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9件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文物 都是咸阳出土的你知道吗?
编者按: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即将到来,今年的主题是“致力于平等的博物馆:多元和包容”。咸阳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人杰地灵,物华天宝,在国家文物局印发的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共195件(组)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的一级文物中,从咸阳出土的文物有9件(组)。为了展现咸阳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文博事业的成就,我们在市文旅局、咸阳博物院、昭陵博物馆、茂陵博物馆、乾陵博物馆等单位的大力协助下,组织整理专版,对咸阳出土的这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进行盘点,以飨读者。(B)(13)
在国家文物局公布的《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中,有从咸阳出土的文物九件(组)。分别是:
1、淳化大鼎
2、茂陵石雕
3、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
4、唐昭陵六骏石刻(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4幅)
5、西汉“皇后之玺”玉玺
6、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1组)
7、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1组)
8、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图(1组)
9、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1组)
现在除了茂陵石雕藏于茂陵博物馆外,其余均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禁止出国(境)展出。
1淳化大鼎:目前已知西周最大最重铜圆鼎
西周时期的青铜器文物,是目前已知的最大最重的西周铜圆鼎。是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出的重量级文物。1979年出土于淳化县史家原,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由于没有铭文,学界根据器形称它为五耳兽面纹鼎,而大众则因它出土于淳化县,故而称之为淳化大鼎。
淳化大鼎堪称鼎中“巨无霸”。它高122厘米,口径83厘米,重226公斤。鼎的口沿下铸有两两相对的夔龙六条,鼎耳外侧各铸两条相对夔龙。鼎身上的主体图案,正是牛头蜴身龙纹。牛头的两侧,却分别长出大蜥蜴龙的身躯,有一肢体,分出四趾,浑身长满鳞片,尾巴卷曲向上。龙头下面,还铸造了一个完全写实、明确无误的牛头。鼎的上口,还分别雕有四条鳄型原龙。其造型高大魁伟,纹饰庄严神奇,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卓越的艺术造诣。此鼎最大的与众不同之处是腹壁上铸有三个半圆形大耳,这种形制的铜鼎为特例,至今仅见此一器。因为太珍贵,1982年还荣登国家发行的邮票封面。(B)(13)
2茂陵石雕:深沉雄大的艺术瑰宝
西汉茂陵石刻,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大型石刻群,现藏茂陵博物馆,2002年被列为我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出的重量级文物。
