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楷模 育种先锋 记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
本报记者 袁森
用责任诠释生命,用坚守践行承诺。小麦育种专家梁增基扎根长武县,始终不离土地、不离种子、不离农民,以育种为天职,乐守清贫,探索创新,以一个个优质高产的小麦新品种不断把干旱地区的小麦种植水平推上一个个新台阶,彰显出一位老共产党员勇于求索、无私奉献的高贵品质。
记者见到梁增基时,他正在育种基地的试验田里查看麦苗长势。他精神矍铄、侃侃健谈,慢慢走过一条条田埂,不时和助理讨论新培育小麦品种的各项参数。
“那时候我刚到长武,粮食产量很低。1962年、1963年小麦发生冻害,1964年发生锈病,1966年又是干旱。”说起刚来长武工作时小麦生长状况,梁增基说。
1961年,28岁的广东省高州市的青年梁增基被分配到长武县工作。当时渭北的耕地大部分种植小麦,但冻、旱、涝、锈、倒、黄矮病等灾害时常发生,导致小麦秆如茅草,穗如蝇头,亩产不过50公斤。
看到产量低下,农民饱受薄产之苦,梁增基觉得自己有责任改变这种现状,“一定要让农民增产,让大家吃饱饭”是他给自己许下的庄严承诺。于是,梁增基在长武这片土地上开始了自己的育种之路。
工作伊始,梁增基跑遍了长武县的沟壑梁峁、走访了许多群众,发现种子问题是小麦产量长期低下的主要症结。
为此,梁增基引进最新品种进行引种试验。本以为可以成功,但由于条锈病,试验以失败告终。此后梁增基决心自己育种,他借了农场两亩地,把宿舍当实验室,桌上摆种子,屋梁挂麦穗,墙上贴标签,从选材、杂交、管理,到收获、脱粒、择种,凡事亲力亲为。
在艰苦的条件下,经过上万次试验,1971年,梁增基培育的小麦品种“702”和“7125”终于成功,新品种既抗条锈病、抗冻,又抗旱、丰产,作为主栽品种在咸阳北部、平凉地区和黄陵、天水等地累计推广600万亩以上,长武县小麦亩产首次跨越了100公斤。随后,他先后培育出更加适合渭北地区种植的“长武131”“长武134”。2001年,年近七旬的梁增基又培育出优质多抗高产的“长旱58”。该品种自2006年以后一直作为主栽品种在渭北中西部推广,还扩大到河南、山东等旱地区域,年种植面积超250万亩,累计超过2000万亩。
(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本报通讯员赵俊峰代建军记者吴莎莎“枣园镇办事效率就是高,不到一周就帮我们公司流转了100亩土地,还协助我们准备了办理证...
长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武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