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厂村的变迁

咸阳日报 2018-11-17 09:25 大字

柴厂村老村一角

新建成的柴厂绿色生态示范社区一角

本报记者 袁森

蓝天白云,白墙青瓦。走在宽敞的村道上,放眼望去,一排排悬山式屋脊风格,充满浓郁关中文化色彩的二层小洋楼错落有致,令人心旷神怡。这是长武县亭口镇柴厂村绿色生态示范社区的一个缩影。

改革开放好政策 群众吃饱又增收

10月10日,记者见到了曾于1984年至2010年担任村支部书记的李文龙。说起村里的情况,他告诉记者,以前的老村子三面环沟,村民居住较为分散,交通也不是特别便利,遇上下雨天群众出行十分不便。

“以前住的土木结构的老房子跟窑洞,有的房子住了几十年,下雨漏雨现象时有发生。像现在这样家家户户住小洋楼,咱做梦也想不到村子会有这么大变化,日子真是越来越好了。”李文龙说。

李文龙告诉记者,改革开放前,村里大多人住在破旧低矮的土坯房里,部分村民还住在窑洞里。那时,大家的主要心思还在吃饭上。“每年到了小麦成熟的季节,村小组会把粮食的80%进行平均分配,其余20%按照出勤概率计算工分给予村民分配。大家的积极性都不高,干的活多活少分的粮食都差不多。”李文龙说。“肚子都吃不饱,大家住的条件也差不多,也没人太关心住房情况。”

到了1980年,改革开放的好政策带来了变化。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落实以后,村里家家户户都分到了土地,大家的劳动积极性都很高。从播种到小麦收获,只要地里有活,村民们起早贪黑去地里劳动,生怕自己家粮食比别人家收的少了。“自己给自己种地么,大家都很有干劲。分地以前,每亩地产量300斤左右,包产到户以后,在村民的精心管护下,每亩地的产量有了500—600多斤。”李文龙说。

解决了吃饭问题,日子越来越好以后,村民们也就有了新想法。

1984年,县政府组织全县的村干部去礼泉县考察学习苹果种植。1985年秋季,县上开始鼓励群众种植苹果。

“那时候,虽然政府鼓励咱种苹果,可是大家没种过,没有经验,怕赔了。为此,我们多次给群众讲政策、做工作,最后只有一部分群众栽植了60亩苹果。”李文龙回忆。

79岁的村民史志敏就是率先“吃螃蟹”的人之一。

(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长武县积极推动社会办医健康发展

本报讯(记者薛璐)近期,长武县出台《长武县支持社会力量提供多层次多样化医疗服务实施方案》,进一步激发医疗领域社会投资活力...

长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武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