茂陵博物馆是以汉武帝茂陵、霍去病墓及大型石刻群而蜚声海内外,融文物、古建、园林为一体的西汉断代史博物馆。西汉时,茂陵地属槐里县茂乡,武帝在此建陵,故称茂陵。茂陵乃汉陵之冠,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茂陵石刻共17件,其中以当时在霍去病墓前发现的“马踏匈奴”最为著名。马踏匈奴石刻,高168厘米,长190厘米,马的气势轩昂,庄重有力,威风凛凛,一个战败的匈奴人仰面倒在马腹下,手持弓箭,呈恐惧状,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霍去病战功的赞扬,象征着正义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
茂陵石刻的主题以人和动物的造型为主,有“跃马”“卧牛”“伏虎”“怪兽吃羊”“人与熊”等。石刻雕刻手法简练大气,极少精雕细琢,但惟妙惟肖,生动传神,鲁迅称其“气魄深沉雄大”,是举世无双的雕刻艺术杰作。(本文资料由茂陵博物馆提供)(B)(13)
3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古代耀州窑代表作
宋代耀州窑青釉刻花提梁倒流壶是古代耀州窑的代表之作,1968年出土于彬县(今彬州市),现存于陕西历史博物馆,为国家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青釉提梁倒流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胚体是捏塑而成。壶身腹部刻有牡丹花纹,刻花立体浮凸,给人以花枝亭亭的感觉;提梁是一只俯卧的凤凰图案,意态娴雅;壶嘴被做成张口侧卧的母狮,其腹部还有一只幼狮在吸吮乳汁。牡丹和凤凰都是中国传统的吉祥纹样;狮子是一种外来的瑞兽,经过魏晋南北朝到唐代,也融入了中国传统吉祥纹样体系。
倒流壶“倒注液体,翻转不漏”的神奇之处,正是古代工匠运用物理学连通器的原理:向壶内注水时,水如果从壶嘴往外流,表明水已灌满,因为这时液面的高度取决于与流口相连的隔水管的高度;将壶翻转过来,如果液面不超过流口和内管的高度,水就不会流出来,如此设计可谓浑然天成,匠心独运。(B)(13)
4唐昭陵六骏石刻(什伐赤、白蹄乌、特勒骠、青骓4幅):唐代石刻珍贵文物
昭陵六骏石刻之白蹄乌
昭陵六骏是珍贵的古代石刻艺术珍品,指礼泉昭陵唐太宗李世民陵墓昭陵北面祭坛,东西两侧的六块骏马青石浮雕石刻。六骏中的“飒露紫”和“拳毛騧”两石,于1914年被盗卖到国外,现藏于美国费城宾夕法尼亚大学博物馆。其余四石现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2013年被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史载,六骏是唐太宗李世民生前最喜爱的六匹战马,是他辅助唐高祖李渊平定四海、建国立邦时所乘的坐骑,分别名为“特勒骠(biāo)”“青骓(zhuī)”“什(shí)伐赤”“飒(sà)露紫”“拳毛騧(guā)”“白蹄乌”。为纪念这六匹战马,李世民令工艺家阎立德和画家阎立本,用浮雕描绘六匹战马列置于陵前。
昭陵六骏,姿态神情各异,造型栩栩如生,刀工精细、圆润,线条简洁有力。像这样的艺术作品,不只是造型上的成功,雕刻技巧的精绝,而且还寓意着丰富的历史故事,显示了我国古代雕刻艺术的成就,是极为珍贵的文物。
2010年,我国专家受邀至美国参与修复“拳毛騧”“飒露紫”,使其达到了可以全球巡展的基本要求。中美双方的文物修复专家,共同来修复中国唐代的传世文物,此举的象征意义较之实际意义更深远。(本文资料和图片由昭陵博物馆提供)(B)(13)
5西汉“皇后之玺”玉玺:两汉时期等级最高的皇后玉玺
西汉皇后之玺为西汉时期的文物,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发现的皇后印玺,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1968年被一个名叫孔忠良的小学生发现于咸阳韩家湾狼家沟村。西汉“皇后之玺”玉印属于国家级文物,2013年被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玉玺高2厘米,印面为正方形,边长2.8厘米,重33克。上雕一只螭虎形象做钮,螭虎腹下钻以透孔,以便穿绶系带。螭虎四面刻有云纹,印面篆书“皇后之玺”四个字,书体流畅,刀法自然娴熟。此玉玺质地为新疆和田的羊脂玉,温润洁白、玉质坚硬细致,有着凝脂般的光泽,极具观赏性。
