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咋发展人大代表有话说 三个关键词看三农
花椒丰收,农民脸上乐开了花。(资料图片 记者 王旭东 摄)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农业、农村、农民,“三农”问题始终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扎实推进乡村振兴。两会上,长期关注农村发展的代表们就“三农”话题展开了讨论,带来不少真知灼见。
关键词
产业扶贫
代表建议
做好项目后续扶持工作
持续强化产业链条建设
“伴随着决胜脱贫攻坚工作的推进,产业扶贫工作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产业扶贫并非一次性事项,需要长期坚持扶持培育工作,在以建设为重点的同时,还要努力提高扶贫产业管理维护工作,使产业扶贫的效益长期发挥。”省人大代表、陕西浩公律师事务所主任王浩公表示,要加强产业扶贫项目后续发展,持续强化产业链条建设。
王浩公提出了“四个持续”。“陕西省的产业扶贫已经取得了很大成效,从长远来看,扶贫产业管理维护工作还要持续强化。”王浩公建议,基层人民政府要统筹规划产业扶贫持续管理维护工作,担起主体责任,制定相应的管理方法和管理措施,与村委会或相关企业、合作社、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共同探索有效的管理维护机制。
“持续强化技术服务与指导。各类扶贫产业行业主管部门要继续加强对产业发展管理维护的指导,将扶贫产业发展纳入当地产业规划统筹。扶贫产业建设中引进的科学技术力量要持续发挥作用,长期服务,培养扶贫产业从业者的管理能力和技术水平,同时加强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和管理,强化技术培训。通过大数据及物联网技术,持续推行扶贫产业信息化发展,提升扶贫产业竞争力。”
“同时,持续强化产业链条建设。进一步加大对扶贫产业的扶持力度,强化产业区水、电、路建设,强化扶贫产业信息化建设,强化产业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推动后续产业和配套产业发展,为扶贫产业配备加工处理车间、仓储物流基地。同时拓展产业其他功能,如利用种植业、养殖业发展配套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丰富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在产业市场对接方面,也应持续强化。努力推进产销对接,构建产业品牌。探索产品定点供应和商超对接,积极发展产业电子商务,拓展销售渠道。”王浩公说。
关键词
农村职业教育
代表建议
培育人才与吸引人才并重
造就高素质“三农”工作队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关键因素。省人大代表、世纪荣华投资控股集团公司党委书记崔荣华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加强乡村职业教育促进乡村振兴,要使农业高度发达、农村更加美丽、农民更加幸福就必须要培养造就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的“三农”工作队。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石。‘人’作为一大难题一直困扰着乡村发展,如何能让乡村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发展人才,是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只有发挥好‘以乡村事业感召人、以新型职业培育人、以乡情乡愁留住人、以优越待遇激励人、以无上荣誉满足人’的人才职业教育机制,要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人才数量、结构和质量才能够满足乡村振兴的需要,以此聚集乡村振兴的建设力量。”
崔荣华表示,在这一过程中,要做到培育人才与吸引人才并重,让“外来女婿”和“本地郎”都能得到良好的职业教育,发挥好其聪明才智,在乡村振兴中建功立业。
“首先要建设着力服务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的职业教育体系。在发现和使用农村人才的问题上,眼睛不能只盯着外面的世界,还要善于从脚下的土地上去发现人才,培养‘本土能人’。”在崔荣华看来,农村普遍缺少懂“三农”、懂市场、懂管理且能扎根农村干事创业的适用型人才,导致很多乡村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整合政府、企业、社会培训资源,针对‘专业户’‘两后生’等重点群体,开展农业政策、种植、养殖、加工等先进生产技术、农业电商等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针对农村缺少适用型人才的问题,要善于自身挖潜,积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其次,要建设着力服务在外返乡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目前,乡村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以自发进城务工或经商的方式大量外流,出现农村人口‘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现象,致使农村发展中人才短缺的问题日益显现和突出。乡村要振兴,就要改变人才由农村向城市单向流动的局面,让曾经‘走出去’的成功人士‘走回来’,实现人才回流,把在城市里积累的经验、技术以及资金带回本土,造福乡梓。要营造良好的职业教育环境,为人才搭建职业教育的平台,吸引各类人才返乡创业,激活农村的创新活力。”
