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载革新创变 打造职业教育新高地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跨越式发展纪实
2004年,在陕西省教育行业基层中等职业学校发展迟缓,部分学校发展前景堪忧的状况下,陕西省人民政府根据各地区自身教育特色及发展现状,发文批准一批中等职业学校重组整合,至此,职业教育开始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创新发展之路。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便是在这场教育的创新改革中开启了发展建设的华丽篇章。
排除万难开启革新发展新纪元
2004年9月8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发文批准,整合咸阳市原陕西省乾县师范学校、陕西省彬县师范学校、陕西省仪祉农业学校和咸阳市体育运动学校4所知名中专学校资源,组建成立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院初期,在底子薄、征地难、融合难、招生更难的现状下,咸阳职院党委带领全体教职工夜以继日,不畏艰辛,排除万难。最终在2005年9月学院开始顺利实现招生。多方筹资6.5亿元,2009年8月,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的美丽新校园建成投用,在全省同批市属高职院校中第一家率先实现了真正的集中办学。2015年3月,咸阳市编委发文决定将咸阳市卫生学校、技工学校整体并入咸阳职院。至此,咸阳职院的组成增加为6所中专中技学校。其中,建校最早的陕西省彬县师范学校创建于1937年,学院已有80多年的建校史。
经过十余年的革新发展,如今地处全国首个以创新城市发展方式为主题的国家级新区——西咸新区的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主动顺应国家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趋势,成为国家首批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陕西省示范性高职院校建设单位。荣获全国文明单位、全国高校后勤服务管理先进单位等百余项荣誉称号。
文化当先打造人文校园新高地
学院东临沣河,南望秦岭,西邻楼观台,北依渭河,地处陕西省西安市西咸新区沣西新城,为周秦汉唐等13朝代古都。在厚重的历史文化滋养下,咸阳职院人秉承厚德强能、育人惠民的校训,求实创新、和谐奉献的校风,精讲多练、言传身教的教风,勤学苦练、砺志成才的学风,发扬艰苦创业、奋进图强的咸阳职院精神,克服了一个又一个重大困难,实现了一次又一次重大跨越,各项事业蓬勃发展,教学质量显著提高,综合实力越来越强。
咸阳职院以教学化、特色化、职业化、开放化“四化”校园文化建设为思路,实施传统文化传承工程、物质文化提升工程、行为文化塑造工程、文化活动繁荣工程“四大工程”。学院创办了《西北文学》(原名《新叶》)期刊,由学院党委书记、首任院长刘聪博担任西北文学社社长,当代著名作家、柳青文学奖获得者高鸿先生担任主编;成立了西北文学研究院,积极开展文学创作与研究,刘聪博、曹建平、高鸿、潘飞玉等作家的作品先后获全国大奖。建成了全世界唯一的中国景谷艺术馆,由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谷艺术创始人张景林教授任馆长;成立了民族文化艺术学院,推进民族传统文化技术传承与创新。创办了国学研究会,大力开展中华传统文化教育,先后邀请梁衡、贾平凹、李星、六小龄童等著名作家、艺术家来院作报告。学院仪祉图书馆珍藏有文津阁版《四库全书》、中国古代24孝图、美丽陕西画,建成了校史馆。学院先后荣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奖6项。
人才强院探索队伍建设新思路
十多年来,学院始终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形成了教坛新秀——骨干教师——专业带头人——教学名师的培养机制。近三年,咸阳市编办核准咸阳职院员工总额1388人,新招录、调入教师149人,新增教授5人,副教授77人,讲师137人。学院立项省教育厅教改项目9项,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23项,省市科技计划项目32项,教师发表论文、主参编教材、获得国家专利数量位居陕西省高职院校前列。学院依托院内优质科研资源,积极开展“立地式”科技服务,促进科研成果转化,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学院在全省、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学生获奖等次和数量大幅增加,国赛职业技能大赛积分排名全国职业院校第18位,省级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均实现了重大突破。
学工队伍是开展学生工作的重要保障,辅导员是学工队伍的中坚力量,其素质、能力和水平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和学生发展。为此,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特聘全国优秀教师、全国优秀辅导员庞诚担任学院辅导员导师,建立“辅导员工作站”,构建学生工作队伍“传、帮、带”体系,进一步推进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专家化发展,大力开展辅导员培养指导、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和学生工作研究等方面工作。
根据《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职业院校数字校园建设规范》《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等文件精神,为了全面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学院大力加强智慧校园建设,全面实施数字化校园建设提升项目,建成虚拟数据中心,升级改造了校园有线网络和“一卡通”系统,建成了覆盖全院所有楼宇和公共区域的无线校园网络,实现有线与无线网络的融合,开通了OA办公、教务管理、就业管理、人事管理、资产管理等15个应用系统,数字校园、智慧教室建设取得重大进步,为咸阳职院教师队伍建设进行系统性的顶层设计,彰显诸多亮点。
文理并重构建“四合”培养新模式