《汉旧仪》载:“皇后玉玺,文与帝同,皇后之玺,金螭虎钮。”此印形制与印文正与汉制相合。因出土地点距汉高祖和吕皇后合葬的长陵约1公里,推测为吕皇后吕雉之物,是汉代皇后玺的唯一实物资料,弥足珍贵。
2012年12月初,陕西省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举行“保护大遗址、弘扬汉文化”总结表彰大会,孔忠良因40多年前捡到皇后之玺而得到表彰。(B)(13)
6唐章怀太子墓壁画马球图:马球运动最早形象资料
章怀太子墓笔画《马球图》(局部)
唐章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次子。李贤博学多才,因与母后政见不同被废为庶人,流放巴州。唐中宗复位后将其墓迁回长安,陪葬乾陵。该墓发掘于1971年,墓内的壁画精美细腻,异彩纷呈,面积近400平方米,其中位于墓道西侧的《马球图》画面宏大,绘制精细,是出土壁画中的代表作之一,为国宝级文物。2013年8月9日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章怀太子墓出土的《马球图》,高229厘米,宽762厘米。此图是有关马球运动最早的形象资料。画面上骑马人物均着深浅两色窄袖长袍,戴幞头,穿黑靴。图中20多名骑马者有手持鞠杖激烈击球者,有驭马快骑奔向赛场者,亦有数十名骑手尾随其后,等候上场。背景衬起伏山峦。在画面的最后,绘有五棵古树点缀旷野。全图呈现出和谐的韵律之美,古朴、典雅。
据文献记载,唐代的历朝皇帝如中宗、玄宗、穆宗、敬宗、宣宗、僖宗、昭宗都是马球运动的提倡者和参与者。据唐人封演的《封氏见闻录》记载,唐中宗景龙三年(709)十一月,吐蕃派使者前来迎娶金城公主,中宗宴请吐蕃使者于苑内球场观看打马球表演。临淄王李隆基、嗣虢王李邕、驸马杨慎交以及武延秀组成临时马球队,以四人对战吐蕃十人,打败了吐蕃马球队。唐以后,马球历经宋、金、元、明,在明末清初逐渐退出中国的竞技舞台。(该文字资料由乾陵博物馆资料研究室主任侯晓斌提供)(B)(13)
7唐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皇家风范的狩猎活动
章怀太子墓壁画狩猎出行图(局部)
《狩猎出行图》位于章怀太子墓墓道东壁,与《马球图》对称。高100~200厘米,长890厘米,是极为壮观的鸿篇巨制。2013年8月9日,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狩猎出行图》是一幅描绘唐代皇家贵族狩猎出行的大型活动场景的壁画。画面以远山近树为衬景,现存有46个鞍马人物和骆驼、鹰犬、猎豹等组成的出行队伍,从北向南依次行进。图中人物各具形态,或策马扬鞭,或伏背勒缰,或执旗持械,或抱犬架鹰。马匹剪鬃缚尾、眼如悬镜、健壮有力、膘肥体圆、异色同群,生动地再现了唐代皇室贵族狩猎活动的历史场景。其中在画面领首位置,有一位身穿紫灰袍服,骑白马,纵辔缓行的人与众不同,其马头小、臀圆、披鬃、垂尾、体态均匀、膘肥体壮,是当时西域骏马的明显写照。他身无佩箭及箭囊,显然是这次活动的主角。他坐的白马与其他人所乘之马截然不同。这种马在唐代文献中被称为“走马”。一般的马行走或奔跑时身体上下摆动,如波浪般起伏,而这种走马鞍背平稳,骑之无前颠后仰之苦,不易产生疲劳,其速度也不次于一般的马。
《狩猎出行图》在揭取时被分割成四幅。最前方为两名探路随从,两侧为执旗卫士,最后为两匹辎重骆驼和殿后随从,中间大队人马束腰佩箭,架鹰抱犬、前呼后拥。这是当时社会上层的一种时尚。唐代宫廷中常豢养各种飞禽,鹰、鹘更是深受喜爱的玩赏对象。大队人马中,还可见两骑手身后蹲伏着猎豹和猞猁,这也是两种用于助猎的动物。据史书记载,在唐代由于帝王喜好狩猎,西域各国纷纷向唐廷进贡猎鹰、猎犬、猎豹。最后,画面用苍劲的枯笔画出了五棵挺拔的大树,显示出林荫山道古木森森。画面巧妙运用斜坡,使出猎的众多人马,像从古木参天的大道呼啸而出,奔向山坡。(该文字资料由乾陵博物馆资料研究室主任侯晓斌提供)(B)(13)
8唐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图:盛世威仪的皇家建筑
