疲秦惠秦郑国渠
丰利渠道里已被种上了树历代引泾石碑林被流水雕刻的青蛙礁石
○秦延安文/图
战国时期,韩国派出间谍水工郑国,欲利用修建大型水利工程拖垮秦国经济,致使其无力东伐,却不想“疲秦计”没有拖垮秦国国力,反而促使秦国迅速强大起来,为横扫六国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而这条渠也被称作郑国渠,名传千古。
身处泾河大峡谷,灌溉历史长达两千两百多年,一个间谍造就惠泽万代的世界性灌溉工程,让郑国渠充满了万般神秘。怀着猎奇的心理,我们从泾阳县王桥镇上然村开始寻访郑国渠。
葱茏的杂草,将历代引泾渠首掩藏在豁豁牙牙的河道边,若不是有碑石标识,我很难看清它们被时光涂抹得面目全非的颜容。简直难以想象,就在这5平方公里的三角地带里,密布着战国至今的十多处古渠口遗址。而孕育大秦帝国的郑国渠,也只剩下依稀可辨的3个南北排列的引水暗洞。每个暗洞宽3米,深2米,南边洞口外还有白灰砌石的明显痕迹。洞后的地面上,由西北向东南斜行一字排列有七个大土坑,土坑之间原有地下干渠相通,故称“井渠”。郑国渠西起仲山西麓谷口,以谷作堰,抬高水位,拦泾入渠。利用西北微高、东南略低的地形,使渠沿北山南麓自西向东伸展近300华里,在蒲城汇入洛河。因进水口水量大、流速快,很容易造成渠岸两壁黄土崩塌,于是人们发明了拱形地下渠道,使渠壁拱券有力,不易塌陷。为了便于施工和掌握水流方向、深浅,便每隔一段开凿7个大坑,极大地提高了引水质量。途中还将冶水、清水、浊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灌溉面积达280万亩。《史记·河渠书》记载:“郑国渠南引支斗,溉田近四万顷,遂使关中泾阳、三原、富平、蒲城数县之舄卤,顿成天府沃野,岁收亩均一钟,而数倍于中原。”
作为我国古代最大的一条灌溉渠道,郑国渠不仅使秦国从经济上完成了统一准备,发挥灌溉效益达百余年,而且还首开了引泾灌溉先河。离开郑国渠首,依着那些碑记和渠首标识,我们先后找到汉代白公渠、唐代三白渠、宋代丰利渠、元代王御史渠、明代广惠渠和通济渠、清代龙洞渠。引泾渠首如一个找水的龙头,一直从平原扎到山里,上移10公里许。历史模糊了往事,如今,只有宋代的丰利渠和元代的王御史渠遗迹较为清晰,石渠底部两侧还有明显的闸槽印道,其中一侧还有米尺刻度。
沿着泾河自下而上,右侧是近代水利先驱李仪祉先生在郑国渠基础上修建的泾惠渠干渠,高出河道十余米的宽阔渠道里,浑浊的水流湍急;而左侧的泾河里,只有浅浅的一湾碧水。泾河泥沙含量在全国河流中首屈一指,有“泾水一石,其泥数斗”一说。被泾惠渠大坝截断水头的河道里,下泄的生态水和冒眼泉水,串葫芦似组成了幽深水潭。那水绿的深情、绿的耀眼,任你怎么也想不到,这会是泾河水。而那些被流水雕刻得惟妙惟肖的乌龟、青蛙,以及各式造型的礁石,都脱颖而出。
进入泾惠渠首管理站,原本宽阔无垠、一泻千里的泾河水已经缩身于仲山峡谷中。地处秦川与无垠高原交汇点的仲山,因汉高祖兄刘仲所居而得名。作为与秦岭对峙的仲山,自古以来都是皇家贵族观光玩赏的天然园林,也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早在西周时,胡人首领猃狁就曾侵占仲山,企图进军关中。西汉时,武帝铸鼎于仲山祭天,唐代高祖李渊也曾于此狩猎避暑……抬头远眺,峰峦叠嶂、峡谷幽奇,李仪祉先生主导修建的泾惠渠大坝像一个巨人一样,巍然屹立在峡谷龙口处。低头近看,13块明清碑石详实记载了引泾灌溉故事,让人穿古越今。
七代郑国渠,千年水利史。虽然秦始皇早已作古,但郑国却因郑国渠还响亮地活着,因为造福于民者是永远不死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宋超)日前,泾阳县召开了全县中小学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治理推进会,对下一步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安排...
泾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