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妻向花而生 酿造甜蜜事业

西安日报 2019-05-30 04:36 大字

宫广民和妻子一起取蜜、摇蜜。

■记者高瑞文/图

一年四季奔波在山里,全国各地跑,哪里花开,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养蜂30多年,宫广民和妻子向花而生,一起酿造了“甜蜜”的事业。两年前,为了照顾年迈的母亲,他们舍弃高收益的工作,选择回村养蜂,他时常免费给周边村民提供养蜂技术指导,带动本村和邻村更多人加入养蜂队伍,一起走上致富道路。

跟着花儿走帐篷就是移动的家

5月28日下午,雨停云散,鄠邑区蒋村镇柳泉口村的养蜂大户宫广民闲不住了,他点了一炷香,等妻子戴好装备,俩人便走进蜂场开始取蜜、摇蜜。宫广民一边熟练的从蜂箱取蜜,一边说:“蜜蜂怕烟熏,点香可以驱使它们不靠近。我不爱戴帽子,养蜂时间久了,身体对蜜蜂也产生抗体了,每次干活被蜇几下,几乎没感觉。”他和妻子配合默契,一人取蜜,一人摇蜜。在宫广民的指导下,记者小心翼翼接过一片蜜脾,上面密密麻麻布满了蜜蜂,双手一提沉甸甸的,用手指轻轻一戳,立马感受到里面温热的蜜汁。

宫广民平时比较寡言,但一提起他的宝贝疙瘩蜜蜂,就滔滔不绝讲述起来。宫广民今年50岁,养蜂已有30多年,他1990年结婚,1991年开始外出养蜂,后来有了孩子,就不再出远门,选择在家附近继续养蜂。父亲曾给村里大队养蜂,宫广民的养蜂技术最早就是从父亲那里学来的,他们兄弟6人,现在有4个都在养蜂,宫广民的养蜂规模也从刚开始的40多箱,发展为现在的498箱。

2000年开始,孩子大一点的时候,在家由奶奶照看。他俩继续奔波在内蒙古、河北、吉林、四川、云南等地,一年四季跟着花走。只有9月至12月,才会回家管理蜂群,一年也只有这两三个月是在家里,包括过年也在云南或四川等地采蜜。平时在山里采蜜时,吃住都在帐篷里。帐篷虽然简陋,但布置很温馨,里面有煤气灶,有太阳能充电器,还可以看电视,一顶小小的帐篷就是他们移动的小家。

宫广民说,平时最辛苦的就是装卸蜂,一些地方很难雇到工人,每次他需要用扁担挑,一次挑两箱,重的时候近200斤,轻的时候也有140多斤。如果是他一人,装一车320箱的蜂,需要5个小时。另外取蜜、摇蜜也很辛苦,夫妻俩需要在3天内完成打蜜工作,每天6点多起来,7点开始工作,中午吃一碗泡面,继续干活。

常年奔波在外,风餐露宿,但养蜂给宫广民带来了可观的收入。他一脸自豪地对记者说:“养蜂肯定比种地、打零工强很多,虽然辛苦,但付出就有收获。我女儿现在在西安工作,儿子在上大学,我在西安已经给娃买了车、买了房。”

回乡照顾母亲带动更多人养蜂

随着年纪渐长,母亲身体越来越不好,为了更方便照顾老人,宫广民和妻子选择留在村里养蜂。“在家养蜂,花季只有4月到7月,虽然收益大不如从前,但可以随时照顾母亲,我们也踏实。”宫广民说。

回到村里后,宫广民成了周边养蜂户的“土专家”,在他的带动下,村里已有30多家养蜂户。本村、邻村,甚至周至县的养蜂户,在养蜂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都会向他请教。宫广民先是通过微信、电话进行指导,遇到复杂的问题,他就亲自跑过去查看,给出解决对策。对于那些有意向养蜂又没有经验的村民,宫广民更是细心传授经验,从买蜂开始,到每个季度该干什么,该注意什么,都会倾囊相授。

近两年,鄠邑区举办了产业扶贫技能培训班,宫广民应邀为全区数百名养蜂户、部分贫困户讲授了蜜蜂培训和实践操作。说起每次的讲课经历,宫广民都很自豪,他说,按规定,他只需要讲1小时,10点开始,11点结束,但1小时后,大家完全没有离开的意思,还是围着他不断提问,一直讲了3个多小时,大家还是意犹未尽。下午,他又领着蜂农去蜂场,现场实际操作,解答大家养蜂过程中的困惑。

“我希望未来可以‘一繁蜂顺’,一人富不是富,带动更多人致富才是真正的富裕。”临走时,这个朴实的关中汉子对记者说,养蜂是他终生的事业,如今回到村里既照顾了母亲,还可以把30多年的养蜂经验传授给更多人,他觉得很有意义。

新闻推荐

周至注重农产品安全 打造高品质市场品牌 “中国猕猴桃之乡”实至名归

■记者顾荣小小猕猴桃,撑起富民大产业。现如今说起猕猴桃,大家首先想到的便是周至,这个地处秦岭北麓,气候温和、土壤...

周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周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