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南麓:朱鹮保护的绿色实践

三秦都市报 2019-07-15 02:05 大字

牛与鹮张跃明摄制作鸟食张跃明摄七月,秦岭南麓的洋县处处繁花似锦、美不胜收。雨后的清晨,广袤的田野风轻云淡,大片的稻田显得格外翠绿,几只朱鹮“惬意”地在田间觅食、嬉戏,一幅青山绿水的优美画卷徐徐展开。

近年来,洋县坚持“生态立县、绿色发展”,立足资源禀赋,大力实施生态工程,秀美鹮乡、生态洋县,焕发出勃勃生机。

朱鹮饲养员:爱护儿女也不过如此

洋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朱鹮生态园位于洋县县城北3公里处,背靠树木葱郁的山坡,面对大片的稻田,一张硕大的网笼在青山绿水间显得非常醒目。

和往常一样,饲养员任文明与同事早早地开始了一天的工作,检查网笼、准备给朱鹮投食。今年49岁的任文明,1991年转业回洋县后便担任起了朱鹮寻护员、饲养员和孵化员工作,这一干就是28年。

站在大网笼边,看着那一只只或在水中觅食、或在树梢间飞舞的朱鹮,任文明露出了憨憨的笑容。看着任文明走过来,一只大一点的朱鹮发出了几声“嘎嘎”的叫声,似乎也在向老朋友问好。

“守护了它们28年,当然与‘鸟儿们\’有了感情,每天不看看它们,心里就觉得空落落的。”任文明说,在生态园每位工作人员的心里,这些美丽的精灵比什么都重要,爱护自己的儿女也不过如此。

任文明介绍说,生态园里目前有大小网笼26个,里面饲养着160多只朱鹮,今年更是孵化出雏鸟51只,其中人工孵化9只,在笼内自然孵化42只。

提起朱鹮雏鸟人工孵化的事,任文明对1995年生态园第一次实现朱鹮人工孵化的事记忆犹新。那年3月,省林业厅邀请著名鸟类专家何宝庆来到饲养中心,解决困惑大家很久的朱鹮人工孵化难题。大家从野外找来20多枚朱鹮卵,在何宝庆教授的指导下开始人工孵化。在28天的孵化期里,所有人轮流值守,24小时值班观察控制温度。大家的目光始终聚焦在那一枚枚鸟蛋上,盼望着新生命的诞生。

终于在第28天,3只小朱鹮破壳而出。望着3只浑身湿漉漉的小家伙呆萌的样子,大家欣喜若狂。

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朱鹮人工饲养繁殖技术日臻完善,工作人员系统研究出一套适合朱鹮生长的饲料配比,克服了孵化技术、雏鸟成活率等重要环节上一个个技术难题,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朱鹮人工种群自然状态下的繁育研究,攻克了多年来人工饲养朱鹮亲鸟在孵化后期啄壳致胚胎伤亡,所导致繁育不能成功的一大难关。洋县朱鹮生态园先后人工孵化朱鹮雏鸟500多只,分别被送往易地保护或野外放飞。朱鹮人工孵化的成功,填补了国内外人工饲养繁育朱鹮的空白,使朱鹮种群数量不断增加,朱鹮濒危的局面得到有效缓解。

朱鹮就地保护取得成功,人工饲养朱鹮从秦岭南麓到秦岭北麓的周至县楼观台异地繁育也获得成功,并在安康市宁陕县、铜川市耀州区、宝鸡市千阳县进行了野化放归。如今,朱鹮已从洋县飞出陕西、浙江、四川等地均有朱鹮靓影。朱鹮还作为国礼飞向日本、韩国,并成功建立人工种群,两国朱鹮数量已达800余只。

保护朱鹮洋县人民付出了极大代价

任文明说,为了保护这一濒危物种,几十年来,林业部门和保护区工作人员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

每年3月—6月是朱鹮的繁殖期,朱鹮保护区工作人员坚持在朱鹮野外繁殖区巢下搭建观察棚、监护棚,24小时不离人,认真观察朱鹮的产卵、孵化、育雏全过程,并记录下朱鹮每一个活动行为作为珍贵的研究资料,分析朱鹮的繁殖动态。

