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为什么老师越来越难当?

延安日报 2017-09-11 15:28 大字

前不久,一段男生课堂上被老师扇耳光后立即反击的视频火爆网络,视频时长1分钟,展示了师生争吵并互相扇耳光的画面。

实话讲,这类视频每隔一段时间就在网上来一个,有如经久不衰的“主题段子”,隔三岔五就火一把,每次也都会引发网友和家长们的激烈讨论。

有认为老师就不该先打人的。有认为青春期孩子本来就不好管,老师也不容易,该被同情原谅的。有力挺孩子回击的,就该“以牙还牙”,煞煞老师的威风的。也有尝试理性分析,追求错误先后的。

不管大家怎么猜测,最终,真相还是浮出水面,一位自称视频中男生哥哥的网友在微博上发表长文。文中提及,视频中男生与老师发生冲突,起因是为同班同学打抱不平。

当然,该事件到目前,已经得到了妥善处理,当事孩子和老师也和解了,已经正常开展学习生活。

“教书容易育人难”,这是人尽皆知的道理。

教书的压力是学校给的,育人的压力是家长和社会给的,教师这个角色在定位上,就承担着多个角色给予的压力。

从最早的师尊时代到今天,社会中教师这个角色与学生和家长的角色正在向着平等化改变,但在改变的过程中,在很多模糊的边界,似乎教师这个职业越来越被动。举个例子大家便能理解。

比如逢年过节你们家里来客人做客,客人带着自己的孩子,结果这孩子是一典型的“熊孩子”,大声喧哗,吵吵闹闹,随便动你的东西,甚至破坏东西,没有礼貌也没有教养,并且更可怕的是,你这朋友在教育孩子方面“一无是处”,不光不管不顾,还纵容孩子的做法,甚至享受其中,觉得这是孩子的天性,证明他的孩子很“健康”地茁壮成长,这时候你会怎么办?

你会上去替你朋友教育他的孩子一番吗?

不会,理智和素质告诉你,除非万不得已忍无可忍,你绝对不会替他管教孩子,最多也都是挂着笑提醒提醒,然后内心期盼今天的“趴踢”快点结束,然后在结束后,好好吐槽吐槽这“熊一对儿”。

好的,如果你能感同身受这样的场面,那么你可以继续往下设想,如果这样的熊孩子给你来了10来个,让你管理三年或者六年,每天都要见面,而且很可能还要面对这些熊家长的不配合,甚至是埋怨,并且社会舆论还要求你应该管教好孩子们。

这时候,你的处境就是很多老师普遍面对的情况。

更可怕的还不是熊孩子多,管理总需要“工具”,你是公务员的话,法律条文是管理你的工具;你是企业员工的话,上司的权利是管理你的工具;可你是老师的话,你没有任何管理工具,社会希望你手持的工具叫“爱”,但这东西对熊孩子好使吗?

你不听领导的安排,领导可以通过你的工资、奖金甚至是辞退的方式让你清楚你的每种表现所带来的反馈,从而让你知道她的态度,可是老师呢?面对屡教不改的孩子,除了一张嘴,还能有啥合法的工具?

甚至就这张嘴,也不能随意用,只要家长和孩子觉得你说重了,一投诉,也准是你服软道歉,别说体罚,现在老师连沟通教育的边界都没有,“碰不得、说不得”是很多老师感受到的最大难度。

这个社会正在用“道德”欺负老师

这类新闻一搜真是写都写不完。

云南某中学老师因为没收孩子的手机,被家长打破了头;

网友老师吐槽自己班级的一学生频繁上课迟到,自己看不过去说了几句,结果孩子回家哭爹喊娘,家长来学校理论,反复威胁老师不许教训自己孩子,不然让老师吃不了兜着走;

江西铅山县一中学,学生因为拒绝罚站,辱骂老师,老师与之发生肢体接触,而后老师被调到山区学习一年;

广东东莞一四年级小学生对学校的多名老师实施过殴打,老师都不敢还手,每次都是找家长处理,最后不了了之;

陕西长武6名高三学生因为不满老师制止他们撕书的行为,对50多岁的老师实施殴打,打断了三根拖把棍,最后因为不能影响孩子高考为理由,让老师不要追究责任。

以上是比较严重的,身边也有这样令人费解的例子,就拿人大附中名师被投诉的案例,我们来讲讲:

2010年,于树泉老师在人大附中结束了高三学生的教学任务,开始带着初一学生开展名著阅读活动,目的是“加强人文积淀,涵养大家气质”。

接初中课的上学期,于老师对苏教版语文课本做了大“手术”,重点保留了古诗文和极其有限的经典篇目,其余课文有的略讲,有的几篇合起来讲,有的不讲,放给学生自学。这样一来,就节省出了至少三分之二以上的课时。

于是,于老师的语文课堂空间大大拓展,变成了一个全然开放的系统,得以把古代寓言、著名对联、唐宋诗词、名言警句、经典名著带进课堂。

不料几个月后,在事前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家长群体告状的事件突然爆发。自己毫无思想准备,猝不及防。

家长们众口一词:既然中考只考上千个词语、十几首诗、二十多篇古文,那老师为什么要领着孩子们去读名著?如果孩子因为读书耽误了中考,没能升入重点高中,这个责任谁来负?

声声质问,咄咄逼人:强烈要求校长撤掉现任语文老师,换上富有中考辅导经验的老师。

在这种情况下,学校召开了家长会。在会上,刘彭芝校长给家长讲了很多读书的道理,翟小宁校长还宣读了我就读书问题写给家长的信,最终风波止息,名著阅读活动才得以坚持下来。

小石头仔细查阅了很多类似的事情,发现这些事情都存在一些共性特点:

暂且不论老师个人也会有问题,家长个人也参差不齐,但每一个师生和家长的矛盾现象都会有这样一个场景——闹事父母往往都会高举着孩子的尊严和孩子的利益,高举着道德的旗帜,高举着祖国的未来,在道德上对老师实施强制的镇压,不论你有什么理由,不论当时的处境多么紧急,不论学生多么的过错,孩子永远可以被原谅,一定要做出让步的就是老师。

因为没有法律,因为没有边界,因为没有约束,老师的所有行为都被“民众的道德观”监管,这种感觉只有当事人才能体会。

而当老师道歉服软后,那些家长脸上分明写着胜利和得意,那一刻可能任何一个人都没有在考虑教育孩子这件事儿了,所有人考虑的都是这一个官司的输赢和尊严的归属。

教师正在职业化,这是我们想要的吗?

看了上述观点,你可能觉得有些偏激,可能觉得不够严谨,似乎在偏袒老师。

不得不承认,很多老师的职业素养和道德水准也不够高,社会在教师这个职业的培训和考核上做得也不够好,很多家长也因此很无奈。

但是整体社会的风气正在把教师这个行当往一个死角逼:

“因为有的家长要求严格管,有的家长要求不要管,没有边界,但家长不好惹,所以别管了,别管了肯定没事。”

每个老师也都是一个普通人,拿着并不高的工资,同时要操心自己的家庭,也有自己的尊严。

虽然社会舆论常常把教师比作园丁,比作蜡烛,但我们不得不接受的事实是,这些生而为人的老师,也不可能永恒地无私奉献,他们也会有自己的情绪,也会犯错,不可能永远无私永远伟大。

可是,孩子的问题往往都那么难解难分,每个老师都不想“惹火上身”,在没有边界的管理中,老师被一次次的经历反复教育,教师团队的价值观和氛围已经越来越职业化。

教好书就行,上好课就行,这样没有投诉;

不再“多管闲事”,不再批评学生,不再上心地帮孩子改变那些家长没发现的缺点;

好好说话,跟孩子不再生气,反正那是别人家孩子,只要不严重扰乱秩序就好;

跟家长能沟通就多说几句,一旦试探出家长不好惹,那么敬而远之。

教师团队越来越像传统的五星级酒店的服务——脸上挂着假笑,合理体贴,但真心的部分无比昂贵,甚至消费不起。

这样职业化的“服务”,正是法规和边界的缺失,以及那一部分闹事家长“不懈努力”的结果。

但你们确定,这就是大家想要的吗?

当所有的老师都学会自保的时候,才是孩子最危险的时候,也许这才是中国教育最大的悲哀。(转载自《小石头侃升学》)

新闻推荐

女子与家人失散十多年,垃圾堆前找食物时被群众发现 救助站打上百电话帮她找到家人

8月25日,王引爱(坐木椅者)的家人给长武县救助站送上锦旗华商报咸阳讯(记者杨皓)找啊找,盼啊盼,十多年过去了,以为妻子已不在人世了。8月24日,陇县的杨永红突然获悉妻子次日要回家了,人被长武县救助管理站的...

长武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长武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