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医者邹余粮以担当践行“大医精诚”
■记者王燕通讯员陈锐张潇丹
一名医生最高的职业追求是什么?西安交大一附院党委委员、院长助理、医务部部长邹余粮的回答是“大医精诚”,即医术精湛,医德高尚。
作为一名医生,他每年诊治患者3000余例,救治了无数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甚至在汶川地震地动山摇的那一刻仍站在手术台前,和同事们一起坚持为患者完成了手术;作为一名管理者,他重视管理知识的学习、更新与应用,孜孜探索以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流程管理;作为一名晚期肿瘤患者,他以“向自己开炮”的精神,大胆而坚定地选用了临床新疗法,并真实记录下每天的用药情况和身体的点滴变化,为完善新疗法、造福于更多患者留下了宝贵的数据和经验。
令人欣喜和振奋的是,新疗法效果显著,邹余粮体内肿瘤监测的敏感指标甲胎蛋白(AFP)已经完全恢复正常,这意味着肿瘤细胞已经不分泌、不生长了。看到他奇迹般的疗效,很多患者纷纷申请入组体验新疗法。邹余粮这名探路的勇士,再次以他对科学执着的信念和坚定的信心,推动了医学进步,谱写了生命赞歌。
大医·初心
64页的病例通篇背熟
将每名患者的病情牢记于心
1984年,一名来自陕西泾阳的学子,怀揣着治病救人、医学报国的朴素情怀考入西安医科大学,他就是邹余粮。
大学期间,邹余粮学习刻苦、功底扎实,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所涉及的各门类学科成绩都十分优异。进入西安交大一附院实习后,他认真踏实、勤学谦逊,在学习和工作中常常付出数倍于旁人的努力,他将每名患者的病情牢记于心,甚至将一名儿科患者整整64页的病例都熟背下来,一心为病患的作风赢得了许多医生和导师的青睐,也让许多患者十分信任和感动。
经过30多年的不懈努力与实践,当初那个怀揣梦想的“小医生”,已经成长为西北地区乃至全国知名的妇产领域“大专家”。然而,更迭的是岁月沧桑,改变的是少年容颜,一直没变的是他对医学无限热爱的初心。
大医·精技
创新诊疗思路和手段
努力让患者少花费少痛苦早康复
唐代孙思邈在《大医精诚》里说过,医道为“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
作为一名妇产专业临床专家,邹余粮每年诊治患者3000余例,完成微创以及三、四级手术达千余例。他善于针对临床技术难点问题进行钻研,不断探索、优化和创新诊疗思路和手段,努力让患者减少花费、少受痛苦、尽早康复。
他曾与西安交通大学外科梦工厂吕毅教授合作,设计完成了世界首创“磁压榨治疗直肠阴道瘘新技术”,施行了世界首例“磁压榨直肠阴道瘘闭合修补术”。
他曾在区域内率先成功开展了腹腔镜根治性宫颈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手术时间短、创伤小、技术含量高,为患者成功保留住生育的权利及尊严。
针对局部晚期宫颈肿瘤5年生存率不高的状况,他的“两种创新治疗方案提高局部晚期宫颈肿瘤疗效的临床应用”研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经此方法治疗的90余例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目前,他带领的团队完成妇科达芬奇机器人手术已突破100例。
邹余粮经常利用周末休息时间,走进县乡村镇,指导基层医疗卫生人员提升诊疗技术,并开展流行病学调研。他曾担任医院赴定边医疗队队长,行程千余里到达位于陕、甘、宁、内蒙古四省交界的榆林市定边县,开展为期3年的医疗帮扶工作。期间发现了陕西省最大的家族性婴儿惊厥家系,这对于研究与基因缺陷有关的遗传性惊厥具有重要意义。
在第十届中国医师颁奖大会上,邹余粮荣获中国医师奖。这是在国务院审批和国家卫计委会批的我国医师行业的最高奖项,是对他技术精益求精、心存医者大爱的最好褒奖。
