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平凡而伟大 为他们送一朵小红花
2020年1月23日
武汉封城吹响全民战疫的号角
一个个义无反顾的身影
一次次心手相连的接力
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景
生动展示了伟大抗疫精神
平凡铸就伟大,每个人都了不起
在老家武汉当过志愿者的郑楚桥
疫情是一把尺子
丈量出中国的优势
西安一社区工作者刘思雨
经历疫情防控
我们和居民关系更亲了
西安交大二附院感染科医生翟嵩
疫情让我们更懂生命
希望疫情早日烟消云散
陕西首例献血浆的新冠康复者白威
唯有经历生死的考验
才知道平凡生活的幸福
……
西安临潼外出务工人员付师傅
关厂 裁员 降薪
不少工友打几份工
考上清华大学的孔祥博
备战高考怕懈怠
让父母装摄像头监督
温哥华留学归国的双胞胎姐妹
为降低疫情对学业影响
按加拿大时间学习生活
曾滞留汉中北服务区48天的司机
遇到陕牌车像遇到亲人
会按喇叭跟对方示意
……
2020年1月23日
武汉封城
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 一座城按下了暂停键
更多的力量和勇敢涌入这里
一个个平凡的人 用不同的方式 让生命闪现耀眼的光芒
医护人员冲在一线
从病毒手里抢回更多人的生命
为他们的无畏
送一朵小红花
社区工作者冲在基层一线
守护普通市民家门口安危
为他们的努力
送一朵小红花
志愿者冲在一线
在高危环境提供有力的辅助
为他们的勇敢
送一朵小红花
新冠患者也在一线
在害怕担忧中不放弃希望
为他们的坚强
送一朵小红花
2020年1月23日,除夕前一天,武汉封城,之后全国进入战役状态。
春节再次临近,我们回访了去年记录过的10位有故事的人,有值守发热门诊的医生,有为生计奔波的打工人,有当志愿者搜集患者信息的大学生,有被困高速路的货车司机……请他们分享这一年来经历的那些值得记忆的片段。
2021年,为他们,为自己,为每一位努力认真生活的普通人,送上一朵小红花。
发热门诊医生翟嵩:
疫情让我们更懂生命
“再见”翟嵩,已是一年之后。一年前的此时,正是武汉疫情最紧张的时刻,翟嵩在西安交大二附院发热门诊接诊。
那时候,没办法面对面,只能通过电话采访翟嵩,听她讲述发热门诊的故事。
一年之后,记者“再见”翟嵩——一个温婉的女医生,西安交大二附院感染科副教授、博士。采访地点就在当初临时设立的发热门诊,如今的感染楼,也是翟嵩日常工作的地方。
回忆:仍记得留观者的恐惧和烦躁
“虽然在发热门诊的日子不长,比起支援湖北的医护人员们来说微不足道,但收获了很多,已是人生中珍贵的经历。”翟嵩说,当时因为发热门诊排查的人非常多,医院临时将原本的感染楼改为发热门诊,翟嵩和30多名被抽调的同事们一起“隔离”在这里,全副武装,日夜坚守。
24小时待命,每天睡眠不足4个小时,马不停蹄穿梭在留观室、病房,即使是休息时间也是拿着对讲机与各个楼层的护士大夫对接患者的情况。这就是发热病房的贾晓黎副主任、翟嵩副主任医师、田银娣护士长的工作节奏,同事们称她们为“铁人三组”,也是感染科的骨干力量。翟嵩负责协助贾副主任工作,发热病房的事情繁琐,流病调查,病历填写,下医嘱,事无巨细,但是她总是认真耐心地处理工作。
记得刚开始的时候,很多人由于紧张,有一点症状就特别担心,大量的人涌入发热门诊排查。为了保持通风,发热门诊门窗都开着,医生们取暖只能放个小太阳。发热门诊一个班是4小时,平均接待二十来个患者,休息后再到留观病区上4小时班。为了节约防护用品,大家上班都不敢喝水。下班后只有一个字“累”,除了吃饭就是赶紧睡觉,又忙又累的她,甚至都想不起来和10岁的儿子电话聊聊天。
即使时隔一年时光,当时那些留观者和患者的恐惧、焦虑、烦躁,翟嵩依然记忆尤深。有一家三口都被留观,父母确诊了,与十几岁的儿子分离,父母日夜担心儿子的状况,有一点风吹草动都特别紧张,父母的爱令人感动,幸好最后全家都康复。
