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出秦音激荡大戏尽显豪迈人文风骨 大型秦腔历史剧、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关中晓月》掀观剧热潮
齐爱云扮演商英《关中晓月》研讨会现场侯红琴扮演慈禧太后幕后主创与演员合影
大型秦腔历史剧、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
一轮明月,照射穿越历史的层层云雾;大秦之声,诠释延续不灭的西商精神;关学传承,展开跨越时代的文化命题。
4月30日至5月2日,大型秦腔历史剧、2017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关中晓月》在易俗大剧院展开首轮盛大演出。这部由西安本土基层秦腔院团——周至县剧团为班底,两位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齐爱云、侯红琴联袂主演的历史大剧,在连续三晚的演出中,用观众座无虚席、反响热烈的现场气氛证实了不俗的实力。
首演惊艳观众
剧终时全场起立鼓掌
“古愚忧国偏要杀,令我闻讯心胆怛……”《关中晓月》以周至县剧团现有演职人员为班底,由我国著名剧作家、国家一级编剧、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郑怀兴编剧,国家一级导演何红星执导,并邀请国内知名音乐、舞美等主创团队共同完成。
作为一部用陕西班底讲述陕西故事的大剧,该剧以陕西泾阳女商人周莹为原型,塑造了深受关学思想影响、有血有肉的“商英”这一人物形象。
“晚清国运已颓萎,岁逢庚子局势危,联军进犯风雷沸,两宫西逃秋风摧……”全剧共分七幕,剧中,慈禧因八国联军攻入北京而逃往陕西。她镇压康梁变法痛恨维新之人。因“南康北刘”并称,关学大儒刘古愚因此遭祸,而具有家国情怀和革新意识的商界精英——商英不愿“哲人一去华山颓”,面对重重困难,她铤而走险,倾尽家产,不但救了自己的恩师,而且最终保存了关学一脉。
题材厚重,主题出新,展现陕西文化精髓——《关中晓月》中渗透着极强的地域文化,舞美设计中呈现出关中地域建筑风格;故事情节中凸显秦人精神中的豪迈、忠信;音乐唱腔设计中依旧遵循了秦腔铿锵有力、侠骨柔情的特点;在服饰造型中,更是根据清朝及西北地域特色进行策划……这幕大戏吸引了古城大量戏迷,连续数晚的演出现场,座无虚席的剧院和贯穿整场的叫好声、掌声,为整个演出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名角挑梁,双旦竞艺,更是精妙绝伦——随着“梅花奖”获得者齐爱云饰演的商英、“梅花奖”获得者侯红琴饰演的慈禧的先后出场和剧情的展开,现场观众无不深深地被艺术家们精彩的演出所吸引,同时也被刘古愚忧国忧民的情怀,以及商英所体现出来的诚信待人、赈济灾民、守护关学文脉等大义之举所感动。在多场演出结束后,全场观众起立鼓掌,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表达对《关中晓月》亮相古城的高度认可。
现场,记者见到年过七旬的西安戏迷王秀娥,她在女儿的陪伴下坐了一个半小时的车赶来看戏。受访时,老人连用“引人入胜,不同凡响”概括自己的“观后感”,“最初是冲着齐爱云和侯红琴两个好演员来的,高兴的是,这部戏更讲出了一个好故事!”从咸阳来西安的戏迷王斌更是将《关中晓月》连看了两晚,“之前只在《那年花开月正圆》那部电视剧里看过周莹的故事。这幕秦腔,味道更正宗——咱陕西的大秦腔唱陕西故事,味道嫽!”
