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作品充满历史感 这是古城西安赋予的气息” ——访著名军旅诗人王久辛

西安晚报 2018-10-15 07:00 大字

王久辛

“博尔赫斯说,什么是故乡,故乡就是埋着你亲人的地方。现在我的父亲安葬在西安郊区,西安就是我真正的故乡了。我爱西安,像爱我的父亲一样。”10月13日上午,我国著名军旅诗人王久辛接受了本报记者专访。他说,无论走到哪里,提起西安他都觉得很自豪,“我的作品充满了历史感,这些都是西安给予的”。

长于西安从小博览群书

王久辛1959年生于西安市,他是中国著名军旅诗人、首届鲁迅文学奖诗歌奖获得者。先后出版诗集《狂雪》《狂雪2集》《致大海》《香魂金灿灿》《初恋杜鹃》《对天地之心的耳语》等8部,散文集《绝世之鼎》《冷冷的鼻息》,随笔集《他们的光》。曾任《西北军事文学》副主编、《中国武警》主编,大校军衔。

王久辛18岁以前的时光,都是在西安度过。作为一个生于斯、长于斯,在未央宫遗址捡着瓦当、拾着汉箭镞长大的孩子,王久辛对西安有着深厚的情感。他小时候喜欢书法、文学。十几岁开始练习书法,书法老师陶爷爷经常带他去碑林读碑。陶爷爷手里拿着拐杖,指着碑石考他:这是王羲之、这是柳公权、这是欧阳修……一旦答错了,便会受到惩罚。后来稍大一些,陶爷爷带他去西安西城门楼上参观书法展。当时王久辛十分震撼,他第一次觉得书法是那样的清秀、飘逸、敦厚。

通过学习书法,王久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他也更加想去钻研文学。他说:“历史从未间断过,历史一直在延续。我的文学作品充满着历史感,这个历史感就是古城西安所给予我的气息,碑石之上弥漫的灵魂赋予我体质后产生的效应。”

“我曾读杜鹏程《保卫延安》读到废寝忘食。”王久辛说他从初中就开始写诗,读了大量文学作品,从魏晋南北朝的诗词到唐诗宋词,再到现当代茅盾、巴金、鲁迅、郭沫若等大家的作品。诗歌读得更多,包括艾青、闻一多、贺敬之等诗人的优秀作品。还有路遥、陈忠实、贾平凹等陕西作家的作品,他更是细细研读。通过阅读这些优秀的文学作品,给了他巨大的感悟和精神支撑。

从西安获得的感悟滋养着文学创作

1976年,王久辛有幸在陕西省泾阳县偶遇著名作家李若冰,当时李老教导他:有志向搞文学的人一定要深入基层了解农民,只有认识了农民才能了解中国的现实。这句话让他一直记忆犹新。

当时虽然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但西安市文化氛围依旧很浓厚,各地文化馆都在开展文化活动,搞文学讲座、文学创作培训。当时曲艺馆一位老师给他们讲陕西户县农民画。老师说,你看农民没有经过美术训练,没有学过变形透视。可是他们画打井,平面就把人都画进去了,要是按正常的画法,连一个人都画不出来。可是他居然画了一群人,俯视着看打井。而且画得栩栩如生,色彩非常鲜艳。这就是最高级的艺术,这说明艺术是相通的。搞创作需要日积月累,只有先对生活熟悉,才能对生活有所把握,从而获得对生活的表现能力和表达能力。

王久辛告诉记者,他有现在的成就和西安有很大关系。他少年时代在西安阅读非常广泛,中学时期读了大量古今中外知名作家的优秀作品。“这就是西安的给予,即使在特殊的历史时期,我仍然在西安找到了这么多优秀文学作品。这是西安人的慧根和对文化的默默坚守。在西安获得的这些感悟是终生难忘的,它们一直影响我,也滋养哺育着我的文学创作。”王久辛说。

希望以后多写

关于西安的文学作品

“离开很多年,走了很多地方。回望西安,我觉得西安是非常有内涵的古都,文化气息弥漫着大街小巷。比如无论走到哪里,提起西安我都觉得很自豪。”王久辛说,他出生在未央宫附近,小时候每到一处地方,长辈都会讲背后的历史故事。比如兴庆宫是李隆基和杨玉环饮酒作乐的地方,也是李白让高力士脱鞋子的地方。耳濡目染,知道很多历史故事。无论从书本了解,还是从街谈巷议听说,西安都是一个让人着迷的地方。

除了少年时代一些不成熟的文字,王久辛在西安没有留下作品,这是他最大的遗憾。“人,往往最熟悉最在乎的东西,也是最难写最不敢轻易触碰的。西安对我意义非凡,我希望退休后可以潜心写一些关于西安的文学作品,这也是我最大的心愿。”

他说:“在中华泱泱国土之上,西安位于雄鸡的正中心。希望未来的西安不仅在‘穿着打扮\’上超越汉唐,更会在东西方文化交融后获得一个全新的灵魂。”

文/见习记者高瑞图/受访者提供

新闻推荐

泾阳交警进校园 上好安全第一课

本报讯(姜玲记者沈广睿实习记者贾银娟)连日来,泾阳县公安局交警大队为进一步提升少年儿童道路交通安全意识,带动全社会关心、...

泾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阳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