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在贫困村的新闻人
本报记者 高怀军
报社帮贫困村建的养蜂场出蜜了,同事们都想买一点尝尝鲜。
7月15日,趁着休息日,记者来到长武县彭公镇马坊村,刚一到新建成的养蜂场,门口的狗不但不咬带路的驻村包扶干部,反而像见了主人一样摇头摆尾,好一副“奴颜婢膝”相。
狗咬人不是新闻,那狗不咬人能成新闻么?记者特意在村里转悠了一圈。
马坊村是咸阳日报社和当地两个部门共同的脱贫攻坚包扶村,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55户516人,经过近几年坚持不懈的帮扶,至2017年底,仍有40户、39名群众尚未摆脱贫困。
作为市级包扶单位,报社坚持包扶村的工作优先支持,包扶困难优先解决,包扶资金优先拨付,社领导及结对帮扶干部到贫困户家中,像走亲戚一样常来常往,送政策、送技术、送温暖,张雪斌、张会民、王贤等一茬又一茬驻村包扶干部让村民得到很多实惠。
2018年2月7日,新一轮驻村干部、报社要闻采访部主任刘涛以第一书记的身份来到马坊村。
进村伊始,一个问题在脑海回旋:马坊为啥穷?村干部答:没脱贫产业,经济没支撑。
他带领帮扶组李石、赵磊一起,下田间、进果园,访农户、摸村情。
村北面有条骆驼沟,三面环山,被密密麻麻的槐树林覆盖。这让他意识到这是一处天然的养殖蜜蜂的好地方。
再一深入调查,了解到村里有好几户村民有养殖蜜蜂的经历。62岁的黎仓虎有20多年的养蜂经验,是个闲不住的能人。
一个念头在脑海里形成——要利用当地资源和村里能人,脱贫产业就能长久发展。他和包村的长武县政协副主席贾文、镇领导交换想法,大家不谋而合。
有了带头人,还得有资金。刘涛马不停蹄,多方联系,争取支持。
山花烂漫的季节,农历二月二,民间习俗龙抬头这天,马坊村第一个脱贫产业——蜜蜂养殖基地破土动工。
平场地,购建材,引水管,通道路。
5月25日,一个投资近百万元、养殖规模500箱、名为秦王养蜂专业合作社的基地建成。60户贫困户参与入股分红,其中5户贫困户进场务工,在家门口就增加收入。(下转A2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石)6月28日,“长武县枣园镇河川口村举办七一”暨扶贫扶智扶志文艺汇演,村民在家门口“品尝”了一道文化大餐。...
长武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长武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