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诗经》里的公刘
张根劳
彬州市东45公里的龙高镇陵滩村,有一座高大的土丘,周围崇山峻岭,南侧泾河蜿蜒流过。相传,这是公刘墓的所在地,高大的土丘就是公刘墓的封土,当地人将公刘墓称为“土陵”。公刘墓的北侧,有新建气势恢宏的祭祀大殿、阙楼和广场。1992年4月20日,作为公刘墓的一部分,公刘祠也被公布为第三批陕西省文物保护单位。
《史记·周本记》:“后稷卒,子不窋立。不窋末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窋以失其官而奔戎狄之间。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子公刘立。公刘虽在戎狄之间,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自漆、沮度渭,取材用,行者有资,居者有畜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思其德。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
公刘大致生活于殷商末期,在我国历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一首歌颂“公刘”的“雅诗”。公刘的主要功绩有“务耕种,行地宜”,创造了中华民族的初始农耕、“自漆、沮度渭,取材用”,教民驯养家畜《诗·大雅·公刘》)、组织指挥了周先民对北方少数民族侵扰的有效抵抗。公者,尊长也;刘者,古汉语作名词,为“斧钺(yuè)”一类兵器;作动词,有“杀伐之意”。古人向来有以功绩作人名的习惯。公刘自小受到农耕文化的熏陶,长大后继承父志,复修后稷之业,“务耕种,行地宜”,使豳地农牧业生产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使“行者有资,居者有蓄积,民赖其庆。百姓怀之,多徙而保归焉。周道之兴自此始,故诗人歌乐其德”。公刘是周先祖中功劳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一位领袖人物。他是整个豳地疆域的开拓者,农耕文化的奠基者。
公刘祠前的门额上,还有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孟冬之月国民党彬县县长韦德懋题写的一通“公刘祠”石碑。清以前,历代政府为了表示重视农业生产,一般每年都来这里春祭秋祀,仪式颇为隆重。 (B)⑤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赵小康文/图)近日,咸阳长武亭口派出所为在外漂泊40余年的杨八斤、曹喜元成功办理了户口补录登记,让这两个“黑户...
彬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彬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