饸饹床子百眼开
木质饸饹床子需要用人力压制
○雷焕文/图
陕西是面食大省,所谓“三天不吃面,就像没吃饱过饭。”锅盔、蒸馍、面条、饺子、包子、饸饹等等,百吃不厌。大众面食饸饹,以其美味价廉深受陕西乡党们的喜爱。三秦大地上,比较有名的蓝田饸饹、渭南南七饸饹、淳化饸饹、铜川北关饸饹、陕北羊汤饸饹,各具特色,已经成为当地的美食名片。
饸饹是中国北方最常见的面食之一,传统做法是用一种木头做的“床子”架在锅台上,把和好的面(最早饸饹用的是荞面)塞入饸饹床子的空腔里,人坐在床子的木柄上使劲压,将饸饹直接压入烧沸的锅内。饸饹煮好后浇上事先用豆腐、猪肉、红白萝卜等做好的臊子,就可以吃了。元代诗人许有壬曾写到他吃饸饹的感受:“坡远花全白,霜轻实更黄。杵头麸退墨,皑齿雪流香。玉叶翻盘薄,银丝出漏长。元宵贮膏火,燕墨笑南乡。”诗中的“银丝出漏长”说的就是饸饹。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荞麦南北皆有……磨而为面,作煎饼,配蒜食或作汤饼,谓之河漏,以供常食,滑细如粉。”到了清代,有关饸饹的记载就更多了,如清代文献《黑龙江外记》《尔雅谷名考》等,对“河漏”都做了较为详细的叙述。
饸饹在关中、陕北农村的红白喜事上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美食。关中、陕北农村过红白喜事,招待客人的早饭主食多是饸饹。上世纪80年代以前,农村生活艰难,遇红白喜事压的饸饹多为玉米面、荞面、黑面、杂粮等制成。彼时还没有电动饸饹床子,过事的当天,五六个壮汉与七八个妇女围着一口大锅用木质的床子压饸饹,壮汉负责压,妇女负责煮饸饹、浇臊子、端饸饹。饸饹锅前热气腾腾,大呼小叫蔚为壮观。上世纪90年代后,农村家家户户实现了温饱,红白喜事还少不了饸饹,但已经不再用木质饸饹床子压了,而是提前准备好白面与少量荞面,去集镇上专门压饸饹的铺子,用电动饸饹床子压好半熟的“钢丝饸饹”。过事当天一大早上笼屉蒸熟,备好一大盆韭菜肉臊子。八九点钟客人依次来到,管事的吆喝一声“套饸饹!”饸饹锅前就像流水线一样,有人装饸饹、有人篦汤、有人浇臊子、有人往席口端饸饹……四个小菜配上肉臊子饸饹,客人吃得满头大汗。从过去的黑面杂粮变成如今劲道的白面,一碗饸饹里能看到蒸蒸日上的好日子。
饸饹床子最初是木质的,一直到本世纪初还有人在使用。饸饹床子分支架、力臂、支点、工作点四个构造。使用时将饸饹床子放到锅上,把和好的面团放进底部装有圆形网眼的腔堂内,运用杠杆原理,以人力压长杠,带动木塞挤压面团,面条直接漏入锅中。木质床子是木匠精心挑选的杏木、梨木、枣木、榆木或杂木制作,选这些木料是因其结实耐磨、不裂不朽,使用时间长。做一副饸饹床子,需要找两棵同样粗细的树,树身粗细大概有碗口大小,长约一米五左右。用两棵树做床子的床身,也叫骨架。床身分公、母两条。公的在上,床身一头粗一头稍细,略显圆柱体,在粗头做一个与母床身的身上开凿的方口一般大小的方木塞。木塞要求木质硬度大,最好用硬杂木。母的床身在下,床身微显方形,也是一头粗一头细。在粗头凿出一个大孔,孔是用木凿子一点一点凿出来的,凿好后,用粗砂纸一遍一遍的打磨,再用细砂纸反复打磨,为的使榨压面时,滑动配合得当,用时省力又不粘。下面钉上带筛眼的铜板或铁板。压出饸饹面的粗细,疏了压时费力,密了饸饹条与条容易粘连,所以必须是有经验的老师傅来掌控打孔。俗话说:“饸饹床子百眼开”那讲的是一个人聪明,经得事多、主意多、有能耐,这里的“百眼”指的就是饸饹床子出面的孔。这个铜片孔是整个床子的关键部位,面能成为饸饹面条,全靠的是这块板。所以,板子不能太薄,因为它承受的力特别大。
木质的饸饹床子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它凝结着古人的智慧。到了上世纪80年代以后,人们根据木质床子的原理,发明出了简便耐用的钢制手动饸饹床子,一个人操作就能轻轻松松做好全家的饭。满大街的饸饹面馆,则用的是更先进的电动床子。饸饹形状没变,时代在悄然改变着。
新闻推荐
咸阳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质量不断提升目前全市涌现出中国好少年1人 省级美德少年1人 4人获提名奖
本报讯(记者刘计划)近年来,咸阳市通过课堂教育、社会教育和文化活动等,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质量不断提升。去年,全市乡村学...
淳化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淳化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