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他们讲述“税”月变迁

三秦都市报 2019-10-14 04:46 大字

新中国成立70年,也是税收改革发展的70年。多少“税”月变迁的故事,留影在泛黄的老照片中,深藏在“50后”“60后”老税务干部的记忆里。“老税干”们亲身参与了中国税收事业建设,亲眼见证了税收改革发展的巨大变化,让我们听一听属于他们那个时代的税收故事。

从算盘到电脑敬畏之心多年如一

(彭荣英,1953年出生,1973年参加工作,原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税务局调研员)

在过去,一支笔、一本税票、一本解报手册、一个公文包、一把算盘便是税务干部的全部家当。说起打算盘的功夫,我可是一把好手,凭着扎实的“算盘功”和会计基础,调入税务局后我就被分配到了计会部门。在那个“手工年代”,全靠一双手,上下翻飞,吧嗒吧嗒声中飞速的打着算盘。凭着一股钻劲儿,我很快就能独当一面,当时我一个人要手工汇总全局的税票,有时多达上千张,过亿的金额,差一分一厘都不行。我硬是凭着一手真本领做到心到、手到、口到、眼到,进而面面俱到。

后来,算盘逐渐被计算器、电脑代替,这是我们过去不敢想的。时代不一样了,算盘变成了“老古董”。不过,学习的劲头不能丢,算好账、算铁账的传统更是不能丢。

我还记得,入职前老师傅郑重地跟我说:“咱税务干部,就得打好‘铁算盘’,少打‘小算盘’”。这句话记了几十年,陪伴了我整个从税工作。这么多年我一直保持着敬畏之心,敬谁呢?畏谁呢?敬头顶的国徽,敬这身税服;畏手中的权利,畏群众的期待。

从“跟集收税”到自助办税自豪感与日俱增

(宋育平,1963年出生,1982年参加工作,国家税务总局周至县税务局楼观税务分局科员)

从19岁到56岁,一转眼,我竟与税结缘37年了。1982年,我通过“招干”入了“税”门。那年月,由于当地经济基础差,税源少,往往需要“跟集收税”。记得那一年二月初十,道教圣地楼观台过古会。前来朝拜圣哲老子的人成千上万,古会集市人如潮涌,做买卖的自然生意红火,县局安排我们一些年富力强的干部去收税。当时我们在楼观台下的东楼小学安营扎寨。晚上,我们就借住在学校教室里,向村民要了些麦草铺在地上,再铺上自己随身带的被褥,在教室里打起了地铺。山下的屋子格外冷,我们冻得缩成一团,但并不觉得苦,一心想的还是把税收好。

1994年国地税分家,我服从组织分配,到了一个偏远的税务所。为了税收工作,我们不分白昼,以所为家,跑企业、下农村,足迹遍布这一方土地。后来,国家经济发展一天比一天好,税务部门的工作条件越来越好,征管手段越来越先进,服务意识也越来越强,纳税人的纳税意识也在增强。过去的上门收税变成了纳税人主动申报缴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运用,“金税工程”“电子税务局”“掌上办税”、自助办税机等各项现代化征管手段,为纳税人自助办税提供了畅通渠道,办税越来越方便、效率越来越高。

2018年,历经24年的“分税制”改革完成了她的历史使命,国税地税从合作走向了合并,新税务机构翻开了崭新的一页。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看到我们国家70年来的辉煌成就,见证了我国税收事业30年来的巨大变化,我由衷地感到自豪和骄傲!

胡敏荣本报记者白圩珑

新闻推荐

周至法院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

本报讯(罗成标)9月20日,西安市周至县法院开展“法院开放日”活动,邀请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法学系师生走进法院,零距离了解法院工...

周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周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