茯香茶韵话泾阳
何冠雄
泾阳,在历史上曾经因水利而赫赫有名。两千多年前,秦国在泾河北岸修建了一条闻名天下的郑国渠,从此关中平原成为沃野。郑国渠的渠首在泾阳,上游也在泾阳,自秦汉以来,这里就成了传统农业的发达地区,可以说这里上风上水,自然条件得天独厚。
泾阳有关中平原“白菜心”的美誉,历代商贸繁荣,商贾云集。500年前的明清时期,这里成为陕西乃至西部的经济中心,号称“陕西小长安”。在那一时期,泾阳的茶叶贸易比较普遍,让泾阳茯茶走向了丝绸之路,走向了世界。
自汉代起,丝绸之路开启了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新天地。中唐茶叶兴起之后,茶叶是古“丝绸之路”上与丝绸、瓷器并重的重要商品。
有人疑问:泾阳地处秦岭以北,本身又不种茶不产茶,何以为茶?我说因为泾阳有水,有郑国渠,有商人。资料显示,明清民国时期在泾阳地区经营茯砖茶的老板、大掌柜有甘肃人,有泾阳、三原、高陵、渭南等陕西人。民谣有“东刘西孟社树姚,不及王桥一撮毛”的说法,其实就是指泾阳县郑国渠上游桥底镇川流村刘姓、北赵孟姓、王桥镇社树姚姓、王桥东街村于姓四大富户,当然泾阳富户还有“大簸箕”柏家、安吴寡妇家等。泾阳的富户很多都经营茶叶,他们在四川雅安、康定,在湖南安化等地都有茶厂,在甘肃兰州,青海西宁、玉树等地都有茶店。
《泾阳县志》载:“清雍正年间,泾邑系商贾辐辏之区。”在泾阳境域商号131家,其中经营茯砖茶的商户门店达86家,当时泾阳茯砖茶除销往西域各地外,更远销至俄国、波斯等40余个国家。据卢坤《秦疆治略》记载:“泾阳县官茶进关,运至茶店,另行检作,转运西行,检茶之人,亦有万余。”另据《泾阳县志》记载,泾阳在抗战前有茶厂60多家,自武汉沦陷后,仅余延顺、裕民、天泰等8家。1951年统归泾阳人民茯砖加工厂,加工“人民牌茯砖茶”。20世纪50年代初,国家曾以加工地离原料地偏远,运输成本高而将茯砖茶息业。1958年,因计划经济布局调整,茯砖茶告别发源地陕西,转移至湖南安化生产。
2008年以后,沉寂了半个多世纪的泾阳茯砖茶进入了复苏期,陕西省茶叶公司的有识之士、泾阳县的老茶工以及一些有能力的人开始办企业重新制作茯茶,于是泾河岸边茯茶又火起来了。
传说茯茶起源于“茶包落水”这一偶发事件,这就如同苹果落地启发了牛顿一样,历史上的泾阳人受这一事件的启发而发现了茯茶发花的现象,最终掌握了这个技术。据史料记载,泾阳茯茶诞生于北宋熙宁年间(1068年前后),这一时期掌握了散茶发花的技术,到1368年前后出现茯砖茶,从而基本奠定了茯砖茶生产工艺。泾阳茯茶有“离不开泾河的水,离不开泾阳的气候,离不开泾阳茶工的技术”的说法,也有“非泾水不渥,非伏天不做,非金花不成,非泾阳不宗”的说法。泾阳茯茶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有二十几道工序,在特定温度和湿度下,经过分拣、拼配、发花、筑制、储存、检验、包装等工序,才能生产出茯砖茶。
茯砖茶因在伏天加工,被称为“伏茶”;因原料来自湖南,被称为“湖茶”;因慈禧太后饮过,被称为“福茶”。在古代,茯砖茶属“引茶”“票茶”,用于“茶马互市”,由官府调配控制,所以又叫“官茶”“府茶”“边销茶”。泾阳茯砖茶生长一种金黄色花菌,俗称“金花”,学名“冠突散囊菌”,有提神醒脑、消食利水、和胃健脾、消脂减压的益处。
有了茯砖茶,泾阳人就有了一道会友待客的看家饮料,他们可以自豪地大声吆喝着说:“来来来,喝咱的泾阳茯茶!”
“茶”字拆开,就是“人在草木间”,呼朋唤友三五人,品茗把盏到天明。谈笑间,轻酌慢饮,飘飘然若儒雅之士;尽兴处,更有豪爽者换大杯牛饮,仿佛有刚正硬朗的好汉之气。
客人说:“来泾阳做客,就冲着茯砖茶,好一个泾阳茯茶啊,看那红艳的茶汤,迷人的菌香,真让人舍不得走呢!”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张洋文/图)2月15日,泾河新城泾干街道泾干湖广场人头攒动、热闹非凡。泾河新城2019年“春风行动”暨就业扶贫专场...
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