要生态功能区、重点生态环境保护区的地方降低GDP考核权重,增加生态环境保护权重,尝试建立以绿色GDP为基调的绩效考核体系,实行差异化考核。

三是提高环境治理能力,提升环保决策科学化水平。要将绿色发展作为落实追赶超越和“五新”发展战略的具体化行动,综合运用行政、市场、法治、科技等多种手段,在发展规划、产业布局、项目建设等决策过程中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分析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考虑对生态环境的长期影响。

四是分类施策,实现治污精准化。要根据陕南、关中、陕北存在的不同生态环境问题,分类施策。结合不同区域、流域的环境容量、环境质量,抓住主要矛盾,精准发力。还要加大财政投入,着力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同时,还需加强生态环境干部队伍建设,形成能打硬仗的生态文明建设“铁军”。

商洛市政协主席高健代表政协商洛市委员会

强化秦岭农村环境整治提升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一要完善环境整治规划。对标“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完善“十三五”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规划,注重规划的指向性和操作性,加快美丽乡村、美丽社区、美丽庭院建设,全力打好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

二要严格环保执法监管。严把工业集中区和各类工矿企业的环评准入门槛,杜绝“三高一资”企业进入。严格环保违法行为执法监管,切实解决镇村工业污染突出问题。积极推行人畜粪便、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扎实推进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规范生活垃圾污水处理,加大环境污染惩罚力度,逐步改变农村脏乱差状况。

三要创新投资运营模式。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的农村环保投资管理运营新模式,推动建立财政投入保障服务新机制,探索推行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收费的生态补偿新方式,积极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建、运、管、服”一条龙服务等参与农村环境整治,着力破解“瓶颈”制约。

四要健全工作政策机制。建议省上及时出台加大农村生态环境保护的实施意见或办法,进一步明确各级工作责任,明确标准规范和保障要求,充分发挥基层组织的能动性。不断完善农村环境网格化监管体系,着力解决“资金投入、管理机制、监保队伍”等问题。

省政协常委、社会和法制委员会主任郭明代表省政协社会和法制委员会

推进秦岭生态旅游规范化发展助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一、制定完善秦岭区域全域规划。按照“多规合一”要求,编制包含城市、乡镇、农村各区域在内的《秦岭区域总体规划》,科学绘就秦岭区域“一张规划蓝图”,对涉及秦岭区域的经济、生态发展进行规范。探索建立“多规合一”信息综合管理平台,减少自由裁量权。

二、建立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引领秦岭区域全面发展。对秦岭区域所属市县,创新制定绿色发展指标体系,将经济发展、生态文明、民生工程纳入其中,大幅提升生态文明在考核中的权重。

三、注重内涵发展、项目带动、智慧管理,推进秦岭生态旅游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借鉴云南考察经验,以智慧城市、数字小镇建设为抓手,构建定位清晰、资源高效、优势互补、管理规范的发展格局,推进秦岭生态旅游业进一步转型升级。创新服务管理,重塑诚信、智慧、健康、良好的陕西旅游形象。

四、利用秦岭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塑造特色鲜明的秦岭生态旅游品牌形象。注重品牌效应,打造太白山、“七十二峪”和以“秦岭四宝”为主的旅游精品,提升知名度、影响力和吸引力。挖掘特色旅游,打造天然氧吧、骑行、徒步、休闲农业等生态文化品牌,积极发展蔬菜、花卉和果木等新型产业,实现保护、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省政协委员、长安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刘吉发

关于创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建议

一、加强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程的顶层设计。建议成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委员会,设立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议事机构,形成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工程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相互协同的运行机制。

二、整合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的三元合力。首先要加强省、市、县三级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三级联动,进而充分发挥秦岭山系所属区域地方政府生态环境保护实践的协同职能;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和市场在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实践中的多元力量,做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公益性动力与经营性动力的有机整合。

三、优化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方式的发展路径。首先应以生态农业为坐标,构筑秦岭绿色食品的生产基地;其次应以山水旅游为载体,打造秦岭休闲养生的东方品牌;第三还应以秦岭小镇为依托,延伸秦岭健康产业的生态长链。通过秦岭生态价值保护性开发的三维路径,形成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与生态价值立体开发的良性互动。

四、创新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机制的生态文化。加强秦岭生态绿色发展的学理研究,建立秦岭生态绿色发展实践的“生态智库”;树立“生态保护人人有责,环境治理全民行动”的生态理念,把“绿色发展”的时代理念内化到每个人的文化血液之中。

省政协常委、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陈怡平代表省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

关于秦岭植被建设与保护的建议

一、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加快编制秦岭保护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研究不同类型土地单元空间适宜性、资源环境承载力,珍稀野生动植物分布现状,科学划分不同保护区域。

二、科学优化秦岭植被结构。优化植被结构是提升秦岭植被建设的可持续性的有效措施。建议陕西省开展秦岭森林资源调查,摸清秦岭林区资源储量,为科学保护秦岭森林资源提供科学支撑。

