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助餐“过事儿”简朴又卫生 “文明餐桌”理念扎根乡村
■首席记者张端
“过事儿”没有大桌宴席,而是一人一份自助餐。不久前,周至县二曲街道镇东村的一场“白事”在网络上引起关注,引来网友纷纷点赞:“这种简朴风气才真是文明餐桌!”
记者了解到,在镇东村,村民过白事用自助餐慢慢变成了一种统一模式,俭办丧事、文明餐桌的理念深入人心,大家不再铺张浪费、不再攀比,而在饮食的健康卫生上,也摒弃了老旧的流水席,穿上了统一、干净的制服,戴上了卫生口罩。随之而来的,是村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就餐时,大家排好队,能吃多少打多少,往日的过事混乱、饭菜浪费、往家中拿等不良风气,早已不复存在。
一直以来,在不少乡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之风泛滥,比排场、比宾客、比档次,主家打肿脸充胖子苦不堪言,街坊邻居也迫于无奈花钱受烦。如何过一个节俭又体面的红白喜事?镇东村开始在过事置办酒席上“下功夫”。
2016年,镇东村在村内广泛开展了“婚丧从简孝养礼葬”为主要内容的移风易俗、文明餐桌工作,通过抓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家风家训、道德模范评选等举措,以颇具特色的实际行动解决过事占道、厚葬薄养、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等问题,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从“互相攀”到“有人管”。2016年,镇东村两委会经过多次研究后决定重新修订本村的《村规民约》,在13个村民小组成立红白理事会。刚开始时质疑声大,阻力也大。村干部到群众家里做思想工作,没想到老百姓不吃这一套:道理谁都懂,只是无人愿意先开这个头,恐怕被旁人指责小气。
为避免村民对此产生抵制、推诿情绪,村里决定通过民主协商修订《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规定。所有条款全部经由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逐项表决协商,全村不论大门小户每家都有一名当家人以“村民代表”身份参与表决,代表的广泛性决定了制度的权威性,谁再有钱也不能破规矩,村里对违规操办酒席的“大总管”、事主将进行处罚,一律不予享受60岁以上老人的村级福利待遇,取消家庭、个人一切先进评选资格。“‘大总管’都是村里的能人,通报批评和罚款事小,丢了他们最看重的面子可是大事。”村主任牛建斌说。
很快,两委会经过“四议两公开”的工作机制重新修订并完善了《村规民约》。新修订的村规民约不再是墙上一张简单的纸,内容涵盖了社会公德、村风民俗、精神文明建设等内容,尤其包含了针对“红白喜事”的最新规定,酒席不上整瓶酒、不放整盒烟、办事不超过25席,每席标准不超过450元,午晚餐必须控制在6个菜。13个村民小组都成立了由老党员、老干部、退休教师、德高望重的村民等为成员的红白理事会,按要求参与到每一个红白喜事中。
在白事方面,红白理事会倡导“一碗烩菜”,每桌宴席不再是摆各式各样的酒菜,而是用大碗烩菜的形式来代替。如此一来,全村操办丧事人均费用降低到了15000元。
千年风俗一朝改,转变思想是关键。为从根本上转变群众传统观念,让广大干部群众理解、支持、参与移风易俗,镇东村决定建设文化大礼堂,为群众办理红白喜事提供“一条龙”服务,既让群众大操大办无机会,又让群众省心、省钱、又省力,也解决了多年以来一直困扰的办事占道的老大难问题。
2016年4月,镇东村投资300余万元利用村内闲置空地,建设了1700平方米的文化礼堂,为村民办理宴席提供方便。凡是按照村规民约办理宴席,礼堂免费提供场地、舞台、厨房、灶具、餐具和专业司仪等,在婚礼现场向新郎新娘颁发《村规民约》和其家庭的家训,要求严格遵守。没有红白事的时候,礼堂也对外承接一些文体、展销活动,盈余用于补贴红白喜事耗材、厨师等支出。文化礼堂不仅彻底革除了过事占道的陋习,更成为镇东村召开道德讲堂、举办“我们的节日”各项活动的重要场所。如今,镇东村里节俭办事,不攀比、不铺张、不浪费,已经蔚然成风,“文明餐桌”理念扎根乡村,成为广大村民的思想共识。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张京)11月26日,周至县召开猕猴桃省级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示范点验收汇报会,副县长张增产出席会议,县政府办、市监局、...
周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周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