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授之以渔断穷根 ——彬县推进产业扶贫见闻

陕西日报 2017-08-05 06:40 大字

本报记者张丹

盛夏的彬县,似火的不止是骄阳,还有贫困户们高涨的致富热情。7月14日,朝霞刚刚染红半边天,家住新民镇早饭头村的王百平就一头钻进县统计局为他搭建的蔬菜大棚里,娴熟地采摘着西红柿,这一个个鲜红饱满的果实,在他眼中就像是一颗颗即将揣进兜里的金果子。

地处渭北旱原的彬县,始终把产业扶贫作为精准脱贫的主攻方向,按照种养并重、长短结合、多业并举的发展思路,通过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能人、帮扶单位等多方面带动,以“公司+基地+贫困户”“合作社+基地+贫困户”“帮扶单位+基地+贫困户”等经营模式,帮助脱贫户提升“造血”能力,构建出“一镇一业、一村一品、一户一策”的农业特色产业发展格局,为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对于王百平一家来说,这两年的日子是“芝麻开花节节高”,从塬上的瓦房搬进了楼房,去年还买了汽车,靠的就是这大棚蔬菜。“我们村靠近泾河,人均不到2分地。去年,县统计局帮着村里建起了大棚,贫困户可以免费认领,我一口气就认领了6个棚,因为覆膜、加固全都不用操心,没有了后顾之忧,我就能甩开膀子干!”

初中毕业的王百平自从有了蔬菜大棚,就开始钻研种植技术,参加县上的农民培训,去杨凌向专家请教……如今他已是村里小有名气的土专家,谁家大棚有问题,都来请他去指导。“去年我一个棚就挣了8000块钱,蔬菜大棚就是我家的聚宝盆呀!”

彬县充分发挥帮扶单位作用,积极探索“帮扶单位+产业+贫困户”的脱贫模式,该县统计局、供销联社等帮扶单位先试先行。“我们单位和村上签订了大棚租赁协议,然后由适合产业扶贫的贫困户认领,再加上5000元的产业扶持资金,贫困户不用承担任何风险。”早饭头村驻村干部樊正雄告诉记者。

在彬县太峪千亩草莓产业脱贫示范园里,微风吹过,绿浪奔涌,武强正驾驶小型运输车穿梭其中。“真没想到,在外面打拼那么多年没挣到钱,现在却能在家门口坐地生财。”武强家是中山村的贫困户,父母常年卧病在床,家中一贫如洗,还欠下不少外债。去年,听说镇上建起了扶贫产业园,他便回到家乡应聘到园区打工,由于他吃苦肯干,年收入达3万多元,再加上自家3亩土地流转的几千元租金,一年收入将近4万元。“有空我就在园区里跟着技术员学习草莓种植技术,过两年,我再承包几亩地,赚得就更多了!”说起未来的打算,武强信心满满。“从明年起,我们打算动员每户贫困户承包10亩草莓园,公司统一栽培,贫困户只出劳力,草莓由公司统一收购,我们把管理成本让渡给贫困户,每户一年至少受益5万元。”该园区生产副总康战国告诉记者。

通过龙头企业带动特色农业“跑步”升级,这样的探索在彬县还有很多。他们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的脱贫模式,通过务工、土地流转等方式带动贫困户勤劳致富。今年以来,仅太峪千亩草莓产业脱贫示范园已为周边近200名有劳动能力的困难户提供就业岗位,人均年收入达7000元以上。目前,彬县已启动建设26个扶贫产业园,累计筹资360万元,带动1800户贫困户脱贫。

新闻推荐

彬县泾阳同日成立行政审批服务局

本报讯(记者张丹通讯员席博平李梦珂)7月18日,彬县、泾阳两县同时举行行政审批服务局揭牌仪式。标志着这两个县真正实现了“一枚印章管审批”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新突破。作为陕西省率先授权试点的...

彬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彬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