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至乡村红薯窖 □张友直

西安晚报 2020-12-27 03:13 大字

旧时红薯入窖情景陶浒 绘

“蒸红薯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我的家乡在周至县,俗称“金周至”,地势平坦,历来为陕西重要粮食主产区。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老家农村,除小麦、玉米两项主食之外,红薯便是农村人的重要补充食物之一。一日三餐中,早晚餐吃玉米糁子稀饭,红薯切成小块,随同玉米糁子一起熬,稀饭喝起来,有点甜甜的味道;有时候,小麦面粉不富余,聪明的农妇还在细面条之中煮些小块红薯。有的还将红薯切成片,晒干后制成红薯干,也算是在那物质匮乏的时代,小孩子日常的零食。

在周至农村,红薯以产量大而闻名。俗话讲,红薯秧,一拔一窝子。在红薯地里,随便将一根红薯秧从土中拔起,根茎下面都会挂满大大小小的红薯,少的五六个,多的十几个。一亩地红薯,丰收的话,能拉十几架子车。那时候农村口粮还比较短缺,为留存过冬和开春吃的鲜红薯,每个农家小院,都会挖个红薯窖用来存放红薯。红薯窖的规模不等,形制和农村的水井大致相似,上面口小,下面宽阔,最上面的口径约为1米,深约5米,在最底下,再水平向四周开挖,形成一个几平方米的空间,冬暖夏凉,便于存放红薯。

挖红薯窖是个手艺活,有一定技术含量,且存在一定危险。笔者小时候在家乡见过大人们挖红薯窖,非常辛苦。众所周知,关中平原的土质不同于陕北,土壤含水量较高,如果在砂土层,更容易塌陷。因此,挖红薯窖要掌握三个方面因素,第一是必须挖在院子的最高处,下雨时候防止雨水渗入;第二是口径形制上小下大,比较规范,下部空间大,可供存放更多红薯。据说,农村有的窖能存放上万斤红薯。同时,这样形制的红薯窖能更好地隔绝外界空气、水分、光源,营造一个相对恒温的环境,更适宜红薯存放;第三是开挖要尽量避开砂石层,尤其是周至县渭河南岸流域,土层薄,稍微开挖几米,就是砂石层,处理不好很容易造成塌陷。记得小时候,笔者和小伙伴们效仿大人,在邻居家院子用公式头挖红薯窖,由于缺乏经验,挖了两三米,就把红薯窖的窖壁挖斜了,上下形制不统一,让大人们笑话半天。

一口普通的红薯窖,承载了乡村人的庄稼收成,更是农家生活的重要保障。红薯丰收之后,用架子车拉回院子,堆得跟小山一样,农民们喜气洋洋。这时候,给红薯窖下红薯就成为头等大事。老家的院子靠近南墙跟前,有棵葡萄架,旁边地势稍高处便是红薯窖。那时候下红薯,一个人先脚踩着窖壁的脚窝,慢慢下到窖底,上面的人用粗绳吊下去一个笼笼(竹笼),里面装着几十斤红薯,放到窖底。下面的人,蹲在有些潮湿的窖底,黑暗中用手摸索着,卸下笼笼,将红薯倒在一边堆好,用手使劲摔动绳子示意,或者朝上大声喊道:“好了,拉绳子!”窖口的人,见绳子晃动,或听到喊声后,赶忙将绳子拉上来,再给笼笼装满红薯,吊下去。就这样枯燥的重复动作,一笼笼、一笼笼,慢慢将数千斤红薯吊到红薯窖里面。窖顶的口子,为加固和美观,有的还用砖头围砌,上面再用石板或木板盖好,防止小孩玩耍掉下去。

经过多半年的储存,等要吃红薯的时候,程序刚好相反,要用笼笼,将窖底的红薯慢慢再吊上来。这时候,下红薯窖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先给窖里面通风。因为红薯窖密封比较严,空气比较稀薄,加之长时间密闭,如果贸然下红薯窖,很容易缺氧,极不安全。在老家村子,听老人们经常叮嘱年轻人,哪个村子就因为没有给红薯窖通风,人下去后就晕倒窒息了。农村人不懂得高深理论,寻摸着土办法,解决这个难题。一般都是在下红薯窖之前,先给笼笼里面放个点燃的煤油灯,慢慢用绳子吊到红薯窖底,如果煤油灯火焰灭了,就说明里面氧气不足。这时候,就用笼笼上下吊好多次,让空气顺着流入。然后,把煤油灯再吊进红薯窖,如果火焰不灭,说明可以进入。

印象中,家里那口红薯窖挺深,窖底还有少量砂石,但结构牢固安全,使用了许多年。小时候,虽然没有下过红薯窖,但每年存放红薯,都要和哥哥姐姐给父亲帮忙吊红薯。一根粗绳、一个笼笼,就将那堆得跟小山一样的红薯,吊到红薯窖里面,确保过冬和开春都能吃上香甜的红薯。

那时候农村没有冰箱,红薯窖还是天然的恒温保鲜储藏室。炎炎夏日,蒸好的馒头、刚买的西瓜,用竹篮子吊在红薯窖里面,几个钟头后,西瓜拿出来咬一口,冰得渗牙。馒头若放在外面,两天就变质了,但吊在红薯窖里,能保存四五天。有的人,买了几斤肉,也用绳子吊在红薯窖,清凉的空气能够保证大肉数天不坏且新鲜美味。

现在,随着农村农业种植的多样化和新建房屋的需要,原来家家院子的红薯窖渐渐被废弃了,有的家里翻修房子,便直接将红薯窖填平,院子里打上水泥,红薯窖就成了乡村生活的回忆。

新闻推荐

一抹“志愿红” 温暖一座城 128场志愿服务活动“潮”动古城

公益活动吸引了众多留学生参加记者王旭东摄12月5日是第35个国际志愿者日,也是西安市“周末哪里去·一起做公益”...

周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周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