炙热的灵魂永向乡关

咸阳日报 2018-09-05 17:38 大字

阎晋

这是一本我断断续续读了近三个月的散文集子,从仲秋读到了腊月年关。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越到这个时间节点,就越感觉从中能读出一种烟火的味道,人心的味道。读着读着,就把我读进了一方土地,一方山水。

这本集子的作者叫赵亚亚,是一位普通的山区中学语文教师。偶尔,能在我们的报纸上看到她的一些千字文,那些淳朴静美而又泛着北山特有气息和乡土人间的文字,曾引起了我的兴趣。出于职业的原因,我多次叮嘱编辑,请把这个作者重点关注,她是我们本土不可多得的一名深情歌吟者。

没想到,几年时间过去,这个从未谋面的作者,竟突然来到我办公室,拿出厚厚的一本复印稿,说是她这么多年来教学之余的习作,有一些,曾在我们报纸上发表过,现在集纳起来了,希望能为她的这本散文集子作个序。

给人作序,我何德何能?

在本能地吓了一跳之后,望着这个女老师憨厚质朴,实实在在,诚诚恳恳的神情,看着这个和我家乡隔着一条泾河,和我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邻家嫂子样不善言语的人,我又不忍心拒绝,生怕伤了眼前这个老实人的面子,只好含含糊糊地应了下来。这样,我就拉拉杂杂地写下了一些读后感,算是第一读者,把我的读文之感随赵老师的这本集子一起奉献给更广大的读者。

作者眼中的乡土大地,风物人事,大多指向她的家乡淳化。从广义上说,也是我的家乡。淳化和永寿两县一水之隔,民众相望。均处北山之北,两地风俗不远,人情相当,文化同源同脉。所以,她笔下的乡风乡情,我不但熟稔亲切,而且读着读着就读出了自己少年时代的记忆和滋味。

岁月峥嵘,大地结香。大地哺育着精神之花,天空导引着灵魂之灯。在大地与天空之间,生命、生产、劳动、劳作、群居、家国,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结构互为关系,肯定会诞生神一样的语言和文字。而文字承担的责任就是人间日常之上的精神之花、灵魂之灯,既耀射着天空,又俯瞰着大地。

每个时代,在人类每一块赖以栖居的土地上,都会诞生一群自觉的植花和掌灯的人。这些文字的歌咏者,用他们细腻的笔触、独特的嗅觉在风中、在雨中捕捉灵感、寻找触点,激发内在潜隐的冲动或无法遏制的情感,去书写自然、谱写生命。赵亚亚,无疑就是这个时代,这方土地的植花与掌灯者。在读她的《淳化四季美如画》《秋到淳化风光美》等篇章中,可以深切地看到,在作家的眼中,家乡,是一方多么风姿摇曳的山水。

这是一个怀揣文字的女儿的赤子之心。在大地行走与灵魂守望中,人,永远是巨大的存在。“我修改不了你的美,但可以说出你的美。”大地与故乡,是其灵魂的生发地与源发地。诗意的栖居,是要穷其一生,在大地和家乡寻找一种可靠与温暖。

我一直以为,一个人,一个写作者,必须要有生命本意识的原乡、元乡与远乡,也就是文学意识上的“根性”。“‘根性\’的说法或有着历史、地理、现实的诸多层面,但最终是纯词的指向,是汉字的走向,抑或是文学精神的现实性方向。我们谈论的“根性”,可以借指为民俗与风物,也可喻指为乡土和大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社会与自然、秩序与规律、道德与人心,来源于土,生长于土,埋葬于土,重生于土。数典关中和渭北,甚至更广袤的中华大地,自农耕时代始,几千年来,我们与这块土地的关系,生死相牵,爱恨交织却又难舍难弃,从未分离,由此而孕育的精神意识之上的文学胚胎当然应属“土命”。不知生,焉知死。大地与家乡,深深滋养着作家的魂灵和精脉,所以才有了深情与眷恋,歌咏与批判。赵亚亚笔下的麦草垛、石碌碡,龙盘寺、槐树林、甜井水、小麻雀……无不凸显着作家对家乡深刻的雕琢与画像。

