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申遗成功5周年 陕西成“丝路”文化交流热土
在国家文物局举办的“大唐风华”展
长安丝路东西风
第二届丝绸之路友好联盟大会
丝绸之路工匠联盟理事会成立
陕西文物事业新成果暨文创产品展亮相丝博会
本报记者 魏建军
2014年6月2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审议通过我国和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3国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路网”项目,包括陕西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大雁塔、小雁塔、兴教寺塔、彬县大佛寺石窟、张骞墓7处遗产点在内的33处遗产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转眼五年过去了,陕西践行国际承诺,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加大遗产保护管理和合理适度开发利用,“丝路”遗产成为加强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典范。
“五年来,为保护‘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真实性、完整性,使其突出的普遍价值得以延续,按照《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及其操作指南相关规定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相关决议要求,陕西文物局认真践行国际承诺,弘扬‘丝路’精神,推进文明交流互鉴,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引擎,成为推动‘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的积极力量。”陕西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罗文利说。
践行庄重承诺
过去五年,陕西省不断加大遗产保护力度。在坚持原真性和完整性前提下,陕西7处遗产点通过科学规划实施保护维修展示工程50多项,保护状况有了明显改善。开展大佛寺石窟大佛窟渗水治理工程、明镜台加固维修工程、丈八佛窟檐保护工程等;完成大雁塔1-6层塔檐养护工程、小雁塔白衣阁屋角维修工程和慈氏阁保护维修,开展兴教寺塔和张骞墓本体保护;实施未央宫遗址直城门内大街遗址保护展示工程等32处保护展示工程、唐长安城大明宫遗址丹凤门遗址加固工程、含元殿东过水涵洞保护展示工程和大福殿及西北城角区域遗址展示提升工程等项目,向世界展示陕西全面真实的“丝路”起点。
与此同时,根据《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中国部分展示标识系统指导意见》更新展示标识,逐步完善展示阐释系统。对未央宫遗址遗产区标识牌进行维护更换、补充木质说明牌120块、更换长乐宫4号5号6号建筑遗址标识系统。
另外,对大明宫遗址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等实施地表模拟展示和体现遗址整体格局。对完善大雁塔网站建设,开发微信平台,在塔室一层放置两台多媒体触屏。开展小雁塔展示标识系统改造升级工作,完成《小雁塔“世界文化遗产”标识设计方案》。完成大佛寺石窟《彬县大佛寺石窟文化旅游展示平台建设方案》和微信公众号、虚拟全景漫游系统、景区数字导览系统安装使用工作。
加强保护管理
为加强7处遗产保护管理,编制《陕西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规划》。按照世界文化遗产标准对陕西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管理,全面提升陕西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水平,对全省文化遗产进行认真梳理。编制完成《陕西省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规划》,包括“丝绸之路”拓展项目、统万城遗址、中国明清城墙(西安城墙)、山陕古民居(党家村古建筑群)等已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和计划列入遗产点共15处。
陕西省还拓展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积极推动文物点保护管理工作的开展和提升,引入先进管理理念,加大文物价值挖掘和研究,提升保护管理状况和阐释解读方式。2019年西汉帝陵、唐帝陵、石峁遗址3处遗址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这些遗产点被列入国家“预备名单”必将推动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再上新台阶,强化陕西作为彰显华夏文明历史文化基地的重要地位。并成立“丝绸之路”协调委员会秘书处。“丝绸之路”申报世界遗产是一项跨国项目,协调工作在申报中占有很大比重,陕西在漫长的申报过程和列入名录后日常管理保护工作中一直积极参与协调工作。
文明交流互鉴
过去五年,陕西对外文物展览影响深远。以促进文明交流互鉴为目标,主动配合国家外交大局,利用陕西“文物名片”在推动“一带一路”倡议中发挥积极作用。5年来,陕西举办出入境展览45个,组织赴11个“一带一路”国家和港澳台地区举办展览24个(其中协办展览5个)、引进展览21个。
在跨国考古方面,陕西发挥文物保护和考古技术力量赴中亚国家开展考古并推动跨国协作,构建双边和多边交流机制与合作平台。2018年陕西省考古研究院在该国吉红河古城西侧发掘一处佛寺遗址,首次对整个红河古城遗址进行精确测绘并取得阶段性成果,2019年在该国的相关考古发掘工作仍在进行中。
另外,陕西还不断扩大与“丝路”沿线国家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业务交流,共同推动在文物保护、科学研究、人才培训等多领域的项目合作。2015年来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院先后派出4批专家赴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等地开展文物保护合作项目,参加在塔吉克斯坦举办的“博物馆展品保护修复讨论会”并达成多项合作意向。2018年9月陕西省文物局在西安主办“2018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科技合作论坛暨展览”,为陕西文物事业开阔视野和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做出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增强对世界遗产责任心和使命感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制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国际公约,目的是在全球范围推动具有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的人类遗产的共同保护。我国于1985年加入该公约,于1987年拥有第一批世界遗产。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坑是我国首批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遗产地之一。从1987年到2014年的27年间,陕西世界文化遗产保护一直在探索和学习。陕西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分布着大量珍贵文化遗产,中国历史上先后有14个王朝建都于此,老祖宗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陕西文物遗存的完整性、丰富性和至高性无与伦比堪称中华文明典范。
“申报世界遗产是手段,保护好、展示好文化遗产才是最终目标。从1987年开始,陕西在与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交流过程中,不断学习、总结遗产地保护理念,不断因地制宜探索适合陕西文化遗产保护的方式方法,在陕西文物对外交流合作中增强了‘从学习到对话,从接受到援外’的文物保护领域话语权,成为‘丝绸之路’遗产保护的中坚力量。今后将一如既往地推动陕西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力度,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有力支撑,为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作出更大贡献。”罗文利说。
新闻推荐
深化放管服改革 推动高质量发展 一枚印章管审批的“彬州实践”
本报记者李桦梁高强4月3日,家住彬州市义门镇的杨贵梅吃过早饭,赶到彬州市行政审批服务局办理合疗慢性病就诊手册。不知道...
彬县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彬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