“再次,还要建设着力服务大学生农村就业人才的职业教育体系。要借血缘、亲缘、地缘纽带,通过搭建感情联络平台,引导扶持原籍大学生回乡创业兴业。要创造尊重返乡创业的社会环境,让返乡创业者有自豪感,给其中的优秀人才提供更多职业教育平台,让务农成为有体面的职业,确保原籍大学生人才回得来、留得住。”崔荣华说,“在实际工作中,原籍大学生在广大农村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培养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大学生乡村振兴人才队伍,鼓励大学生将梦想筑在乡村,用激情点燃乡村,真心扎根乡村。让大学生‘愿下来,又留得住’。要让大学生成为乡村振兴的带头人,成为乡村振兴人才中坚力量。”
关键词
农产品转型升级
代表建议
紧抓陕西省猕猴桃产业优势
加强高校合作叫响陕西品牌
农业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产品加快转型升级已成为发展共识。近年来,葡萄、猕猴桃、石榴、花卉等不断壮大的特色产业,展现了西安市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良好局面。省人大代表、周至县楼观镇周一村党支部书记齐平带来了关于加快推进陕西猕猴桃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建议。
“中国作为猕猴桃的原产国家,种植面积与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名副其实的猕猴桃生产大国。虽然我国在猕猴桃种植的面积和产量上,都位居世界第一,但是我们的出口量不高,进口量却逐年增加,如此庞大的市场需求空洞,是否会引发新一轮的种植热潮?政府职能部门如何推进?果农、企业该如何抢占先机?”作为一名来自基层的人大代表,齐平对猕猴桃产业发展进行了调研。
“秦岭北麓是猕猴桃的最佳适生区,也是全国猕猴桃产业的风向标,陕西猕猴桃产业在全国乃至世界都占有一席之地,陕西在优化升级西安周至、宝鸡眉县等猕猴桃原产区的同时,又采取了‘东扩南移’战略。近年来形成了老产区努力转型升级、新产区高标准、高起点快速发展的局面。2019年陕西猕猴桃种植面积突破120万亩,产量150.25万吨,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总量的1/3,居中国首位,占全国50%,猕猴桃成为继苹果之后第二张代表陕西水果的名片。陕西如何担当引领猕猴桃行业中的主导地位已成为陕西果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周至是陕西猕猴桃产业发展的先行者,更是猕猴桃野生资源聚集地和人工大面积栽培驯化的起源地。全国消费的猕猴桃,每5个中就有1个来自周至,全国市场从事猕猴桃鲜果的经纪人有60%是周至人。2019年,周至猕猴桃种植面积43.2万亩,产量53万吨,占全球总面积的18%,全国总面积35%。经过多年发展,周至猕猴桃在品种方面,早、中、晚熟搭配合理;产业方面,一二三产业链条完整,但面对全国各地猕猴桃大面积种植的冲击,先行者的优势地位能否继续保持,也是周至县猕猴桃产业发展应该考虑的焦点。”
齐平建议,抓住陕西省猕猴桃特色产业在全国占比大,野生资源充沛、土壤酸碱适中等优势,进一步提升对产业板块的战略定位,加强猕猴桃政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国家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国家级猕猴桃加工产业园、国家级品种研发等项目和资金落地陕西,建立健全陕西猕猴桃品种研发、标准化生产管理体系。
“在省农业农村厅以及其他涉农部门的组织领导下,加强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科技大学等高校的合作力度,建立陕西猕猴桃不同品种采摘、贮藏、分级包装、冷链运输等标准规范,推进猕猴桃产品品质监管体系、技术服务体系建设。”
提到品牌农业,齐平建议,支持发展订单农业,引导扶持果品龙头企业和猕猴桃种植专业合作社等与果农合作建立标准化示范园,走品牌农业之路。叫响陕西品牌、树立行业标杆,通过此举倒逼生产环节标准化,增加产品附加值,推动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注入产业动力。
“同时,加大对周至猕猴桃主产区的政策扶持力度,发挥周至猕猴桃产业发展领头羊的作用。结合周至猕猴桃产业发展实际,切实加大对周至在项目、土地、技术等方面的大力支持,支持周至建设猕猴桃大型物流加工园区、国际猕猴桃交易中心、猕猴桃大数据中心和猕猴桃培训学院、猕猴桃博物馆等,切实推动周至猕猴桃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齐平说。
文/首席记者张端记者刘雪妮
图/除署名外均为新华社发
新闻推荐
父子俩鞠躬感谢,菊慧芹(左)笑容灿烂。本报讯失踪25年的妻子突然有了音信,对于58岁的吴边祖来说,这简直就是个奇迹,这个...
周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周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