大医·奉献
地震中仍坚守手术台
直到为患者成功做完手术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对待患者,邹余粮常怀有感同身受之心,对患者体恤有加。众所周知,妇产科工作十分繁忙而辛苦,急危重症患者较多,他常为抢救一例重症患者而废寝忘食,却毫无怨言。
在危难关头,他也能义无反顾地履行着自己神圣的使命,将自身的安危置之度外,心中只装着患者的安危。
200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突如其来,彼时,邹余粮和团队医生正在聚精会神地为一名宫颈肿瘤患者做子宫切除术。强烈的晃动让他们无法继续手术。“不好,地震了!”有人惊呼。“把伤口盖起来,大家不要慌,我们的建筑是安全的。”邹余粮镇定地安慰同伴们。片刻,晃动停止,8名医护人员迅速投入手术。当手术完成,病人被安全送出后,大家才发现楼下站满了神色紧张、正在躲避余震的人们。
有人问邹余粮,“地震那一刻是怎么想的?”他回答:“什么都没想,职业习惯告诉我们,必须和病人在一起。”那一天,他和团队共完成了4台手术,他还查看了整个病区,仔细叮嘱医护人员一些注意事项。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发生地震,邹余粮主动要求参与到医疗救治活动中。他在被送来的患者中发现了一位30岁出头、怀孕20周左右的藏族同胞,手按着腹部不停呼叫。经他悉心诊治,排除了内外科疾病,诊断为先兆流产,他迅速组织多学科诊疗,制定了详细的救治方案,患者最终得到康复,数月后顺利诞下一名健康的婴儿。他还组织妇产科多次进行献爱心活动,给产妇送去了所需的生活物品,令藏族同胞十分感动。在那次地震伤员救治过程中,他协助院领导组织并指导了35名震区人员的救治工作,所有送入该院的震区患者均康复出院,他也被评为“抗震救灾先进个人”。
大医·担当
一切以患者为中心
以患者需求为目标改善就医体验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邹余粮作为院长助理兼医务部部长,重视管理知识的学习、更新与应用。如何实现“以患者为中心”的全流程管理是摆在他面前最大的课题。
以“科研的思路做管理”是他的指导思想。为此他俯身调研,深入一线,以质量安全为标准规范诊疗行为,以问题为导向优化诊疗流程,以患者需求为目标改善就医体验。
2015年,邹余粮积极协调落实,率先成立“西安交大一附院雁塔区医联体”,成为省内首个分级诊疗推进机构,同时规范双向转诊工作,以实际行动推进分级诊疗制度的落地。
2017年8月,邹余粮又挑起了新的重担,作为韩城市医管中心的主任、交大一附院韩城人民医院的院长,开始了新的探索与实践。
这是一条没有人走过的道路,没有成熟的经验可以借鉴,可他却说,“一附院人的血液里一直都有开拓创新、勇于担当的优良基因,无论是六十年前烽火连天的战争时期,还是国家改革发展的崭新时代,没有路怕什么,我们走过去自然就成了路,韩城模式也必将为国家的医改分级诊疗提供‘陕西样本\’……”
大医·奇迹
果敢坚定地尝试新疗法
目前体内肿瘤细胞已经不再分泌
2017年12月,邹余粮不幸被诊断出患有肝肿瘤晚期,并入院治疗。然而,从开始和病魔作斗争的第一天起,他温暖谦和的笑容、笃定自信的眼神、从容儒雅的谈吐却丝毫未改变过。
“作为一名患者,我和普通人有着一样的治愈期许;作为一名医生,对于患肿瘤这件事,我是可以正确面对的,我也知道所谓的‘奇迹\’就是要敢于面对、勇于尝试。”邹余粮坦然道,当传统疗法效果不佳时,他勇敢而坚定地选择了交大一附院从美国引进的治疗团队的新技术——CAR-T淋巴细胞免疫治疗法。
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的治疗肿瘤的方法,然而,此前该疗法尚未积累较多经验,只有敢于尝试的人才有可能受益。据文献报道,邹余粮是世界上第一个以坚决的态度尝试这项疗法、并愿意承担任何副反应和后果的医生。“医生就应该为人类生命的研究和探索做一些奉献,我愿意用这样一种方式探寻肿瘤治愈的可能。”邹余粮对治疗团队说,“从科学的角度,我相信新疗法。我愿意积极尝试并配合治疗,如果疗效显著,便能够给后来的患者提供宝贵经验;一旦治疗失败,也能够留下很多真实的数据和情况。”