学院围绕西安咸阳区域产业发展需要,以及国内职业教育发展方向。确立了“工科为主,文理并重”的专业发展方向和“建强工科专业、提升传统专业、办好新兴专业、打造特色专业”的建设原则,开设涵盖医学、机械、电子、建筑、化工、财经、师范、农林等大类47个高职专业,其中护理专业是中央财政支持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和首批全国职业院校健康服务类示范专业点;建成国家骨干专业7个,陕西一流专业2个,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3个、重点专业5个,院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7个、重点专业13个;建设省级精品课程1门,院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0门、精品课程57门、重点课程76门;取得国家教学成果奖1项,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院级教学成果奖34项。
学院积极推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的教育教学改革,探索构建形成了“工学结合、理实统合、校企联合、教练融合”的“四合”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结合实际凝练形成了医护类专业的“三一制”、机电类专业的“三合”等一批具有鲜明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学院注重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设有全国农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分站、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水平考试考点等职业技能鉴定和考试站点11个,面向校内外开展了多工种、多层次的职业技能鉴定,年均鉴定人次3000余人。严格落实“双证书”制度,学生职业资格证书平均获取率94.7%,其中护士执业资格证获取率达97.16%。近年来,学院在全省、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中学生获奖等次和数量大幅增加。共获得国、省职业技能竞赛奖243项,其中国赛奖26项、省赛奖217项。特别是2018年,学生参加陕西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共获奖项59个,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目前共获奖项8个,国赛积分排名全国职业院校第18位。
多元合作开拓国际交流新途径
学院坚持国际化办学理念,秉承多元化发展思路,高度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开拓国际交流项目,优化创新国际合作模式,不断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先后与20多个国家、地区的30多所教育机构合作开展了出国留学、教师互访、学生交换、海外就业、共同研究、资源共享、合作办学、专业共建、文化交流、国际大赛、冬夏令营等多种国际合作项目。先后接待了来自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乌克兰、新西兰、韩国、德国、法国、英国、瑞士、俄罗斯、芬兰等国家和地区代表团80余批次300余人;选派教师及管理干部赴新加坡、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瑞士、俄罗斯、芬兰等地区和国家研修培训及访问交流22批次130余人次;签署合作协议33份。
学院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各级国际论坛,如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俄罗斯远东区第五届世界技能大赛高峰论坛会、陕西省中外合作办学研讨会暨双一流建设研讨会、第三届丝绸之路教育合作交流会、2018年世界职业教育大会等。承办了系列国际论坛和会议,今年丝博会期间,学院先后承办中俄职业教育论坛、“推动职业院校产教融合,助力‘一带一路’国际合作论坛”。
坚持多元合作的思路,从交流学习、合作办学到实习就业、创新创业,学院国际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层次不断加深,在融入国际化教育的过程中,职院教育教学水平和影响力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革新创变凝结累累硕果再扬帆
十余年风风雨雨一路走来,咸阳职院人始终坚持“厚德强能,育人惠民”的办学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专业人才为目标,先后为社会培养了11.7万多名技术技能人才,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辛勤的汗水换来的是实实在在的累累果实。学院先后荣获第八届中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省级平安校园、文明校园、全国高校后勤十年社会化改革先进院校、第九届中国食品安全示范单位、全省创先争优活动先进基层党组织、省级园林式单位、2011—2013年度全省就业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被省教育厅立项为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5年被中央文明委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被省政府评为绿色文明示范单位,2016年被省教育厅确定为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017年获省级平安校园。
成绩属于过去,站在新起点上,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将牢记职教使命,践行服务宗旨,坚持内涵发展,深化综合改革,为建设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再创新的辉煌!
文/董涛张宇驰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赵燕)近日,彬州市中国好人计宗英事迹宣讲团首场宣讲在该市电力局举办。为进一步弘扬道德力量,传播好人精神,充分...
彬县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彬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