彰显“梅花精神”
名角携手基层院团献演大戏
作为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关中晓月》不仅汇聚了阵容强大的幕后团队,更有秦腔四大名旦之一、“梅花奖”获得者齐爱云,以及西安秦腔剧院三意社社长、“梅花奖”获得者侯红琴上阵并肩挑梁。但另一个同样被众人瞩目的焦点是,该剧由位于西安的基层院团——周至县剧团为主要班底出品打造。
通过“梅花奖”得主与县级院团的携手,打通合作的方式,助力基层院团出人出戏——这成为《关中晓月》赢得业内褒奖的一大特点。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主席仲呈祥就在观看演出后,特别赞扬了该剧的“梅花精神”:“‘梅花\’不是只开在省级院团的,它开在祖国广袤的大地之上。‘梅花\’的神圣职责之一,就是带出更多的‘梅花\’,引出更多德艺双馨的好演员!”
周至县剧团成立于1953年,属县级国家专业艺术表演团体,是陕西省文化厅设立的“陕西省振兴秦腔实验团”。现辖两个演出团,演职人员百余人。立足基层,服务群众——剧团从1984年改组至今,先后被国家文化部、人社部评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被中宣部、文化部、国家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名扬三秦。
周至县文体广电局局长舒建军表示,《关中晓月》是继《母子恨》《七彩哈达》《公主情殇》之后,周至县剧团的又一部鸿篇力作。该剧题材新颖,剧情曲折,寓意深远,历时5个月编排完成,先后获得了国家艺术基金资助和西安市2017年优秀文艺创作成果等表彰奖励,充分彰显了周至文艺的整体创作实力和水平,体现了周至文艺院团和广大文艺工作者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主动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艺术情怀。
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认为,周至县剧团是一个年演出场次达八百余场的基层戏曲院团,这成为其能够排演新剧、挑战艺术高度的自信与底气,“借助戏曲界顶级艺术家的领衔创作,力争提升院团表演实力,拓展自身艺术格局,这是在国家大力扶持戏曲艺术的进程中,涌现出的最切实的艺术自觉建设,值得戏曲界、文化界深度关注。”
攀登艺术高峰
被称赞为当前古装戏创作的重要成果
不仅受到古城戏迷的热追,《关中晓月》的首轮演出还吸引了许多特殊的观众到来——除了本地文化领域的诸多专家,来自全国各地的30余位著名文艺评论家、戏曲研究学者也亲临西安,观摩这部西安新创大剧。
著名评论家、中国戏曲表演学会会长黎继德,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原所长王安奎,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会长谭志湘,评论家、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马也,评论家、《中国戏剧》原主编赓续华、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戏曲文学研究室主任何玉人等,更在观看演出后,参与了《关中晓月》的首演研讨会,探讨该剧的舞台表现、艺术价值与精神意义。
“我们希望通过这部剧,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关中晓月》导演何红星,这样理解《关中晓月》应该承载的文化使命。
在中国艺术研究院戏曲研究所所长王馗看来,在当前戏曲创作格局中,秦腔《关中晓月》以高度的艺术品质为戏曲的历史剧创作推出了又一佳作,显示了戏曲在现代戏大力推进之时,在古装剧表演领域,持续保持良好创作自信的重要成就。“这部历史新剧通过一个文化人的生死转机,从一个小女子内心激发的义举,将她的情感变迁嵌入大历史背景下,展示历史交替时期文化命脉的存续。此外,剧作延续并极大地发挥了郑怀兴‘写心\’戏剧的创作手法,成为当前古装戏创作的重要成果。”
