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有支“种家军”

咸阳日报 2019-06-12 09:06 大字

□本报记者陈竹凤

北宋时期,范仲淹担任边帅,他的手下有两员名将,一个是狄青,另一个是种世衡。种世衡在任武功地方官时,在武功创建了一支让西夏闻风丧胆的“种家军”,这支军队不断发展,后来与“杨家军”“岳家军”“呼家军”齐名。

种世衡(985-1045年),字仲平,是北宋边疆名将,曾经监泰州太平监,监京兆府渭桥仓,监邛州惠民监,知泾州之保定,京兆之武功、泾阳三县。天圣年间,种世衡知武功县,当时西夏国经常侵扰边境,百姓竞相迁居南山(秦岭)躲避。世衡挑选精壮青年数千人,训练射骑本领,武功人善骑射始出名。夏人闻风不敢进犯。

据康海编纂的《武功县志》记载,种世衡在北宋“天圣中,知武功。……夏人犯边,自新平以下,时被屠掠,民汹汹莫能自保,或欲避南山崄僻中。世衡集僚佐父老,告曰:‘敌所以敢凌我者,徒以民未习战,骑射俭寡尔,顾关中人,何有难是者?’于是选其子弟可教者数千人,置标的,与子弟约束骑射,乃铸金钱悬标的上,令曰‘中钱孔者,以钱予之。’初三四人中钱孔,各予一钱,数日则三四十人中钱孔,再逾月,则数百人皆连中钱孔。故当时称武功人无弗善射者”。

康定元年(1040年),西北边疆频频受到西夏国军队的掠抢。为抵御西夏,种世衡在延州(今延安)东北200里处,建起一道新屏障,被朝廷命名为“青涧城”。筑青涧城(今清涧)的时候,种世衡率军民一边打仗,一边建城。城建成后,北宋王朝任命他为“知城事”,并授他“内殿承制”。

《宋史·种世衡传》论曰:“种氏自世衡立功青涧,抚循士卒,威动羌、夏。”在西北边疆,种世衡招抚羌人,筑城安边,并巧施离间计,除去西夏李元昊的心腹大将野利旺荣、遇乞兄弟。

种世衡为将多权谋,善用计。冯梦龙的《智囊全集》、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收集有种世衡的计谋多则,如:种世衡智除敌将、种世衡巧运大梁等。种世衡的军事指挥才干为当时总领西北军务的范仲淹所赏识。

种世衡为国家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后升任东染院使、环庆路兵马钤辖后,范仲淹檄令他带兵参与修筑细腰城。种世衡当时卧病在床,接到军令,他立即赴命,率领所部甲士日夜修筑,城修成后,种世衡去世。

种世衡在边地数年,积聚谷物流通货物,所到之处不烦县官增兵增粮。他还特别善于安抚士兵,有人生病就派一个儿子专门视其食饮汤剂,因为这个缘故得人拼死效力。他即将去世的时候,羌人酋长接连数日早晚来看望他。他去世后,青涧城、环州的官吏及羌族人都画其像祠之。

种世衡祖孙三代皆有将才。《水浒全传》中提到老种经略相公和小种经略相公。像王进、鲁智深、杨志等都在二人门下任过职。金钱豹子汤隆也以在老种经略相公手下打造过军器为荣。“老种经略相公”就是种世衡之子种谔。种世衡之孙种师道就是“小种经略相公”。《宋朝事实类苑》记载种世衡有八个儿子:种诂、种诊、种咏、种谘、种谔、种所、种记、种谊。其中种诂、种诊、种谔战功显赫,关中百姓称其为“三种”。种世衡去世后,他的儿子种谔子承父业,接管青涧城,继续与西夏周旋,陆续收复洮州、泾州、东宜诸城,大破西夏军,被拜为“经略安抚副使”。种世衡的孙子辈中,将才多多,其中以种师道最为有名。(B)(13)

新闻推荐

全市三夏第一镰在泾阳开镰

5月31日,咸阳市三夏“第一镰”在泾阳县安吴镇阎家村开镰。今年三夏,全市机械化小麦收获任务270万亩,全市共组织和调度小麦联...

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