树老叶更浓桑榆映晚晴 追记西安市“最美五老”、周至县关工委原副主任刘辅汉
刘辅汉(右)同志参加“爱在路上‘书’有余香”捐书活动。(周至县关工委供图)
■记者拓玲
“愿为飞絮衣天下,不道边风朔雪寒。”这是晚清著名诗人陈恭尹写在《木棉花歌》里的诗句,意为我愿化作漫天飞扬的木棉花絮,给天下人当作衣裳,让他们不再抱怨风雪的寒冷。在周至县,就有这样一位老人,自他退居二线的那天起,就把目光聚焦到对青少年的关爱上,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乐于奉献、不图回报的精神,全身心地投入到关心下一代工作中。
25个春秋中,他积极践行“五老”精神,在贫困青少年和爱心人士之间搭起爱心“桥梁”。他累计让1300多名贫困青少年得到资助,还用自己省吃俭用节约的上万元养老金,资助家庭贫困的优秀学生。他,就是曾多次荣获陕西省和西安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西安市第五届文明市民标兵、西安市“最美五老”荣誉的周至县关工委原副主任刘辅汉。
“痴迷老人”:“化缘”之举如潮水
刘辅汉是周至县楼观镇东楼村人,1956年10月参加工作,曾任司竹乡副乡长、终南镇镇长、党委书记等职。1995年春,他从周至县纪检委副书记岗位上退居二线。时任县委书记找他谈话,让他退居二线后再为周至县的青少年成长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党性特别强的刘辅汉二话没说,直接奔赴新的工作岗位——周至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担任副主任。
上世纪90年代,周至山区经济相对落后,校舍建设一直迈不开步伐。刘辅汉常常说:“人家城里人养个鸟都有个好鸟巢,难道咱山区的下一代不应该有个好校舍吗?”面对山区一些破烂不堪,岌岌可危的校舍,他寝食难安,和关工委其他老同志四处奔波,到处“化缘”,千方百计解决山区校舍条件差的问题。
地处秦岭北麓的翠峰乡史务小学,在校学生600多名,校舍是上世纪50年代在原来的古庙基础上修建的。经过半个世纪的风雨侵蚀,校舍出现了墙皮脱落,椽弯檩折的情况。每逢大雨天,学校出于安全考虑只能给学生放假。得知情况后,刘辅汉跑到西安市区,在市扶贫基金会的联系帮助下,澳门一位爱心人士乐意捐资25万元帮助建校。可25万元资金根本不够建校,他又找到姓胡的企业家,讲述山区孩子上学的困难,企业家为老人四处奔波而动容,当即决定捐款10万元。村民们闻讯深受鼓舞,积极为建校踊跃捐款。很快,一座15间3层共1300平方米的钢筋砖混结构教学楼建成投用。
这些年,刘辅汉为建设校舍“化缘”的事举不胜举。一些同龄人劝他,“老刘啊,你已年过古稀,这么多年为这些事不光忘记了年龄,连辈分都忘记了,你这么痴迷,到底图啥嘛?”刘辅汉听后淡淡一笑地说:“人嘛,志趣不同,我爱青少年,更爱下一代,对我来说,让娃们能安心安全地读书,就是我追求的快乐。”
西安高新区资助2万元,维修马岔小学;西安市自考办捐赠26万元,援建安家岐希望小学;香港慈善家和有关单位捐赠22万元,援建耿峪希望小学;西安市人行资助3.3万元,维修庙沟小学……看到爱心人士纷纷解囊,他的“化缘”之心就像涨了潮的海水,一发而不可收。在他一腔热情的感染下,为扶贫建校捐资者纷至沓来。
“爱心爷爷”:关爱之情似火焰
“一切为了贫困孩子,为了贫困孩子一切。”这绝非一句空喊的口号,而是“最美五老”刘辅汉实实在在的言与行。
2000年以来,周至县每年被高职以上学校录取的学生达五六千名。但“上学难”仍成为周至农村一些贫困家庭的头疼事。哪里有青少年的烦心事,刘辅汉就冲向哪里,他想尽办法为周至县的贫困学子编织一片希望的蓝天。
这是一个令人难忘的场景:在周至县农业局会议室,当西安市一位企业家现场把1.3万元捐赠给姓刘的山区贫困学生时,受助学生家长感激涕零。他拉着刘辅汉的手激动地说:“你们不光是帮助了我的孩子上大学,也是我们全家人的救命恩人。我一定要教育孩子认真读书,不辜负你们的关爱。”
受资助的刘姓学生,来自大山深处双庙子乡,以优异成绩考入延安大学,是该乡有史以来第一个被录取的大学生。可这样的喜事却让一家人高兴不起来,因为该生的姐姐有病在医院治疗,他的父母前往医院看望时不幸遭遇车祸。母亲当场停止呼吸,父亲也被摔成重伤。姐姐得知父母遭遇车祸后,不久也离开人世。面对一连串的家庭变故和高昂的学费,这位学生伤心至极,家长也几乎放弃了孩子去大学深造的机会。刘辅汉闻讯后立即与这位家长和学生座谈,并及时和有关部门联系,才得到这位女企业家的资助。