翟嵩说,当时发热门诊一位同事给患者们写了一封长信,告诉大家为什么要隔离,怎样才能一起配合,就这样一点一点,患者越来越信任医护人员,对治疗也开始有了信心。
自豪:我是一名上过战场的战士
在2003年非典时期,翟嵩还在原第四军医大学读研究生,当时她的导师就进入了非典病区工作,戴的是纱布口罩,防护也没有现在这样的高标准。
翟嵩说,作为从事传染病治疗的医生,自己对于新冠并未觉得有多害怕,只要正规防护就好。难的是对于一种新的传染病的治疗,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新冠肺炎的诊疗方案更新非常快,几天就更新一版,要不断学习、讨论,那时候大家心很齐,只想着怎样把患者治疗,让他们早日康复回家。等到最后一名患者顺利康复出院,大家终于安心。
“就像参加了一场战斗,我也是一名战士。”翟嵩毕业于军校,曾经是一名军医,始终都有一份军人情怀,她为自己有幸参加了这场战斗而自豪,也做好了随时再出发的准备。
除了在发热门诊值班,翟嵩还在感染科病区诊疗,随着形势好转,去年2月22日最后一个患者出院,临时设立的发热门诊结束了任务,又变回了感染病房,翟嵩也回归了日常工作和生活。
身为医生,翟嵩原本早已见惯了生老病死,经历了疫情之后,像很多人一样,她愈发感觉到生命的脆弱和可贵。作为个人,更加珍惜普通的生活,作为医生,对每个患者更要负起责任。
翟嵩现在是副教授,二线医生,带领一线医生为患者服务,一个组一般有15位患者,一个班要值24个小时,查房、诊疗、学习、做科研,很少能正点下班。她说,医生必须要不断学习,钻研新方法新技术,才能跟上时代。
受疫情影响,2020年的暑假,翟嵩选择了带孩子去延安玩了几天。因为常态化疫情防控,这一年陪孩子的时间是多了些,一起学学英语,改改作文,也是平凡的幸福。
心愿:希望疫情早日烟消云散
对于2021年,在工作上,翟嵩希望自己承担的科研项目取得好的成绩。在生活上,她希望随着疫苗的大规模接种以及越来越丰富的防控经验、诊疗经验,新冠疫情早日烟消云散,大家都可以过平凡幸福的生活。
“很多人都觉得要离传染科远一些,其实我们传染科最干净了,消毒这些做得最好最规范。”翟嵩说,感染科医生的防护意识最强,接诊的传染病患者的感染途径都非常明确,科室的诊疗流程更科学消毒最规范,大家尽可放心。
最近国内疫情多点散发,如果有需要,你会选择再次逆行出征吗?对于这个问题,翟嵩只有一句话“当然去”。
对于大家的日常防护,作为传染科专业的医生,她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提醒,那就是在电梯间一定要戴口罩,因为空间狭小病毒易传播,即使电梯里就你一个人,也需要戴口罩,因为不知道前面人的健康状况,希望大家谨记。华商报记者 李琳
社区工作者刘思雨:
有问题先找我 和居民更亲了
提起2020年,32岁的西安社区工作人员刘思雨想到的是疫情。那些熬夜抗疫的忙碌日子,让她至今为自己参与其中而自豪,这样的经历也改变着她的生活。
一个重点监控对象都不能漏
从年初阻断疫情传播,到守住疫情防控成果,社区工作人员功不可没,他们在离居民最近的地方构筑了坚实的防疫线。
2020年2月,华商报曾以《辖区有人确诊后西安一个社区主任的战疫记》为题,报道了当时任西安市莲湖区桃园路街道桃园一坊社区主任的刘思雨和同事的战疫故事。尽管当年5月,刘思雨调至另一社区工作,12月又调至一街办工作,但始终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
“2020年6月前后,国内连续多日无新增本土病例,但作为社区工作人员,我们一整年都不敢有丝毫松懈。”刘思雨说,“每个社区工作人员都要监控“西安市疫情联防联控平台”,我每次值班时,几乎是每隔几秒就刷新一次这个平台,生怕漏掉新增监控对象,增加其他感染的风险。”
据刘思雨介绍,“西安市疫情联防联控平台”能实时监控本辖区境外归国及从中高风险地区归来的人群,以便社区工作人员精准地启动体温汇报、居家隔离、核酸检测等。尽管近日疫情防控形势再度复杂严峻,但重点人群已基本登记在册,市民不必恐慌。