王馗同时指出,该剧结构行云流水,一气呵成,生动地塑造出商英、慈禧、岑春煊、李莲英等艺术形象。特别是诉诸心灵的场面与表演,大多要借助眼神、语音、形体、情绪等深度体验,结合身段、程式、场面、调度,共同渗透在人物关系铺排中,显示着戏曲艺术对体验性的最高艺术创作手段的灵活把握。尤其是秦腔名家齐爱云的唱做表演深沉婉约,悲情四溢,包括她在与刘古愚、慈禧、岑春煊等人的交接中,始终保持着这个独特人物在现实与心灵激荡中的分寸感,韵味悠长,极大地发挥了“戏者戏也”的戏曲品位和审美趣味,让观众真正进入到艺术欣赏的境界探寻。
“虽然这一部戏还有进一步加工的广阔空间,但它已经立了起来!剩下的是让其不断完善,精益求精。”仲呈祥表示,《关中晓月》弘扬了真善美,表现了中华民族文化的优势,坚守了中华审美风范,其戏剧性很强,环环相扣、引人入胜。
谱写人文关照
体现关中理学、西商精神带来的文化命题
《关中晓月》不仅展现了一群表演艺术家的精湛技艺,更为重要的是对西商精神的展现,对“关学”的弘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照与表达。
在自己的创作手记中,编剧郑怀兴写道:“30多年来,我创作历史剧,都是在熟读历史的基础上,再加以大胆的艺术虚构……我剧中的这位商英,是以安吴寡妇为原型的,但已不是原来的商人周莹了。”
在郑怀兴笔下,《关中晓月》最终构架起了商英、慈禧与关学大儒刘古愚之间的彼此联系,深刻展示了在新旧思想更迭之时,一个普通女性扶整文化命脉的传奇故事与心路历程,在真实的历史空间中张扬契合人性的情感抒发与精神动机,以崭新的艺术理解,诠释了清末动荡国事中的文化操守。台上的五个主要人物,彼此相关,实际引出的命题是没落的王朝与前进的时代之间的对抗角力,体现关学传承中跨越时代的文化命题。
“关学”是儒学史上承前启后的一个重要学派,发源自关中地区,誉播华夏。关学鼻祖张载曾大声疾呼:“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虽过了数百春秋,这句话仍被无数人反复吟诵,愈发地掷地有声。义利天下、诚信经商的为商之道和家国情怀,则是从古至今,西商成功的关键。
关学精神与西商精神,是《关中晓月》中作为线索的两条精神命脉。深度彰显人文关照,因此成为不少评论家在研讨《关中晓月》时,谈及的该剧一大特点。大家不约而同地认为,秦腔《关中晓月》的故事虽以商英为主线,立意却定位于对于传统文化的保全与拯救上,最终完成的是对传统文脉与时代新风的彰显。
著名文艺评论家、剧作家孙豹隐认为,不管从选题剧本、舞台表演,还是内核主旨,《关中晓月》都可谓当下西安乃至陕西戏剧创作的新收获——作为展现陕西人和事的历史题材大剧,该剧很好地把握住了历史的脉搏,又兼具当下时代意义与精神价值,“这部戏既有关学传承这样的人文因素,又有聚焦经济发展的西商精神,把人文精神、人性与人情融为一体,让现代观众接受和喜爱。”他表示,2018年,西安正式获批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当前,西安正在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大西安。这次《关中晓月》的创排演出,让西商和西商精神、关学文化走进广大观众心目当中,对推动西安乃至陕西经济社会的发展,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剧中“商英”的饰演者齐爱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作为一个陕西人,在陕西演出一部弘扬陕西文化的大剧,自己非常幸运。她希望这部戏在精心打磨后,能成为秦人秦商精神符号化的一个标识,“这部戏里,不仅有陕西关学文化对陕西人的影响,更有陕西人骨子里对文化命脉的保护与传承。”
一台艺术风格沉稳、舞台特色鲜明、内容与形式相得益彰的舞台精品雏形已现。未来,这台新排大戏还将走得更远——记者了解到,首演之后,剧团及主创团队将会认真接受专家、观众意见,力争将这部融汇“关学精神”和“秦商文化”的《关中晓月》打磨成为戏曲精品,推向全国乃至世界。
文/记者孙欢图/记者尚洪涛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肖杨)4月19日,西安市在周至县召开“十百千万”产业扶贫工程推进会,再次吹响今年全市落实产业扶贫的冲锋号。据悉,西安市将全面开展产业扶贫六大行动,确保6月底基本完成行动...
周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周至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