哪里有贫困生,谁家的孩子需要帮助。对于这些信息,刘辅汉总是“嗅觉灵敏”。就读于周至县司竹镇王唐小学的学生刘美丽,家庭十分困难。刘美丽的亲生父母由于患病,把孩子托付给了养父抚养,养父本身身体不好,家中还有一位老母亲,没有什么经济来源的一家人,被列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得知学习非常上进的孩子需要帮助,2017年,已经80岁的刘辅汉还是拉着美丽的班主任,要一起到孩子家看看,了解情况。看到经济困难的一家人,刘辅汉当即决定和刘美丽结成帮扶对子,长期资助孩子。几年间,刘辅汉不仅先后给过美丽1000多元资助金,还给她带来喜欢的书籍和文具等,鼓励她好好学习,将来学有所成,用自己的本事改变家庭的命运。
刘爷爷的话美丽都记在心上,结对帮扶后,刘美丽更加发奋,她的成绩一直在班里都是一二名,从没考过第三。2019年,优秀的美丽先后荣获西安市“美德少年”和“中国好少年”称号。2019年10月25日,82岁的刘辅汉老人因病医治无效逝世。得知消息后,痛心的小美丽执意要去送刘爷爷最后一程。但低调的老人却给家属交代“丧事从简,丧事从短”。虽然因上学没能见到刘爷爷最后一面,提起爷爷对她的帮助与教诲,懂事的小美丽泪如雨下。她告诉记者,自己一定会取得更大进步,告慰刘爷爷的在天之灵。
20多年来,为了让那些上不起学的贫困生能圆梦,刘辅汉可谓走过了千山万水,遍访了千家万户,历经了千难万险。
有人同他开玩笑地说:“老刘啊,你退休了比在岗还忙,不当官比当官还忙,真是个闲不住的大忙人!”对此,他总是认真回答:“如果多扶助一个贫困学生上学,我们国家就多一个人才,国家就会更加繁荣富强。当这样的忙人,我觉得很有意义!”
“阳光老人”:爱洒家教荡心灵
除了物质上的资助,刘辅汉非常注重对孩子们思想上的引领。关工委每次举行贫困生资助活动时,他都要主动和受资助的学生待在一起,给他们上思想品德课,感召这些学生们听党话,跟党走,启发并激励他们成为有自信、有追求、有作为的新时代青少年。
经过长期下乡调研,刘辅汉总结到,扶贫要治愚,治愚应扶志,让贫困家庭的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在学好文化知识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将来这个家庭才能彻底摆脱贫困。
为此,他请来周至县关工委家教报告团团长李庭武,走进九峰镇永丰村、楼观镇焦镇村、广济镇跃进村等上百个村、社区和中小学开展家庭教育讲座。每次报告会结束,家长们就会围着报告人,提出自己关心的教育问题。一位家长说:“人家养鸡养鸭都要看书学技术,咱养娃呢,竟然从来没有学习过!这报告,听着带劲!”
刘辅汉是一个细心又擅长琢磨的人。看到场场爆满的家教讲座和蜂拥而至久久不愿散去的家长。他马上意识到,能到现场听取报告的家长毕竟只是一部分。如果能把老师的家教报告整理编印成书,就会让更多家长少走教育弯路。
于是,他又开始忙着编印《家庭·家教·孩子》一书。编写完成后,他四处筹措印刷资金,于2014年首印12000册,免费分送到全县学生家长手中,收效非常好。
凤泉社区一位家长说:“送我们这本家教书其实比送多少钱还重要。我按照书上介绍的方法教育引导孩子,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收效。”楼观焦镇村一位村民说:“从这本书里,我真正明白了‘要教育好孩子,先从自己身上做起’的道理。只有彻底改掉自己身上的不良习惯,才能以身作则教育好孩子,树立起良好的家风。有了良好家风,自然就会形成好的民风,继而就能促进社会风气的转变。”
一本家教书籍,教育培养一批孩子。刘辅汉老人就是这样在想尽办法帮助青少年。
去年10月,身患重病的他住进了省人民医院。其间,他打电话给县关工委同志,让同事代表他去了解所资助贫困生的表现情况。“老人弥留之际,还把数百本,第三次印刷的《家庭·家教·孩子》书籍送到了办公室,叮嘱我们如果他这次不能顺利出院,一定要把这些书籍送给需要的家长们。我们也一定会按照刘老的遗愿,把他惦记、热爱的关工事业做得更好,让更多的家长受到教育,让更多的孩子们成长成才。”周至县关工委副主任兼秘书长袁方,指着办公室堆放的书籍说。
新闻推荐
华商报讯(记者陈思存)西安市住建局近日公布了《关于西安市工程勘察设计企业动态检查结果的通报》,多个项目设计质量有问题。...
周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周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