疫情防控是社区全年工作核心
在刘思雨看来,疫情防控是2020年社区工作的核心,全年有多场与疫情防控有关的模拟演练在西安市各社区开展。
“令我印象较深的是,2020年11月至12月,西安市各社区先后举行的社区核酸检测应急演练。”刘思雨说,“近期,全国多地散发疫情,开展社区核酸检测演练十分必要。”
“通过这一次次实操演练积累,让我们熟悉了社区全员核酸检测的具体流程及各环节的衔接。一旦有突发状况发生,应对起来将更从容不迫,也更能保障辖区居民安全、有序接受检测。”刘思雨说。
经历疫情防控
社区工作者和居民更亲了
在基层工作已6年,刘思雨觉得,经过疫情防控,社区工作者和居民的关系更亲了。
“2020年端午节当天,我值班。那时刚调到新社区,一位正居家隔离的居民打来电话问,他刚从外地回来,居家隔离第四天出现发热且嗓子疼等症状,很紧张、不知道该咋办。”刘思雨说,“一听这一突发状况,我先向社区主任报告再接着安抚居民,引导他尽快接受核酸检测。”
刘思雨说,那名居民因对新冠肺炎的恐惧,一再在电话中担心被确诊,还要送去强制定点隔离,又担心去检测会增加感染风险等。“在这一年,我学的最多的就是倾听和理解,然后再劝导,与他确认目前的症状,并告知如果不及时确诊错过治疗时机,成为重症病人才会对身体造成更大伤害,居民终于同意检测。结果呈阴性后,他第一时间连发了几个表情包。”刘思雨说,“之后,每遇节日,他总会发来祝福或表情包,还让我心里暖暖的。”
还有一次是辖区企业——方欣冷冻副食品批发市场部分食品外包装呈核酸阳性,暂停营业半个月。“为配合疫情防控要求,我们社区工作人员联合企业保安每天3班倒,直到恢复营业。”
在桃园一坊社区任职时,因辖区新增一例确诊病例,为方便了解同小区其他居家隔离人员的真实情况,刘思雨先后添加了小区百余名居民的微信。“即使离开这个社区了,有些居民去社区办理业务前还私信问我办理流程和要带哪些资料。”刘思雨说,“前两天,有一对在外地工作的夫妻,因去年确诊和我互加微信,还通过私信咨询今年回家过年需要办理哪些证明。我热心地回复他们,并劝他们尽量“就地过年”。”
刘思雨说:“作为基层工作人员,最希望的就是居民有问题时能想起我,愿意麻烦我。”
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了不小变化
此外,疫情敲响的警钟,也让刘思雨一家人的生活方式有了不小变化。
刘思雨5岁多的儿子,以前喊他洗手10遍也爱答不理的孩子。“自新冠疫情暴发后,我每次回家都先喷酒精消毒,再脱掉外衣、外裤。儿子开始对与我打仗的“病毒”产生了兴趣,有段时间他总说“妈妈,病毒是不是打个喷嚏就喷出来了”,慢慢还养成酒精喷手、随时洗手的习惯。每次爷爷进门忘记洗手时,儿子总大声提醒“爷爷,你要记得洗手啊”!”
“就我个人而言,疫情让我对健康、免疫力等以前不很重视的字眼重新重视起来。夏天时我坚持跑步两个多月,每天至少5公里,有空还练练瑜伽。”刘思雨说。
刘思雨的爱人是一位酷爱户外运动和聚会的男士。“以前周末时,他总开车拉上全家兜风或叫上两三好友相聚。疫情暴发后,他终于有时间陪儿子玩玩积木,读读书,做一些亲子陪伴了。”刘思雨说,其实还有很多,购物从超市转为线上,开始存钱应对突发状况等。
“对我们一家来说,这次疫情也鞭策着我们认识到过往的不足,努力去改变。”刘思雨说。华商报记者 付启梦
在武汉当志愿者的大学生郑楚桥:
梦想成为医生 救治更多的人
医者仁心,郑楚桥作为西安交大的一名医学学生,疫情期间在武汉当志愿者搜集患者信息帮助他们就医,回归校园努力学习,梦想成为一名医生救治更多的人。
庆幸学了医
关键时刻能保护自己的城市
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和其他武汉人一样,西安交大侯宗濂医学实验班大一学生郑楚桥也封闭在家,有关疫情的消息,他只能通过媒体获取。
“我每天醒来第一件事就是关注新增患者人数。”郑楚桥说,到了2月6日、7日,人数增加很多,许多人开始恐慌。身边有人染病的家庭,即使是轻症也很焦虑,“我们能不能治好?”
