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连照甘泉云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六》赏析
□姚军鸿 陆宏利
塞下曲【1】六首·其六
【唐】李白
烽火动沙漠,连照甘泉【2】云。
汉皇【3】按剑起,还召李将军【4】。
兵气天上合【5】,鼓声陇底【6】闻。
横行负【7】勇气,一战【8】净妖氛 【9】。
注释:
【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为汉乐府旧题,属《横吹曲辞》。
【2】甘泉:今淳化甘泉山。秦汉时期,甘泉山上建有甘泉宫,也称为云阳宫,其故基原是黄帝的明庭甘泉之地,周围十九里,离长安三百里,可以遥望长安城。汉武帝常于每年五月在此避暑,八月回都。
【3】汉皇:指汉武帝刘彻。
【4】李将军:指汉代将军李广,匈奴称之为“飞将军”。
【5】合:满。
【6】陇底:山坡下。
【7】负:凭借。
【8】一战:指漠北之战。汉武帝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及数万步兵分两路深入漠北,是汉武帝向匈奴战略进攻的顶点,也是匈奴伊稚斜单于与西汉毕其功于一役的战略大决战。
【9】妖氛:指敌人。赏析:
《塞下曲六首》其六是唐代大诗人李白的组诗作品之一,借用唐代流行的乐府题目而写时事与心声,其主题是要求朝廷重用将才,平定边患。全诗疏宕放逸,豪气充溢,为盛唐边塞诗中的奇葩之一。唐时北方突厥非常凶悍,对李唐王朝形成了长期严重的威胁。诗人选择汉军抗击匈奴的题材,部分原因即在于此。
这首诗写了由于匈奴南侵引起新的战争,但在杰出将领的率领下,勇敢的战士们又一次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元狩三年(公元前120年)春,匈奴两路大军,各数万骑,分别从右北平(今内蒙朝阳、赤峰)、定襄(山西境内)两郡入犯,杀掠吏民千余人。鉴于匈奴严重威胁汉朝北部边疆安全的现象,同时考虑到汉军经过以往多次与匈奴实战的锻炼,已经积累了使用大规模骑兵集团远途奔袭的作战经验,汉武帝决意对匈奴加强北线进攻。经过积极准备,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春,汉武帝调集10万骑兵,命大将军卫青、骠骑将军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及数万步兵分两路深入漠北,寻歼匈奴主力。漠北之战最终以汉军的全面胜利而告终。在这次远袭作战中,汉军共歼灭匈奴军9万余人,使其一时无力渡漠南下,因而出现了“漠南无王庭”的局面。经过这次大决战,危害汉朝百余年的匈奴边患基本得到解决。李白这首诗正是对这次战役的真实描绘。
首联两句,写沙漠中的烽火照到甘泉宫,形容匈奴来势凶猛,军情紧急。颔联紧承前二句,形象地描写汉武帝对敌情的态度,按剑而起,立即行动,召见老将军,派兵出征。《唐诗解》:汉唐命将,大抵皆亲戚幸臣,往往妨功害能,令勇敢之士丧气,是以无成功。诗中一个“还”字,体现了作者对老将军的敬佩,暗含自己未被朝廷重用之意。
这组诗当作于唐玄宗天宝二年(743年)。此前一年李白初入长安,此时供奉翰林,胸中正怀有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然而目睹唐玄宗朝中腐败政治,加之当时突厥边患危机,对唐王朝形成了长期严重的威胁,诗人借汉武帝重用老将抗击匈奴题材,讽刺当朝对边患危机的漠视和对人才的冷漠。
颈联正面描绘战斗场面:杀气冲天,鼓声陇底,双方激战。“兵气”“鼓声”分别从视觉和听觉角度渲染了战斗场面,从“天上合”到“陇底闻”侧面显示了战争场面的激烈程度,笔法洗炼。
尾联写战争胜利结束,汉军“一战”而定,匈奴望风而逃。“横行”即是对汉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昂的赞美,又是对指挥正义之师的将领们的敬佩。同时,也暗示朝廷人尽其用,将领指挥得当。(B)(13)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转萍周海斌)日前,淳化县司法局联合该县妇联,成立了淳化县妇女儿童维权中心,并举行了揭牌仪式。该中心成立后将依托该...
淳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淳化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