在新疗法中,邹余粮体内的血液要在细胞分离机里进行循环,在机器里将T淋巴细胞滤出并收集起来,然后做培养,给它们安上抗体,就像生物导弹工程一样,抗体能够精准识别肿瘤细胞,主动找到肿瘤细胞并与之结合,从而消灭肿瘤细胞。
邹余粮用积极的心态和昂扬的斗志,与病魔顽强抗争。令人兴奋的是,从今年2月他开始接受CAR-T治疗+新一代靶向药物治疗迄今,他体内肿瘤监测的敏感指标甲胎蛋白(AFP)已经完全恢复正常,这意味着肿瘤细胞已经不分泌、不生长了。而他的肝功指标也维持得非常正常,与初患病时相比已得到了明显改善,很多专家担心的副反应也没有出现。
“我很幸运,正是院领导班子思想开放,求贤若渴,将国际最先进的医疗技术引入医院,服务于患者,才给了我这次重生的机会。”邹余粮满怀感恩。
据了解,在美国,食药管理局已经批准了T淋巴细胞免疫治疗法,在中国也开始允许在临床上对晚期肿瘤患者使用。该疗法在血液病治疗方面已被证实效果显著,在肝肿瘤等实体瘤治疗方面正在如火如荼地研究探索中,另有报道对乳腺肿瘤、前列腺肿瘤治疗也有效。在西安交大一附院,除邹余粮外,一些入组的肿瘤患者正在受益。
大医·榜样
重病期间仍思考医疗管理
支持患者参与决策和医疗安全
患病期间,邹余粮认真体验了病患的角色和心理,“通过此次治疗,我有了一个深刻的体会——国际上比较流行的患者参与决策、患者参与医疗安全,是非常重要的。”
邹余粮说,有时候,许多医生出于好心,会将严重的病情告知患者家属,并和家属一起隐瞒患者。然而,这样做并不能让患者很好地发挥自己抗病的主观能动性。他擅长治疗妇科肿瘤,他发现许多患有妇科肿瘤的患者在得知自己的病情后,一般都会主动配合治疗,这对治疗疾病是一种促进作用。
邹余粮还从患者的角度悉心体验医疗管理。他认为,患者是最关心自身健康的人,应该把疾病的风险点和警示点及时告知患者,给患者做好安全教育,比如要告诉有的患者不能使用青霉素、有的患者不能使用激素等,有了这样的患者参与,医疗就会更加安全。
在疾病得到一定控制后,邹余粮很快回到工作岗位上,一边做管理工作,一边为患者诊治疾病,他的病房也成了办公室,常有病人上门问诊。“一名医生的战场不仅仅是在门诊和手术室,为群众服务无死角,关键是要珍惜患者的这份信任。”邹余粮说,他患病后,一些经他接诊过的患者纷纷跑到他的病房,讲述自己的经历,鼓励他勇敢战胜病魔,还有的患者在微信上支持他、祝福他,都让他非常感动。
“做一名医生真的很幸福。只要你关心患者,设身处地为患者着想,就会发现,老百姓的感情是最朴素、最真挚的。”邹余粮说。
行医多年,他总结出作为一名医生应该具备的六个素质——医生要有与时俱进的学习能力、扎实的医学功底、基本的文学素养和较高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成为一名心理学家,能了解患者的困扰和恐惧,能激发出患者的抗病情绪;要懂得教育学,用患者听得懂的语言与患者沟通;要学会辩证法,不能僵死地考虑问题,要抓住疾病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要有人文情怀,要善良,对职业有敬畏之心和感恩之心,要把穷苦病人的事放在心上;要学习历史文化,特别要了解中国的历史文化、家庭关系、思维方式,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患者及家属,才能更好地支持和帮助他们。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马沅聪)“岁棋,好点没,我们又来看你了。”7月17日上午,泾阳县安吴镇崇德村杨岁棋家,迎来了一批再熟悉不过的朋友,原...
泾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泾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