2月8日,在电视台工作的亲戚称,他们在招募志愿者协助《人民日报》搜集统计求助患者信息申请,郑楚桥报名了。通过微博、QQ、朋友圈、父母的朋友圈、打电话给亲戚等方式,搜集患病在家需要就医的患者。
搜集信息后上报、回访就医情况,这是郑楚桥每天的工作,郑楚桥所在的志愿者团体共有214人,为了保护患者信息,志愿者们并不掌握总体救治情况,只知道2月8日当天,他所在的14人小组一共提供了102条患者信息。
和患者家属的交流中,17岁的郑楚桥深切感受了面临生离死别时的感情冲击。
“我很庆幸自己学了医,在关键时刻能够减轻别人的痛苦。”郑楚桥说,疫情发生后他前所未有地对武汉充满感情,“这是我的城市,我需要去保护它。”
疫情让武汉成为一座伟大的城市
2020年4月8日,武汉解封。
郑楚桥记得,当时很多武汉人并没有立刻走出家门,非必要依然不太外出。郑楚桥不记得第一次走出家门是哪一天,“只记得是一个下午,阳光特别明媚,一扫疫情期间的阴霾。”郑楚桥说,那天出门是因为眼镜鼻托已经断了好久,不得不拿去修,眼镜店老板让他在门外等,修好了再送出来。
“一直到去年放暑假从西安回到武汉,武汉城市才真正复苏起来。”郑楚桥说,疫情对武汉影响很大,身边很多小商铺小餐饮都改换门头了,但是经历疫情后武汉人更团结了。他看过一个采访,武汉街头的出租司机、做指甲的工作人员说起疫情,都表示对武汉抱有自信、身为武汉人感到骄傲,让人非常感动。“我以前觉得武汉是一个没有文化自豪感的城市,大家一起经历疫情渡过难关,让我觉得这是一座伟大的城市。”郑楚桥说,十一长假回到武汉时,看到长江边的灯光秀和乘船的游客,武汉又恢复了往日的辉煌和繁华。
在线赏花在线上课
疫情催生了新事物
封闭的两个多月让大家都错过了最美的花季,武汉大学和西安交大的樱花都很有名,这一年也只能在线赏花,“其实我更期待交大的樱花。”郑楚桥说。
5月10日前后,大学返校,湖北学生需要报告行程轨迹后集中在西安交大创新港隔离期满再回到交大本部。
虽然回到学校,但疫情还未结束,大学校园一直处于封闭状态不让外人进出,郑楚桥记得,整个5月学校管理都非常严格,禁止一切娱乐活动,由于学生分批返校,9月份之前上课依然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主修课去教室,辅修课上网课。
“其实网课有网课的好处,所有内容可以回放。”交大医学实验班的课业负担重,居家封闭期间课程安排得很满,返校第一件事就是期中考试。
临近期末,学校还专门发了调查问卷,征求学生对网课的意见,很多学生觉得网课效果不错,所以学校决定很多课程都保留线上线下两种模式。
疫情是一把尺子
丈量出中国的优势
郑楚桥说,疫情影响了中国,改变了世界,在这同一把尺子下,丈量出中国的优势。
郑楚桥此前在西安交大认识了一位美籍华人,家住伊利诺伊州,毕业后来西安学习中文。去年武汉疫情爆发后还曾通过视频询问郑楚桥的情况。四五月份美国疫情也爆发了,朋友告诉郑楚桥身边只有华人戴口罩,应对秩序和中国差别很大,让人很担心。
“他在西安只待了半年,一时半会儿应该回不来了。”郑楚桥说,此前还约定了要带朋友在西安交大看樱花、吃西安小吃,朋友说他会争取申请西安交大的博士,等疫情结束后再回来。除了这位朋友,身边很多计划出国或者已经申请出国的朋友都受到了疫情的影响。
“政府应对疫情的态度和能力直接影响着每一个国人。”郑楚桥说,“国家把人民的健康放在了第一位。”
做好当下的事
毕业后想当一名医生
考入少年班,成为交大医学试验班学生,八年制的培养体制,毕业后就是医学博士。郑楚桥的未来很光明,但他说容不得半点马虎,这八年内不能挂科,只要挂一科就得回到正常培养机制,从本科一步步读起。
“现阶段就是做好当下的事。”郑楚桥说,大一大二还算轻松,学的都是基础课程,他课余时间还学习了吉他、声乐、西班牙语,1月24日考完试就要回武汉了,他准备利用寒假再去考个驾照。“毕业后我想去当医生,这是一件很光荣的事。”郑楚桥说。
新的一年,他的希望是父母身体健康,自己学业进步,疫情尽快结束。华商报记者 赵瑞利 文/图
陕西首例捐献血浆新冠康复者白威:
经历一场磨难 遇见更多美好
2020年1月18日,学校放寒假了,华中农业大学研究生白威从武汉回家过年,19日回到家乡淳化。他没有料到,就是这趟回家之旅,让他感染上了新冠肺炎,成了家乡首例确诊患者。
他康复后
成全省首位捐献血浆者
至今,白威也没搞明白自己是怎么被病毒挑中的。在武汉期间一直在学校,从未外出,更没有去武汉市疫情高发地区。在学校,一直到回到淳化,没有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后来妈妈突然发烧了,作为密切接触对象,他也进行了核酸检测,1月27日,被省疾控中心确诊阳性。1月28日,白威进入淳化县医院隔离,后转到咸阳市中心医院接受隔离治疗,经过14天的治疗,2月10日出院,继续居家隔离,直到完全康复。
虽然身体上并没有什么难受,但白威经历了一场从未有过的心理磨难。当时他确诊的消息传开后,打破了淳化的宁静,流传于全县人的朋友圈,各种声音都有,也出现了一些谣言。
“因为我,有29个人被隔离了,幸好大家都没事儿。”白威说,随着自己的确诊,所接触的人、吃过饭的餐馆、超市、鞋店都受到牵连,影响到了很多素不相识的人。
但是,白威并没有沉浸在无奈和痛苦中,康复后,他做了一个令人敬佩的选择,先后两次捐献血浆,用于唐都医院危重患者救治,他也是陕西首例捐献血浆的新冠康复者。
重返校园开始新的学业
希望靠自己飞得更高更远
2020年7月11日,白威返回到久别的大学校园。在他的眼里,武汉更美丽更亲切了。
重返校园后,见到了阔别已久的老师和同学们,大家感觉都特别的亲热,终于能够正常学习和生活了,一切走上了正轨,白威也如愿以偿开始读博士。他说,选择读博是为了更好的职业发展,当然也需要更好的薪酬待遇。
作为一个农门出来的孩子,白威自从上大学后,他一直在勤工俭学,凡是大学里能接触到的兼职,他说自己都干过,起码有20多种。对此,他毫无怨尤,因为他知道,每个人的起跑线是不一样的,他要靠自己,永远向前看,飞得更高更远,回报家人的期望,给自己一个理想的未来。
感染新冠是他的人生转折点
得到比失去更多
白威说,唯有经历生死的考验,才知道平凡生活的幸福和来之不易,珍惜当下。
当初被确诊心里不好过,常常失眠,周围人不理解,还常常被别人言语攻击……这些都让他倍感压力。后来没有一个接触者被感染,这也是最好的结果。再到捐献血浆,让自己有机会奉献社会,也是人生意义的体现。
白威说,自己被确诊新冠后,得到了很多人的关心和帮助。治疗期间,医生护士们穿着极不舒服的防护服,从治疗到生活,时刻关心照顾着患者,遗憾的是,一直到出院都没有亲眼见过这些“蓝衣天使”的真正面孔,而正是他们给予了自己温暖和健康,向他们致敬致谢。还有老师同学对自己的关心,更有亲人朋友们的陪伴,这些都成为他珍贵的记忆。
白威说,2020年让自己感动的事与人太多了,整个生活中,都有人在关心自己。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2020年最感动的事情都是在疫情过程中发生的事情。网络上各种支援新闻,各种捐助事件,每时每刻在感动中国,感动亿万中国人民的心,温暖着武汉,温暖着湖北,温暖着每一个患肺炎的病人,让所有人看到了希望,为疫情防控献身,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眼看又是一个寒假来临,白威依然留在武汉校园,因为疫情突然又紧张起来了,他不知道今年能否顺利回家过年。无论在哪里,他的新年愿望都是疫情早日散去,大家早点回到正常的生活。希望家人身体健康,自己科研顺利,能够早日完成任务,顺利博士毕业。华商报记者 李琳
新闻推荐
张阳本报记者冯旋又是一个不眠夜,办公室的灯彻夜未熄,已经头发花白的任文清,伏在桌案前认真研究着案情,寻找着侦破案件的蛛丝...
淳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淳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