三、科学保护珍稀动植物。建议建立秦岭国家公园,扩大保护区面积,复壮和人工种植大熊猫主食竹巴山木竹、秦岭箭竹;人为诱导兴隆岭地区大熊猫向外疏散,维护合理种群密度。

四、加强生态补偿力度。退耕还林草工程实施以来,秦岭山区人民为秦岭“复绿”作出了巨大贡献。目前虽然国家有生态补偿,但生态补偿标准低且不统一,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比较突出。为此建议从省级层面呼吁国家推动提高补偿标准,助力秦岭各市县脱贫与可持续发展。

五、提高管理技术装备水平。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管理效能,建立智慧林业信息管理平台;采用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进行自然资源及生态监测与保护。建立监测影像数据库,为科学管理与保护提供科技支撑。

省政协常委、提案委员会副主任,省总商会副会长刘勇

关于秦岭水环境保护的建议

一、完善秦岭水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秦岭作为重点保护区,应当统筹规划,严格监管,明令禁止违规行为,这不能简单限于秦岭北麓范围或是南麓范围保护条例,而是需要全面统一地构建完整的保护法规体系。

二、注重秦岭水资源的保护性开发。在建设利民工程的同时要注重环保性。引汉济渭项目是解决制约关中和陕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改善的水资源紧缺问题的战略性举措。其中,秦岭输水隧洞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作为秦岭生态自然保护区又对其有着更高的环保要求。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建立配套齐全、标准规范的污水处理站,并要利用技术手段对其进行全方位的监控,确保绿色环保施工,尽可能减少不良影响。

三、利用技术手段对秦岭水环境进行全面监控。构建生态环境监测大数据平台,集成生态环境质量数据及污染源监测数据,不断提高秦岭生态环境保护区水质监测能力,全面监控秦岭区域水环境质量状况。

四、全民共促生态文明建设。对于秦岭的水环境监测,一方面靠技术,另一方面则是靠人民群众的监督,做到治理与监督双管齐下。定期公开秦岭水环境的监测信息,不断满足公众环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切实提升人民群众的参与感。

省政协常委、省政协副秘书长,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专职副主委赵力强代表九三学社陕西省委会

构建秦岭全要素生态补偿机制推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一、厚植生态保护意识,设立秦岭生态保护新区。加强对秦岭生态环境保护重要性的教育和宣传,设立秦岭生态保护新区,构建和实施秦岭全要素生态补偿机制,有利于更好地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积极构建点面结合与协调、以面为主、重点突破的秦岭全要素生态补偿机制。以面为主就是全面保护秦岭生态环境,实现全要素生态补偿的目标;重点突破就是从实际出发,在财力有限的前提下,优先对重点自然资源保护的生态补偿机制;点面协调就是做到多点兼顾不遗漏,点面配合少重复,点面结合,协调推进。

三、积极推动补偿资金筹措市场化机制建设。要尽快建立资源、成本、市场的价格机制,使秦岭北麓资源、生态服务功能的众多受益者成为生态补偿资金的重要供给者,努力形成以市场化渠道为主,政府、社会渠道并举的生态补偿资金筹措格局。

四、加强补偿资金使用监管和绩效评价。把生态环境保护、资源可持续利用作为政绩考核的核心指标,建立可量化、易操作的考核指标体系。加强资金的使用监管,确保补偿资金落实到位,专款专用。聘请独立的第三方机构,对生态补偿资金的使用绩效、生态补偿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价。

省政协委员、咸阳市政协主席贺书田代表政协咸阳市委员会

加快旱腰带地区生态修复助力全省生态文明建设

1.建设苗木花卉产业项目。持续推进三原县“40105”建设工程,打造以北部塬区沟坡地带为重点,以四十里塬坡治理为核心,推广核桃、元宝枫、油用牡丹等木本油料产业树种,积极吸引、扶持农户组建花木合作社、家庭农场,利用3—5年时间,形成集珍稀树种、绿化苗木、盆景盆花、草皮草毯、鲜花切花生产和交易为一体的苗木花卉生产和交易基地。

2.建设精品生态和经济林项目。按照《咸阳市旱腰带地区2011—2020年林业发展规划》,全市在旱腰带荒山荒坡栽植生态林和经济林,使全市旱腰带地区林果面积增加6万亩,其中:新增以刺槐、侧柏、油松等为主的生态林1.2万亩,新增或改造以核桃、石榴、葡萄等为主的经济林4.8万亩,使旱腰带地区林果覆盖率提高6个百分点,达到20%。

3.建设生态修复项目。针对泾阳县北部旱腰带矿区多年开采作业造成原有植被毁坏严重的问题,建议开展旱腰带矿区生态治理恢复工作,全面改善提升泾阳县北部旱腰带整体形象。积极争取欧投行项目和亚行二期项目,进一步加大林业重点工程和项目的实施。在乾县、礼泉、三原等旱腰带地区河道两岸及荒山沟坡、道路旁大力实施造林绿化,有效改善旱腰带区域生态环境面貌,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贡献力量。

新闻推荐

空调外机突然着火 情急之下用水泼

空调外机被烧坏高温天气用电量大增,由此造成的火情也频频发生。记者昨从西咸应急救援消防支队119消防指挥中心了解到,...

泾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阳县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