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农聚焦 立足乡村振兴全力追赶超越 陕西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综述
本报记者吴莎莎
2017年,陕西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坚持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定位,立足追赶超越,整合行业资源,强产业、保供给、促增收,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实现农民快速增收,农业经济稳中向好。
这一年,农民收入快速增长;这一年,土地确权登记颁证提前一年基本完成;这一年,产业扶贫经验得到全国认可;这一年,农产品质量安全受到农业部表彰……在新时代的舞台上,陕西省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稳定而良好的发展态势,陕西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优结构
五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
只有突出特色优势,才能培育出具有国内和国际竞争力的农业产业。2017年,陕西省围绕特色农业产业,不断调优生产结构,全省粮、果、畜、菜、茶五大主导产业蓬勃发展。
陕西省在稳定粮食产能的基础上,实施“粮改饲”工作,调减籽粒玉米面积,扩大青贮玉米规模,种粮结构更加优化。2017年,全省粮食种植面积4567.95万亩,总产量1216.2万吨,粮食生产能力稳定在1200万吨。
陕西省推进苹果“乔化北扩、矮砧西植”,加快猕猴桃“东扩南移”。2017年,全省苹果种植面积预计可达1080万亩、产量1120万吨,猕猴桃种植面积100万亩、产量140万吨,全省水果总面积1923万亩、总产量1750万吨,分别较上年增长1.4%和2.1%,全省矮化苹果比重超过10%。
陕西省坚持“北羊、南猪、关中奶畜”布局,推进畜禽规模化生态养殖,淘汰小户散养,建成奶牛、奶山羊“双奶源”基地,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53%,肉蛋奶供给总体稳定。截至2017年年底,全省生猪存栏854.4万头、牛151.2万头、羊868.5万只、家禽7315.6万只,肉类产量111万吨、禽蛋60.1万吨、牛奶134.8万吨,特别是奶山羊存栏、羊奶产量、羊乳粉产量均居全国第一。
陕西省持续推进设施化发展,逐步形成关中设施蔬菜、陕北山地蔬菜、陕南食用菌和大棚蔬菜产业带以及秦岭冷凉地区高山露地蔬菜产业板块。2017年全省蔬菜播种面积765万亩、产量1760万吨,设施化水平达到40%,设施蔬菜规模位居西北首位。
陕西省不断推进陕南茶叶标准园创建和清洁化生产,做优绿茶、做靓红茶,发展以泾阳茯茶为主的黑茶。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251万亩,产量11.4万吨。
产业兴旺,农民群众的生活也更加殷实。2017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过万元,5年来年均递增10.3%,增速比全国高出2个至3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比由3.6∶1下降到3∶1。陕西省还狠抓“产业覆盖、主体带动、利益机制”三个关键,通过发展产业让全省近40万贫困户受益。
提质量
农业绿色生产迈出坚实步伐
只有不断改革创新,强化资源统筹,多方联动,握指成拳,才能形成推动发展的有效力量。2017年,陕西省立足高质量发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保持全国一流,突出要素聚集,培植认定362个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重点打造杨凌、洛川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培育12个省级加工园区,创建2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形成了区域性三产融合新样板。
陕西省不断提升发展质量,以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为突破,培育新型营销业态,加快三产融合互动,提升产业整体水平。2017年,陕西省建设了5个省级农产品加工园区,主要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超过60%,认定培育19家农业产业化明星企业,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项目县(区)16个,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比达1.8:1,果蔬储藏能力接近300万吨。
围绕“一圈六带三板块”,陕西省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创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5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3处、中国美丽田园11处,培育休闲农业经营主体1.5万个、从业人员18.3万人,带动农户8.6万户,年营业收入121亿元,“农业+文化”“农业+旅游”“农业+教育”“农业+康养”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强劲。