为防止蛇或其它天敌爬上树吞吃朱鹮卵和刚出壳的小雏,工作人员在朱鹮营巢树干上挂上伞形防蛇罩,密切注视和防御蛇的偷袭。当朱鹮小雏生长到20日龄前后,往往会发生从巢中掉落摔死的现象,保护人员便在树下布上了绿色尼龙保护网,小雏跌落到网上,工作人员便会及时抢救,将小雏送回巢中。

任文明说,这些严防死守的非常措施在现在看来有些笨拙,但在那时绝对是正确不二的选择,在一个极度弱小的朱鹮种群中,每抢救成活一只宝宝都意味着朝着拯救和改变朱鹮厄运的巨大希望迈出一步。

在保障安全繁殖的情况下,开展人工投食是提高朱鹮繁殖率的又一得力措施。朱鹮繁殖率高低的关键是繁殖期食物资源的丰富与匮乏,为保证朱鹮繁殖巢区周围需要有足够的食物,保护区工作人员每年3月-6月份要为朱鹮准备足够的鲜活泥鳅,背运到朱鹮繁殖巢区,弥补朱鹮繁殖地食物的不足。多年人工投食的实践证明,投食后朱鹮的繁殖成功率可提高30%左右,人工投食的巢区,每窝可育成幼鸟3只以上。

到了每年7月,朱鹮进入游荡期,它们陆续从高海拔向低海拔活动,活动范围囊括平川和丘陵大部地区,保护监测任务十分艰巨。工作人员的主要职责便是朱鹮飞到哪里,就跟踪监护到哪里,要随时掌握朱鹮扩散活动数量及动态,严查违法狩猎、投毒猎杀水禽等事件,完善朱鹮重点夜宿地和主要觅食地的管理措施,最大限度地保障朱鹮的安全生存。

在开展监护的同时,保护区多年来一直把社会公众教育放在与保护的同等重要位置,利用形式多样、生动有趣的多种宣教活动向朱鹮活动区的广大群众,特别是在中小学生中通过“爱鸟周”、知识竞赛、图片展、专题影视、宣传车等活动普及保护朱鹮方面的科普知识,加大宣传工作力度,积极配合当地政府发布保护通知、公告,明确提出四不准,即不准在朱鹮活动区狩猎,不准砍伐朱鹮营巢栖息的树木,不准在朱鹮觅食区使用化肥农药,不准在朱鹮繁殖巢区开荒、放炮,在全县总体上实行禁猎,并建立了野外巡护员队伍,开展大范围的巡护禁猎工作,清查收缴了全县所有猎枪弹具,从而有效杜绝了人为伤害朱鹮事件的发生。为此,几十年来洋县政府和洋县人民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保护生态已成为所有人的共识

“如今在洋县,保护朱鹮、保护野生动物、保护秦岭、保护生态,已经成为所有人的共识。”任文明说,随着朱鹮种群数量的增加,一些在野外的雏鸟经常会从树上掉下摔伤,或在田间受伤,周围的群众总会在第一时间将鸟儿送到生态园来救治。生态园也会经常请来县医院的专家,对受伤骨折的鸟儿进行包扎治疗,伤好后再进行野外放飞。

走在一排较小笼网的边上,两只美丽的朱鹮在笼里的树桩上飞舞,笼边护栏上“韩大嘴、鞠姐姐”的牌子吸引了记者的注意。任文明介绍说,近年来,国内外许多爱心人士也纷纷对朱鹮进行认养,对朱鹮养殖进行资助。去年10月,央视著名体育解说员韩乔生、中科院动物研究所研究员刘荫增先生一行,来到洋县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朱鹮生态园,当看到朱鹮的美丽形态和饲养人员的精心照顾,为向社会宣传环境保护重要性,号召大家一起保护动物、保护朱鹮,栏目组决定在朱鹮生态园认养一对朱鹮,取名“韩大嘴、鞠姐姐”。