懿德太子墓壁画阙楼图(局部)
懿德太子李重润为唐高宗李治及武则天嫡孙,唐中宗李显和韦皇后长子。死于唐大足元年(701),年仅19岁。中宗复位后追封邵王为懿德太子,神龙二年(706)陪葬乾陵。其墓位于今乾县县城西北约3公里的韩家堡村,1971年7月发掘。《阙楼图》壁画是一幅让唐代高等级建筑的模样从史料中的文字记载,变成了活灵活现的实物力证,对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原始壁画现收藏于陕西历史博物馆。2013年8月9日,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这组壁画位于墓道前端,前方由青龙白虎作为引领,东西两壁内容相同。这组壁画分为阙楼部分和仪仗部分。
阙是皇宫中的重要建筑。阙楼,分为单出阙、双出阙和三出阙,以三出阙等级最高,为皇家所用。此图便为两组三出阙,其结构庞大复杂,由庑殿顶、屋身、平坐和墩台组成。阙楼所有的木构均为红色,饰件为金色,屋顶为黑灰色,墩台为黑白相间,显得无比华美。阙楼在建筑构图上采用多点透视,屋顶为仰视,屋身为平视、墩台为俯视,陡然间增加了阙楼的巍峨高大。
纵观《阙楼图》,大气磅礴,乃鸿篇巨制,是表现唐代典章制度的写实作品。著名建筑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张锦秋在解读《阙楼图》时说:“中国的传统建筑,它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它们镌刻了苦难、抗争和辉煌;中国传统建筑,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它彰显了质朴、优雅、灵动、豪气;中国传统建筑,是我们建筑人的文化自信的根基。我从事建筑设计几十年,总是不断地从中吸取营养,并且从中感悟到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该文字资料由乾陵博物馆资料研究室主任侯晓斌提供)(B)(13)
9唐永泰公主墓壁画宫女图:引领时尚的唐代女性
永泰公主墓壁画(局部)
唐永泰公主墓位于乾陵主陵东南三公里处,乾陵博物馆就建在这座墓葬遗址上。永泰公主李仙蕙(684—701)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其墓在1960年至1962年发掘,墓室壁画《宫女图》,是唐代宫廷妇女最为写实的经典之作,2013年被国家文物局列为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
永泰公主墓壁画中的唐代宫女,高髻秀眉,袒胸细腰,肩披巾帛,身着曳地长裙,体态丰盈,充分展现出唐代社会开放的社会风气和以丰腴为美的审美情趣。画中共绘制宫女九人。为首者年纪略长,梳高髻,端庄优雅,气度不俗。其余八人分别执盘、盒、烛台、团扇、高脚杯、拂尘、如意等物随后。玉台烛已燃,火苗清晰可辨,高脚琉璃盏,葡萄美酒琥珀光。
画工采用了动态的描绘方式,宫女们动态各异,相互穿插,使得肃穆前进着的队伍富有动态。采用立体布局,显得疏密有致,真实生动。线条秀丽流畅,技法娴熟。众多宫女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中间的那位端杯侍女。她头梳螺髻,丰肌玉面,阔眉朱唇,头部微低,神态含蓄;她窄袖襦衫,曳地长裙,腰系同心结,手端高脚杯,足穿如意履,站立成微微扭转的“S”形曲线,显得格外典雅恬美。
唐代宫廷女性服饰时尚、美艳,是因为这样的装束设计更能显示女性身材的修长、优美和灵动。而这种受“胡风”影响的款式受到当时在唐代上流妇女及宫廷嫔妃中的青睐。唐墓壁画之所以时尚、潮流、大气、浓郁,是因为唐人对外来文化无所不包,无所不容。(该文字资料由乾陵博物馆资料研究室主任侯晓斌提供)(B)(13)
新闻推荐
携着阴风裹着冷雨己亥年末新冠病毒将历史名城~~武汉重重围攻发热干咳乏力呼吸困难……疫情像一只猛兽来势汹汹肆无忌惮封锁...
淳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淳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