陕西省还注重加大品牌培育力度,启动了“十大陕牌培育工程”,争取陕果、陕茶国家特优区建设,11个产品荣获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金奖。陕西省围绕优势特色产业,以传统媒体和现代媒介相结合的方式,在高速公路、机场、高铁等公共场所开展多层次、立体式宣传活动。同时,陕西省不断加深与苏、粤、浙等省的产销对接,在北京、上海、深圳开展农产品推介,举办苹果、猕猴桃等大型博览会10余场次,参加国内农产品大型展销活动20多场次,签订销售订单累计金额100多亿元。
陕西省立足科技装备,抓基础能力建设,强化科技研发和现代物质装备,夯实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基础,增强农业整体现代化水平。陕西省强化联合攻关,加快现代科技对传统农业的改造步伐,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55%以上。
陕西省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2017年实现农机深松整地387.5万亩,支持咸阳、杨凌农机装备制造产业园建设,开展农业全程机械化十大模式创建,全省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65%,较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
全省大力推进农业绿色发展,在18个县(区)积极实施有机肥替代化肥、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项目,使化肥、农药使用量较上年有所下降。种养循环、果畜结合的发展模式在全省稳步推进,测土配肥、地力评价工作实现全省农业县(区)全覆盖,全省秸秆机械化综合利用率达到82.6%,陕西省农业绿色生产迈出坚实步伐,生产生活生态有效融合。
陕西省以标准化生产为抓手,狠抓产前源头控制、产中过程监管和产后质量追溯,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2017年,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建设完成,全省1093家企业(合作社)纳入平台管理,新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668个、农业部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6个,省级例行抽检主要农产品合格率达99.4%,达到全国延伸绩效考核优秀等次。
强动力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只有顺应发展趋势,依托新型经营主体,强化带动,利益联结,才能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2017年,陕西省突出确权、赋权、活权,实行部门协作、五级联动,整省推进确权登记颁证,分类推进产权制度改革,激活资源要素,发展动能持续增强。
陕西省强化主体带动,坚持把建立健全农业经营体系作为重头戏,把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作为主抓手,不断加大培育力度。2017年全省新增省级以上龙头企业130家、示范农民合作社427家、示范家庭农场848家,有效发挥了辐射带动作用。
主体发展质量得到提升,全省22个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县(区)加快推进,培育出“全国十佳农民”“优秀职业农民”和“十佳农民专家”。去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487亿元,同比增长5.5%。
陕西省农业园区建设水平得到提高。陕西省贯彻落实《现代农业园区条例》,持续推进以治土、治水、治肥、治药、治添加剂和提升品牌为重点的“五治一品”工作,推动362个省级农业园区提档升级,实现总产值420亿元,带动农户230万户,促进区域及周边农民户均增收8300元。陕西省园区产业经济板块初步形成,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水平明显提升。
陕西省激发动能凝聚合力,不断深化农村改革,用3年多时间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让全省97.22%的农民拿到了土地承包权证,给5733万亩耕地发放了“身份证”,让614万农户吃上“定心丸”,较全国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带动全省土地流转率超过23%。
陕西省还在全国率先出台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实施意见,制定印发农村“三变”改革工作导引,实施“百村示范千村试点万村推进”工程,下派百人辅导团,逐县(区)宣传政策,指导工作。陕西省佛坪、蒲城等重点贫困县实现了整县推进,树立了改革标杆。截至2017年年底,陕西省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在2682个行政村全面推进,2602个行政村已完成清产核资,1019个村成立了集体经济组织,实现了脱贫攻坚与壮大集体经济的双赢。
2018年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开局之年,在加快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上,陕西蹄疾步稳,奋力追赶超越,全力谱写新时代陕西乡村振兴新篇章。
新闻推荐
本报咸阳讯(沈广睿记者黄艳)临近年关,农用三轮车违法载人,无牌无证机动三轮车上路行驶、违法载人等违法行为有所抬头。同时结合咸阳市当前重点开展的“六反十打”第一战役打击重点交通违法行为集中整...
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