任文明介绍说,如今爱鸟的人越来越多,许多人从很远的地方来,就是想亲眼目睹它的美丽。正说间,一对年轻的情侣迎面走来。小伙子姓许,是上海人。小许说,早就听说了大熊猫、金丝猴、羚牛、朱鹮是“秦岭四宝”,更听说了陕南汉中的美景,一直想来看看,最近刚好休年假,便带着女朋友乘高铁来到洋县。洋县果然名不虚传,到处青山绿水、植被茂盛,与繁华的大都市相比,这里简直就是世外桃源。

“听说朱鹮一生只会选择一个伴侣,并且至死不渝守护‘爱情\’,有着‘爱情鸟\’的美称。”小许说,与女朋友一起来看朱鹮,就是要告诉彼此珍惜爱情。

和谐发展护鹮实践助推生态文明

为了给朱鹮提供更广阔的生存空间,2019年5月31日,由阿拉善SEE西北项目中心、陕西省外事办、陕西汉中朱鹮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等联合开展的“鹮田一分”项目在朱鹮保护区文同村召开启动仪式。

今年该项目面积共200亩,比2018年增加面积100亩,它以朱鹮主要觅食地——稻田为锲入点,旨在通过种植有机水稻和稻田边缘“留白”(一亩地留出一分田)等措施,提高农田中泥鳅等水生物多样性,从而增加朱鹮种群数量;再经高端商业运作,提高产品知名度,打通顶级消费市场,销售项目有有机稻米产品,其销售收入又返还到项目中来扩大项目实施面积,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从而寻找出朱鹮保护与水田权益人最大收益之间的平衡点,创造朱鹮栖息地环境保护和社区经济共同发展以及绿色企业合作共赢的局面,形成以产业集群带动农民脱贫和朱鹮栖息地环境改善共同发展的朱鹮保护新模式。

目前,与文同村同步开展“鹮田一分”项目的洋县华阳镇华阳街村,100亩有机种植稻田插秧面积已完成。通过2018年项目实施,华阳镇共有15对朱鹮产卵,出生朱鹮幼鸟28只,本项目除去给土地承包人支付土地租金外,还带来一百多个打工机会,给务工农户开出劳务费用13.67万元,使其中9个贫困户年均收入达到4222元,顺利实现脱贫。随着2019年“鹮田一分”项目的落地和稳步扩大,将对以后朱鹮栖息地保护和各方发展提供重要社会保障。

如何实现朱鹮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同步和谐,曾是摆在当地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多年来,洋县政府把“朱鹮”与“有机”紧密结合,抢抓全国有机产品认证示范县机遇,创建全国朱鹮生态保护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通过栽培高附加值新特优品种,建设朱鹮生态农业观光园,巩固提高“朱鹮牌”有机食品市场知名度,大大提高农民的经济效益。

朱鹮保护带给洋县“绿水青山”,也使洋县拥有了“金山银山”。2018年,洋县七类产品获得国家生态原产地产品保护,成为西北地区生态特色产品保护最多的县;洋县红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填补了国内空白,黑米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标准高于部颁标准,成为国内具有地方特色的标准;“朱鹮牌”稻米商标被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朱鹮有机梨”栽培规模迅速扩大,产品销售前景十分看好。有机蔬菜的种植项目有了较快的发展和相应的市场需求,有机食品种类及其加工企业也日益增多,深受市场认可。

包括稻米、黑米酒等产品的“朱鹮牌”商标6大类50余种,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陕西省著名商标8个,认证有机生产企业26户、有机产品14大类76种13.2万亩,“洋县朱鹮生态有机品牌”成功跻身中国区域品牌价值百强榜。洋县朱鹮生态有机产品区域品牌价值上升至70.57亿元,位居全省区域品牌价值榜第4位。

如今,行走在秦岭南麓美丽鹮乡广袤的田野,经常会看到天空中朱鹮翩翩飞过的身影。朱鹮的生态效应已经显现,朱鹮已经成为洋县、汉中乃至陕西的一张绿色名片。本报记者陈卫平

周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周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