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白渠与泾水峡谷
去年4月中旬,我和友人一起专程寻访两千多年前在秦国发生的郑国渠的故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故事,当年的韩国国君对强于己的秦国,预隐施一疲敌之计。于是,派了一个叫郑国的人,说服秦国在泾水与洛水间兴修一水利工程,引泾水灌溉关中东中部田地,而后注泾水入洛水。结果使秦国的国力非但未削弱,反而使之成为“天府之国”,国力因此更加强盛,给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基础。郑国也因此流芳后世。
我仔细查找了这个故事的出处。据《史记·河渠书》记载:“西门豹引漳水溉邺,以富魏之河内。而韩闻秦之好兴事,欲疲之,毋令一乐伐,乃使水工郑国间说秦,令凿泾水自中山西邸瓠口为渠,并北山东注洛三百余里,欲以溉田。中作而觉,秦欲杀郑国。郑国曰:“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秦以为然,卒使就渠。渠就,用注填阏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命曰“郑国渠”。”郑国渠始建于公元前246年,是我国最早的大型无坝引水灌溉工程。有“天下第一渠”美誉。
我们于渭河之北,循着关中环线西行,一直走到泾水边。然后沿泾水东岸向北一路上行,远远即见一条山岭自东而西,横亘于北面。泾水是渭河的第一大支流,发源于宁夏泾源县六盘山东麓,经甘肃自西北流向东南,穿越关中盆地以北的山塬地带,从北面汇入渭河,全长455.1公里。自古以来,在陕西长武一下逼仄的峡谷使得泾水,在流经这里时愈发显得汹涌澎湃,其泥沙含量为全国之最,杜甫有诗云:“旅泊穷清渭,长吟望浊泾。”“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准确的说法应该是,遇汛季,泾水浊、渭水清;平日泾水清、渭水浊。当泾水流入渭河时,清浊不混。“泾渭分明”一词便源于此,比喻界限清楚。
农耕文明时代,我们的先民重于治水,以除其害、兴其利。在郑国渠之后,这里还有一条引泾水的重要工程:白渠。白渠开凿于西汉武帝太始二年(公元前95年),它首起谷口,尾入栎阳,注入渭河,溉田四千五百余顷。因是赵中大夫白公的建议,故而得名白渠。后人也常将之与原有的郑国渠合称为郑白渠。郑国渠和白渠都是关中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先后成关中灌溉的重要河渠,为关中农业之命脉。郑国渠至唐朝时已完全废弃,白渠则一直沿用到清朝乾隆年间。如今,当年的郑白渠都成了历史遗迹,已难觅其踪。而由近代著名水利专家李仪祉先生主持修建的泾惠渠,依然发挥着灌溉效用。
沿泾水逆流而上,一个蜿蜒曲折如蛇行,险峻深邃而壮观的大峡谷,呈现在了我的眼前。峡谷长百公里,谷窄崖陡,河谷多跌水险滩。经长年水蚀的孤石,密矗于河谷,可以叫上名的有:玉玺石、龟仙石、龙鳞石、箭羽石、刺猬石等。峡谷最窄处不过18米,绝壁冲天而立,随处可见幽谷深峡之奇观。
唐朝有个李朝威,写了部小说《柳毅传》,使得柳毅传书的故事流传甚广。记得有年暑天,与友人去洞庭湖游览,当地就有个柳毅传书的主题景区,仅留下了些许印象。碰巧近日翻阅《渭南日报》,意外得知渭南市博物馆收藏着一面宋代柳毅传书铜镜。在精美的镜面上,刻有“泾水托书”的浮雕,人物与场景栩栩如生。其实,这个在民间广为传颂的爱情故事,就发生在泾水之上。
柳毅是个赴京城长安赶考的落第书生,在回家前顺道前往泾阳拜访老乡,不期巧遇在泾水边放羊的洞庭龙女。龙女从洞庭龙宫远嫁泾河龙王二太子,却受尽百般折磨,被禁锢在泾水边放羊,不得脱身。柳毅得知实情后,侠义切切,便帮助龙女千里传书到洞庭龙宫。洞庭龙王的弟弟钱塘龙王闻讯,即刻前往泾河龙宫解救,将龙女接回洞庭湖。后来柳毅与龙女互有好感,终成眷属。
泾水、渭水、洞庭水,南水北水,水水相连,情感相依。正如老子《道德经》曰:“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的品行一样,恩泽万物而不争名利。这个落第书生因搭救落难女而催生的爱情故事,惩恶扬善是大众社会尊崇的大道。之所以能够世代相传,不正昭示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渴求吗?
□谭文德
新闻推荐
本报讯(曹文龙记者刘计划)“你们太贴心了,还准备了礼物,让我们在新年来临之际能够感受到家的温暖,谢谢大家关心。”2021年12月...
长武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长武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