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观品竹 □何俊锋

西安日报 2018-11-15 10:19 大字

楼观胜景早已名闻天下,曾有“关中河山百二,以终南为最胜;终南千峰耸翠,以楼观为最佳”之说,然楼观风景中最胜、最佳之景致,莫过于那片盘山而生的千顷竹林。楼观台品竹,其实是我对自己灵魂的又一次审视。

楼观之竹,由来远久,可追溯到五千年以前,汉司马迁撰《史记(货殖篇)》说:“渭川千亩竹,其人富同千户侯。”东汉《汉书》说:“户社竹林可与南山檀柘相媲美。”后经历汉、唐、宋、元、明、清各代,在周至曾设司竹都尉,专管官办竹林,其竹林绵延十里不绝。这片竹林是北中国最苍翠的风景。在周至县东部地区,至今仍有与植竹有关的南北司竹、竹护村、斑竹园、竹园头等村堡存在,在这些村落里几乎是家家有青竹、村村见竹园。

如今楼观竹已发展成为世界上纬度最高、全国种类最多、面积第二的竹类品种园,成为楼观台国家森林公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竹文化”已成为一个旅游亮点,与楼观台道教历史文化相得益彰,互为支撑,使楼观台形成了亭、台、楼、阁,竹林掩映的竹海奇趣。

漫步百竹园,你就踏进了绿的世界、竹的海洋,风声、涛声、鸟声、竹叶声声声入耳,如听天籁。置身其中,手扶那绿色的竹竿,看那雨后春笋在竹林空隙中争先恐后地一个劲向上窜,让人感受到生命的巨大张力,引人思索、令人回味,不由得想起宋人杨万里那首“笋如藤薛争长,竹似夷齐独青。只爱绵竹满地,暗地忽两三茎”的咏笋诗。这一百多种形态各异的竹子中,很多都是南方特有的品种,那有名的“斑竹一枝千滴泪”湘妃竹上,镶有黑色的斑点,如同泪珠均匀地洒在青竹之上,点点滴滴依稀可见。关于湘竹还有段坚贞不渝的爱情故事,女诗人李淑媛专门为此写过一首“二妃昔追帝,南奔湘水间;有泪寄湘竹,至今湘竹斑。云深九嶷庙,日落苍悟山,於恨在湘水,滔滔去不还”的咏斑竹诗。你看那五月季竹绿如粉黛,最金竹金花耀眼,罗汉竹大肚凸起,拐棍竹自然弯曲,金镶玉竹镶金嵌玉,挺拔的毛竹粗若碗口,纤巧的金丝竹细若发丝,更有那箭竹的直率、墨竹的深沉、凤尾竹的灵秀。还有那巴山箬竹、金竹、唐竹、水竹、凤尾竹、茶杆竹,它们或粗如臂、或细如丝,或高可参天、或只如小草,形态各异,使人能领悟出道德经中“遵其自然,无为境界”的玄理。二三万亩连片的竹林竹影婆娑、灵气浮动、绕经台而生,把老子说经之地映衬得分外庄严,而又幽静空灵。

千顷翠竹绕经台,万缕清风拂楼观。人们在追求大自然的梦境之风中寻找心灵与自然的契合。楼观竹以其独特的地域占尽了天时、地利、人和,它的婆娑之姿、楚楚之态中,既有葱翠如玉、四时贯一的色泽之美,又有清秀挺枝、竿劲枝疏的形姿之美;既有摇风弄雨、潇潇洒洒的音韵之胜,又有含露吞雾、滴呖空庭的意境之妙,因而历朝文人墨客中有不少名人高士都与楼观竹有着难以割舍的情绪。

也许人们经过说经台前长长的竹经,忽然看见伫立竹林的怀苏亭会有些诧异,其实苏东坡对楼观台、楼观竹来说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

嘉祐六年(1061年),年仅26岁的苏东坡,时任大理评事签书风翔府节度判官。好作诗游历的他,于当年11月从函谷关进入关中,走着老子当年走过的路,对长安都城并不在意,却对楼观台情有独钟、神而往之,他为楼观的每一处胜景都献上了自己的诗篇。在凤翔为官的四年中,楼观台是他最常去的地方。他说“周至,以近山地美,气候殊早。县有官竹园,十数里不绝。”他在“临水竹修篁修”的楼观台徜徉,问道寻仙,听道士赵宗有操琴奏《鹿鸣》,又闻“循终南而西,县尉从甲卒见送。或云近官竹园往往有虎”。于是苏东坡在竹子杆上题诗说:“谁谓江湖居,而为虎豹宅。樊山岂不能,爱此千竿碧。”他遂到竹林最为深邃处,“下为人所径,上密不容钉”,寻访“不畏虎”的高人,给高人隐居的屋舍题额“避世堂”。“我常携枕簟,来此荫寒青。”隐逸之乐给苏东坡带来的兴致,在悠悠竹林里疯狂地滋长了起来。