在渭北大地,在北山之北,在每一个娘亲一样的村子,几乎都站着几棵盼儿归一样的大树。我们迎着尘世的风雨成长,在人间烟火里苍老或弥散,而根却永远在此。当大地与家乡都漫漶在风中,你依然可以用文字去找寻和探索。根在文中,文为根生,“根性”就是一根坚硬的骨头、一块温暖的岩石、一叶长情的野草,如影随形,如魂附体,如爱缠身,精神的搏动、呼吸的声音都能附着其鲜明的印迹。我尤喜赵亚亚的短文《树与村庄》,她写出了淳化人世世代代对树和村庄的热爱、敬畏和依恋。“树的记忆,是村庄的记忆,大树常常唤起我们的乡愁。让我们村庄,在绿树掩映中永在。”情到真处,赋以思考,文学即上升到哲学,诚哉斯言!

家乡的烟火人情,最能搅动人的万千柔肠和心灵激荡。恰如深邃与辽远的星夜,似乎蕴含着无数童年的幻想、无数少年的秘密、以及无数沉睡的情怀。只有在远方以远的天际、云上生云的星空,才可能把深藏的秘密和隐蔽的声音倾诉。其实,说到底,是因为这里存贮着作家黄金一样宝贵的,不可磨灭的青春芳华印痕,历经岁月的淘洗,历久弥新。这就是文学理论上常说的“距离”,也是我说的“远乡”。一个智慧的作家,一定会和他的生活保持紧密而辽阔的距离之美。

谁背朝故乡,谁注定满面沧桑。在赵亚亚所构筑的乡村城堡中,润镇的街市、沟畔的人家、乡间的流水席和喝礼先生、针线茶饭里的乡间女人、正月十五的灯笼……从不同的角度对家乡人事物理做了深入骨髓的摹写。汇集起来,好如一幅静美安逸的山乡风情画卷。“天下静和,在于民乐。”在这个充斥着速度、激情、动感与现代的当下,传统的乡村社会正在瓦解,千百年来所赖以维持的乡土治理和社会生态正在重构。这种对家园的守望,是情绪的表达和记忆的回现,也是文学与思想的源泉和触点。亚亚的回望与记录,描写与抒情,在这个时代的背景下,是多么的熠熠生辉,弥足珍贵而让人回味不尽。这,也许是文学的另外一份力量。

父母是家的符号,艾青说,“为什么我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正如大地是神祇的存在、灵魂的驻地。无论丰盈还是贫瘠,故乡的土地都从不拒绝脚步踉跄的匍匐和融入,无论我们身处何方,父母永远是我们的同心圆点。一个伟大的作家最良善的笔墨,一定是涂绘父母的神情。从赵亚亚的《父母爱情》中,我们看到这块生生死死的黄土地上,她的父母,我们的父母,天下的父母,那一份血浓于水,熏蒸着人间日常烟火而又让人肝肠寸断的温情、亲情与爱。“家,就是父母对爱情的全部担当。”山川、河流、稼禾,民谣、老屋、亲人,甚至是饮食、青草和村庄,都从大地升起,甚至包括父亲、母亲都是大地的子民,生于斯,葬于斯。并升腾为一种神性的生命母体,让我们每每为之磨损了双膝。所以,我们从不谈论文学的秘密,因为它在形而上的角度,已经向人类袒露无遗。

《诗经·小雅》有云:“维桑与梓。必恭敬止;靡瞻匪父,靡依匪母。”千百年来,在这块诗经传唱不衰的母土上,人类对土地与家乡、父母的思念、牵挂和眷恋,已经成为文学的大词。炙热的灵魂永向乡关,读赵亚亚老师的这本集子,正是这样。虽然这其中从文学和文本的角度,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一些问题,但谁又能对一个赤子为家乡热土献出的绕膝讨欢之作而横加指责,或者求全责备呢?

祝贺赵亚亚老师新作出版,期待她能写出更新更美的家乡画卷!(B)(10)

新闻推荐

撞击警车冲卡 一男子被行政拘留

本报讯(记者吴红)抱着侥幸心理酒后驾车,不料遇上交警查酒驾,该男子撞击警车冲卡试图逃走,最终被交警以及辖区民警拦截,近日,淳化...

淳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淳化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