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与孩子在大山留守 李永超扎根山村教育扶贫记

咸阳日报 2018-05-15 22:46 大字

姚军鸿

36岁的李永超已在淳化县南村坚守了16年,在这个偏远的山村学校,他用最美好的青春点燃了无数贫困孩子求学的希望。

2002年7月,李永超从师范学校毕业后来到这里,报到时,眼前,面对着破烂的校舍和一群渴望求知的山村孩子。

“刚来的时候学校就是几间破烂不堪的屋子,住宿就是一张破床板和一张歪腿桌子,没有做饭的地方,电教设备是一台录音机,其他什么都没有。”李永超说,正因为条件艰苦,所以没有人愿意在这儿来教书。

这里的学生大多数是家庭贫困或者留守儿童。李永超除了正常教学之外,还要格外关注这群“特殊”身份的孩子,关注他们的身心发展。

小阳(化名)是李永超班上的一名学生,父母外出打工,缺少关爱,没有童年的欢乐。李永超多次和他的父母沟通,要求家长多和孩子交流,多发现孩子身上的优点。同时,李永超还经常鼓励小阳自强自立,并给他更多的关爱。渐渐地,小阳性格活泼了,成绩也提高了。

“真正让我做出留在这里决定的是因为一次和学生的谈心。”李永超这样感慨地说,“这16年中,我曾有过两次调动的机会。与学生们交流时,我曾透漏过要调走的想法,没想到学生们听到后个个都不说话,眼巴巴地望着我。那种想让我留下来的眼神,深深感动了我。”

既然决定留在这里,李永超就开始学校和老家两头跑的工作生活。

由于交通不便,有时赶不上班车,他周末就要翻越两条大沟,行走50多里路程,星期天又要赶回学校。16年来,他经历了许多人生磨难,从结婚生子到孩子上学,他总是顾学校而难以顾及家庭,误了小家的事,却从没有耽误过教学。

“面对家人,我内心比较愧疚。”李永超说,“2002年的冬天,我的母亲因病突然住院,当时我正在给学生们上课,等我赶回家时,40出头的母亲已离我而去,我竟没有见到她老人家最后一面。”提起这事,李永超顿时红了眼眶,泪流不止。

“我没有尽到一个做儿子的责任,就连父亲这个角色都没有扮演好。”李永超说,由于他常年在外任教,对女儿的关心少之又少。现在女儿已经上三年级,他从来没去接送过孩子。想到这些,他的心里也酸酸的、不是滋味。

除了正常教学外,李永超还在南村学区成立了音乐兴趣小组,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手把手教孩子们声乐、器乐。

“培养孩子的多种爱好,让孩子们全面发展,这其实也是教育的一个方面。”李永超说,“一个优秀的学生就应该是全面发展的,这对偏僻地区的孩子尤为重要。”

有付出就有回报。由于李永超的不懈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教学成果。

2015年他指导学生的歌曲《奔跑》荣获全县青少年才艺大赛二等奖,他所带的学生多次获市、县各项奖励。目前,南村学校音乐兴趣小组学生已达30多人,声乐、器乐演奏人才已成规模,有些学生已考入了多所艺术院校。

谈起这些收获,李永超发自内心地笑了:“很庆幸,当年自己没有因为这是一所偏远山区学校而逃离;很自豪,我与孩子一起成长、进步和开心。”(B)(14)

新闻推荐

淳化县率先对新任村支部书记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通过培训为村干部从实际出发活学活用打下坚实理论基础

本报讯(记者蒋增科通讯员刘峥)“过去总认为马克思主义离我们很遥远,都是些‘虚套套\’,通过几天的学习,发现工作中遇到的问题...

淳化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淳化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