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荫架地畔 果香飘满园
进入十月,就到了猕猴桃成熟的季节。(张占轩 摄)果农辛苦的付出,才有阳光下这成熟的果实。(关中人 摄)
○关中人
猕猴桃,俗称阳桃、山洋桃、毛梨桃等,为雌雄异株的大型落叶木质藤本植物,为原产我国的古老野生藤本果树,属秦岭北麓传统的果木。在被誉为“中国猕猴桃之乡”的周至县境内,国庆“黄金周”正是猕猴桃成熟飘香的季节,更是果农们忙碌的日子。因为外表毛茸茸,周至老家的村民亲切地把猕猴桃唤作“毛桃”。
猕猴桃被古人采食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诗经·桧风》记载:“隰有苌楚(猕猴桃古名),猗傩其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描绘猕猴桃:“其形如梨,其色如桃,而猕猴喜食,故有诸名。”宋政和六年,药物学家寇宗奭《本草衍义》记述:“猕猴桃,今永兴军(在今陕西)南山甚多,食之解实热……十月烂熟,色淡绿,生则极酸,子繁细,其色如芥子,枝条柔弱,高二三丈,多附木而生,浅山傍道则有存者,深山则多为猴所食。”
猕猴桃树藤蔓缠绕,枝叶浓密,花美芳香,适用于花架、庭廊、护栏、墙垣等垂直绿化。作为观赏花木在庭院栽培,唐代就已出现。唐代诗人岑参《太白东溪张老舍即事,寄舍弟侄等》中写道:“渭上秋雨过,北风何骚骚……中庭井栏上,一架猕猴桃。”猕猴桃出现在唐诗典籍之中,说明当时猕猴桃在秦岭北麓已成为农家庭院美景。
上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周至园艺站首次普查就发现该县野生猕猴桃资源丰富,包括耿峪、骆峪等周至十八个峪口都有。记得小时候,大人们经常去摘猕猴桃。逢农历七月,早饭毕,胳膊下面夹条空麻袋,带上蒸馍,徒步进山。半下午,一脸疲惫,肩上便扛着一麻袋野生猕猴桃回来。娃娃们见了,争先恐后,摸出还硬邦邦的猕猴桃,一口咬下去,又酸又涩,连忙吐掉,惹得大人们一顿臭骂:“急啥嘛,还没熟,不酸掉门牙才怪!”那时候我就知道,生猕猴桃不能吃,必须和苹果放一起,几天就熟了,非常好吃。
到了农历七月,猕猴桃逐渐成熟,茂盛的绿色枝叶之间,那些椭圆形的果子,缀满枝头,像一个个黄乎乎的小猴头,毛茸茸的,十分可爱。到国庆前夕,以“翠香”为代表的早果已大规模上市。果实长椭圆形,果皮绿褐色。成熟后,轻轻撕掉薄薄的皮儿,立即露出翡翠般的果肉,质地细、果汁多,一股淡淡的清香扑鼻而来,令人垂涎欲滴。
国庆期间,再漫步老家田间的猕猴桃果园,一垄一垄地畔,齐整划一。猕猴桃树架枝蔓繁盛,果实累累,可谓金秋时节的关中农村美景。果农们充满了劳动的欢乐和丰收的喜悦。看着果农们忙碌的场景,我的思绪一下子被带回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年周至园艺站在司竹乡建立猕猴桃实验站,1986年优良单株“周至101”和“周至111”分别被省种子鉴定委员会定名为“秦美”和“秦翠”两个品种。到了1993年,全县猕猴桃栽植面积猛增到10万亩,2007年“周至猕猴桃”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15年栽植面积已达到40万亩;周至成为我国猕猴桃生产第一大县,被授予“中国猕猴桃之乡”。近几年,全县猕猴桃种植面积始终保持在40万亩以上,数万农户从事猕猴桃生产种植,也形成了“秦美”“海沃德”“翠香”“华优”“徐香”等丰富品种,早中晚熟合理搭配,红、黄、绿果肉色彩各异。
俗话讲,“一亩园,十亩田。”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笔者家里响应政府号召,将一亩多优质麦地栽上猕猴桃苗子,果园的收入远超种小麦玉米。这些看起来可爱的猕猴桃,种植的艰辛远超一般作物。以可挂果的猕猴桃树株为例,年前要冬季追肥、浇灌,来年开春要剪枝,夏季授粉、疏果,再到秋季看护和收获。一年四季,果农们整日在田间地头劳作,付出了艰辛的汗水。
又逢十月,采摘猕猴桃场面一如既往;网络时代,让周至猕猴桃更迅速走进千家万户。果园里,不少果农在摘果子。在村里的猕猴桃专业合作社,地上堆满了成筐的新鲜猕猴桃,几名妇女麻利地套袋装箱,打包封装后便交给快递员。大江南北的客户,在家轻点鼠标,滑动按键,上午下单,最快第二天就能收到鲜果。在新时代,这小小的猕猴桃也成为了家乡人勤劳致富的“黄金果”!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涛)9月22日上午,西安市公安局举行森林警察支队成立暨揭牌仪式,标志着森林公安工作踏上了新的历史征程。...
周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周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