东坡先生年轻时问道,中年后礼佛,可竹林的意象却再没有从他的诗文和生活中消失过。他在“于潜僧绿筠轩中”感叹道:“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在《记岭南行》中他写到“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焚者竹薪、衣者竹皮、书着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耶!”竹子于人类用途之广,跃然纸上。而他在《墨君堂记》里赞竹云:“风雨凌后观其操,崖石荦确以致其节。得志,遂茂而不骄,不得志,瘁瘦而不辱。群居不倚、危而不惧。”自写自况,与文友共勉。也许是楼观竹的气节让东坡先生找到了对应生活的态度。因而对楼观竹一咏三叹,穷极一生,赞竹、咏竹、护竹、种竹、礼竹,把对竹子的爱渲染到极致,他丰富了我们对竹子的语汇和认识,使竹子完全进入我们的语境和精神世界。

诗人们爱竹咏竹的同时,竹子以其清高淡雅、纤秀挺然的形体颇受历朝画家的青睐。宋人文同,不施勾勒,首创写意竹画,于是便有了“胸有成竹”的画论,形成了中国画史上源远流长的墨竹派。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一生爱竹、赏竹、画竹、咏竹,与竹结下不解之缘,他把竹当作自己的儿孙子弟,写竹、画竹又赋予其广阔的社会内容,从而给竹子增添了新的精神内核。“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这些联语诗句,生动表现了板桥先生对竹的一往情深。在郑板桥的众多题画诗中,有大量的咏竹之作。他借竹抒情、托竹言志,留下了许多广为流传的咏竹名篇。“衙宅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乌纱掷去不为官,囊橐萧萧两袖寒,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这些诗中之竹,有品格、有气节,坚韧不拔、超凡脱俗,正是郑板桥推崇的人格境界,也是他人格的写照。人们喜欢郑板桥很大程度是喜欢他的竹画、竹诗和他竹一样的品格。郑板桥的四季竹石碣至今仍珍藏在楼观台画廊内。

雅士墨客由于审美情趣、生活境遇、处世观点各有不同,于花草树木各有所爱,陶渊明爱菊、周敦颐爱莲、陆游爱梅。我也与苏东坡、郑燮喜好相同,独喜楼观翠竹。因为楼观竹高洁、虚心、铁骨铮铮却又亭亭玉立,潇洒飘逸却又虚心谦逊。它心虚异众草、节劲逾凡木,与梅、兰、菊并称“四君子”,和梅松共结岁寒三友。其刚直不阿的高风亮节为人推崇。正如江道《竹赋》所云:“凌惊风、茂寒乡、籍坚冰、负雪霜。”足以道出竹茎质坚硬不畏霜雪的特点,而诗人笔锋回转出:“风动露滴沥,月照影参差”的诗句,又映出竹子柔弱婵娟之色,构成了竹的清柔之气。而郑板桥在“我自不飞花,免撩蜂与蝶”的诗句中又表现出竹子虚心淡泊、不媚不屈的品质。这些刚柔相济,虚心淡泊的特点,正是我人生的精神向往。

楼观竹林曾为皇家园林,为朝廷所利用,竹子也常常被制成箭矢,成为战场上杀人猎物的利器,带有一股血腥的味道。元朝军队横扫中原时,曾每年都要砍去数十万竹子做箭杆,连年的战火也曾焚毁楼观竹林,数千年的风霜雨雪、兵患水灾,多少苦难和疼痛中,楼观翠竹砍不尽、烧不死、采不完、淹不死、刮不倒、压不垮,在岁月的磨难中,越发的坚强,越发的翠绿。

冬天到了,楼观竹林是鸟的天堂。成千上万的鸟儿跳跃林间,有花喜鹊、画眉、麻雀、百灵、布谷、燕雀,还有那色彩鲜艳的红腹锦鸡扑棱棱掠飞林间,很是惹眼。鸟儿们或单音独鸣,或齐声合奏,伴着田峪河水的涛声、说经台的晨钟暮鼓,简直就是大自然美妙的合奏。只有在楼观台旅游胜地才能听到这样美好的天籁之声。

每当繁花落尽、万木萧索的冬季,楼观竹林却比往日更翠。一场冬雪过后,整个竹林是一片白绿交错的世界。雪落竹林,形成一幅巨大的雪景,透着一股冷傲又极富生机的美。白雪压竹竹更坚,寒流袭竹竹更翠,雪中翠竹更显妩媚,妩媚中又添了几分顽强,令人钦敬。难怪古人以诗颂之:“此君节操独凌寒,冰雪丛中更耐看。帘幕影迷金琐碎,佩环声动玉阑干。只疑玄圃翻琼树,错讶瑶台舞素鸾。百战几时能著我,万竿深处一凭阑。”

庙宇可以侵蚀,古木可以倾覆,可是六十年一个轮回的竹林,仍然把此浓郁的记忆化成自己的勃勃生机,历久而弥新。“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雨洗娟娟净,风吹细细香。”唐代杜甫《咏竹》的韵致,就活在我们眼前。漫步竹林,千竿青竹小道,绿云一片伴我行。这里一竹一石,有节有香有骨,观着山景,听着泉鸣,托着青竹,疑是人间仙境。有了这千顷翠竹,绕着千年古刹,楼观台“天下第一福地”真是名不虚传。

新闻推荐

小小猕猴桃变身“脱贫致富果” 周至猕猴桃获年度区域公用品牌十强

本报讯(通讯员李悦)11月13日,周至猕猴桃代表陕西名优水果应邀赴上海参展第十一届亚洲果蔬产业博览会(以下简称亚果会),经与...

周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周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