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农村看戏忙
正月过会唱戏让人们逐渐找回了过去的年味
○张友直
在周至老家,按照传统民俗,正月十五前后,方圆那些著名的农村古会便纷纷启动,为老百姓欢度春节增添无限精彩。比如,我们村的古会正会时间为正月十一(正会,即在演出中间一天,除戏团正常演出外,还要举办隆重的仪式,规模最为宏大),附近村民俗称为“正月十一会”,而邻村的古会正会时间为正月十八,就俗称为“正月十八会”。
在我的乡村记忆中,古会“挂灯”的日子,历来是村民尤其是做生意小贩们念叨的重要事情。因为这一天戏台演出要悬挂大灯,也就是演出正式开始了。从年前开始,因《黄河阵》、《下河东》等节目名扬西北五省的周至县秦腔剧团,就被热情的各村古会会长挤破了门槛,纷纷预定唱戏(俗称写戏)的大事情。正月里,这些会长们就提早出动,再次与剧团负责人敲定具体行程,什么时候安排村民拉演出道具、什么时候搭戏台子、什么时候盘锅灶招待演员……一应琐碎繁杂的过会唱戏事项均需提前敲定,并做出具体安排,确保过会如期“挂灯”,不能有任何马虎。
古会“挂灯”是正月唱戏的序曲,仪式正规。经过紧张准备,正月初九晚上,我们村的戏台正式“挂灯”。老汉们早早喝罢汤,将烟锅给裤袋上一别,提起一个木板凳,就相约向戏台子走去,期望坐个好位置,见见老伙计们。村里几乎家家户户都大呼小叫,携亲唤友,锁上门直奔戏台子。等匆匆赶到,戏台子下面早已围坐了黑压压的人群,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按照传统,在演出前,一般要先鸣炮,待三声铁炮“嗵嗵嗵”响过之后,再由村里负责人代表全村讲话,热情欢迎方圆各村的乡党们前来看戏。“挂灯”仪式结束之后,在一片锣鼓家伙声中,终于开戏了!第一场是折子戏《三娘教子》,虽然老汉们已经把那台词记得滚瓜烂熟,但那熟悉的节奏一响起,这些嘴里叼着烟锅的秦腔“铁粉”们依然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摇头晃脑跟着哼唱,那张爬满皱纹的老脸已是一脸喜悦,间或还要与旁边的老伙计交流心得、品评一番。
戏台子下面最高兴的还属孩子们。过去农村还是穷,虽然是正月,大人们也没有多余的压岁钱给娃娃,一般都是一块钱。娃娃们对看戏没兴趣,满眼里盯的是小吃摊。手里攥着那点压岁钱,围着那些小吃摊转了几圈下来,那一块甚至五毛钱被攥得皱巴巴了,还是舍不得拿出来。最后在小伙伴鼓动下,一人买两个炸油糕边走边吃,末了连手上沾的那点渣渣也舔得净净的。
“正会”才是农村正月唱戏最盛大的节日。在我们老家村子,正月十一会,那就是正月十一这天才是春节期间最为隆重的日子。除正常看戏之外,还要安排锣鼓队巡街、邻村送礼仪等活动,非常精彩。尤其是在戏台子下面的空旷场地,本村和邻村前来恭贺的人聚集在一起,各村的锣鼓队,甩开膀子敲鼓打锣,鼓点密集、气势恢宏。各村还要相互较劲,看哪个村子的锣鼓队更加有气势、更加威风!这一天,对县剧团来说,更是要安排最精彩最拿手的戏曲,比如闻名西北五省的《黄河阵》等经典戏曲,同时也安排剧团的台柱子上台演出,满足广大乡村戏迷们的要求,为春节增加更加热烈的气氛。而这一天,亲朋好友也会赶来逛会。爱看戏的,赶忙到戏台子下面过戏瘾;爱吃嘴的,坐到小吃摊前吃了一家又一家;爱谝闲传的,几个相约,天南海北,说庄稼、议发展,其乐融融。
正月过会唱戏,是周至地区农村的传统文化,更是庄稼汉们之间交流沟通的一个重要桥梁,在经济落后的时代,乡亲们在繁忙的农耕之余,趁着春节好时光,也有闲暇享受精神文化生活。近年来,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正月过会这一传统逐渐回暖,让忙碌一年的村民们和外出务工返乡的年轻人,逐渐找到了过去的年味。
新闻推荐
为尽快将涉黑涉恶在逃人员抓捕归案,实现“一网打尽、除恶务尽”的工作目标。1月21日,陕西省公安厅决定再次公开缉捕47名涉...
周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周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