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那年花开说“西商”

西安日报 2017-09-17 09:00 大字

四川自贡西商会馆泾阳石桥于家大院旬邑唐家大院

○李刚文/图

在明清之际五百余年的西安,有一群聪慧的商人,他们利用政府政策供应提供的历史机遇,乘势而起,在祖国西部的广阔天地里,跨州越县,周流天下,创造了辉煌的商业业绩。他们,就是明清时期纵横中国商界的“西商”。最近热播的电视剧《那年花开月正圆》,也让人们对“西商”的传奇故事充满了好奇——“西商”始于何时?依靠什么生意纵横商界?在当时全国的商业发展中拥有怎样的地位?又有哪些传奇性的代表人物?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历史上真实的“西商”。

“西商”是一个历史范畴。主要是指明代初年利用明政府对陕西量身打造的“食盐开中”、“茶马交易”政策,率先崛起,与山西商人一起垄断经营中国中西部贸易的西部贸易集团或西部商人资本集团。而在“西商”中,以西安府商人为中心的陕西商人,主要经营着祖国西北地区的商业贸易,故而又被称为“西商北陕”,他们与江南以苏、浙、闽、粤商人为主的“南商东岱(山东岱州)”南方商人资本集团形成对中国市场的分隔和对峙态势。“西商”是明清时期在祖国西北丝绸之路沿线进行商贸活动的主要贸易力量,《新疆图志·贸易志》总结说:“自嘉峪关趋哈密为一路,秦陇商人多出焉”。

“西商”发挥陕西的资源优势和地缘区位优势,贩盐于江浙、输布于苏湖、贩茶于陇青、卖药于冀豫、运烟于南洋、购皮于甘蒙、伐木于秦巴,在祖国西部的广阔天地里,如鱼得水,贸易莫不得其所欲,创造了明清时期中国商界的财富神话。

“西商”是明代中前期淮扬盐场的主要盐商集团,万历《扬州府志》记载:两淮盐场“商之有本者,大抵属秦晋与徽郡三方之人。”清代他们又一手开创了四川自贡井盐的繁荣,清嘉庆皇帝有上谕说:“川盐投资,秦人占十之七八,川人占十之二三”。“西商”还是在西部经营茶叶的主要力量。明代初年他们将陕南115万斤茶叶贩运到甘肃、青海,换取战马。明代中叶,他们又将贸易力量深入到湖南安化,将湖南安化县所产粗枝茶叶,贩运到陕西泾阳,加工成“泾阳青砖茶”,即茯茶,每年经陕甘茶马古道将4100万斤茯茶,贩运到西北边地,使陕西泾阳成为中国茯茶的原创之地。明代初年,他们还西上康巴草原,垄断经营着川南地区的茶业产销,使西安鄠邑的“户县炉客”,长期垄断着川藏茶马古道的茶叶贸易,而后他们又在滇藏茶马古道茶叶贸易中彰显了自己的力量。

“西商”还是祖国西部经济初期开发的第一批“西部牛仔”。他们每年将2700万匹江南标布,贩运到西部各地,又将西部的牛皮、羊皮贩回陕西的泾阳、大荔的羌白镇和礼泉的百屯镇,时称三大“皮毛加工中心”,加工成“西口皮货”,贩运到南北各地。“西商”成为明清时期全国主要的“皮货商”。同时,他们还在兰州培育了水烟叶,然后将水烟叶运回陕西泾阳加工炮制成水烟丝,使水烟业成为明清时期的“创新产业”。他们又将秦巴山所产的中药材,捆绑到陕西三原,加工整理成“西口药材”,贩运祖国各地,使西安药商成为当时全国主要的药材供应商。清代“西商”又投资“木厢”业,将秦巴山的古木巨树,贩运到北京、江南,成为供应京师皇宫、民间巨宅构木为室的主要建材商。主营这些关系国计民生的经营项目,使“西商”占有了广阔的市场和获取了丰厚的利润。有记载说,他们“贾人趋厚利者,不西入川,则南走粤,以其利或当五,或当十,或倍蓰无算也。”每年“走镖”之期,经西部运回陕西的镖银,就高达3000余万两,相当于清政府年财政收入的三分之一。明人张翰在《松窗梦语》中评论说“关中之地当九州三分之一,而人众不过什一,量其富厚,什居其二,闾阎贫窭,甚于他省,而生理殷繁,则贾人所居也。”就是对“西商”在明清陕西和西部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历史性贡献的真实总结。

“西商”在其发展中产生了许多著名的商业家族和“盖省财东”,他们中的佼佼者主要有:

——灞桥张洪声,号称“张百万”。张洪声几弟兄,到清末民初在西安创办了“德合生”商号,又在三原办了“洪裕园”分号,还在宝鸡、兰州、西宁、乌鲁木齐、天津、上海等地开设商号,并与日、美等国商人有贸易往来,是远近闻名的富商。有一年年底分红,张洪声分了100万两银子,遂被人们称为“张百万”,当时西安有民谣说:“郭家的地,高家的房,张百万的银子拿斗量。”

——泾阳王桥柏筱陂,号称“柏百万”。柏家在明代做簸箕生意起家,经几代人的奋斗,到柏筱陂这一代发展到鼎盛时期,主要是在江南贩布,在西北贩茯茶和皮货,他们家在苏州、武汉、上海、北京等拥有各种门店和当铺、票号,在日本也有分店。尤其是在江南产布的市镇,都有柏家的字号。

——旬邑三水唐家唐景忠,号称“唐百万”。唐家以经营水烟为主,商号遍及陕西、河南、甘肃、四川、安徽、江苏、福建、辽宁、浙江等13省50多个县,商业街坊达90余所,人称“汇兑中国13省、包捐知府道台衔;马走外省不吃人家草,人行四川不歇人家店”。

——韩城薛曲街苏继祖,号称“苏百万”。苏家兴起于明朝中叶,初时经营“当铺”,后来做丝绸生意。在苏州开设了“和合苏”绸缎庄,前店后场,批零兼营,生意做得很红火。到清道光年间,苏氏后人苏永诚,又在家乡薛曲一带兴办了“天保昌”、“复盛祥”等28家作坊。苏家在江浙一带经商赚了许多钱,乾隆皇帝下江南,都由他家接驾。

“西商”为了推进他们的经贸事业,还集资修建了华丽的“西商会馆”,使“西商”成为明清时期在全国修建会馆最多的商人集团。清代《成都竹枝词》中说:“天下会馆数陕西”,“陕西会馆铁旗杆,天下会馆无这般”。据统计,明清时期西商在全国各地修筑的会馆多达330余所,仅在河南就修了56所、在湖北修了41所,在甘肃修了35所,在陕西本土修了40所。这些西商会馆,遍布全国从通商大邑到穷乡僻壤,形成复杂的贸易通商网络。并且,每一所会馆莫不歇山重檐,金碧辉煌,许多会馆建国后一直是当地政府的办公之地,比如成都陕西会馆、自贡西秦会馆、四川叙永陕西会馆、甘肃临夏山陕会馆等。在修建会馆时,西商不惜重赀,错金彩镂,使会馆成为中国传统建筑艺术的宝库和当地文化景点。这都充分体现了西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深邃的历史文化眼光。

新闻推荐

泾阳供电开展线路监察性巡视

本报讯(刘欢记者亓敏)为保障电网运行安全,近日,泾阳供电分公司领导班子带队组织开展线路监察性巡视。为保证监察性巡视工作质量,泾阳供电分公司制定了详细的线路巡视计划方案,对辖区内的各电压等级进行...

泾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泾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