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消费避坑指南 小心辛苦钱被骗走老年人一定要警惕 金融诈骗套路多 防诈宣传来一波

华商报 2022-02-21 03:34 大字

电信诈骗、非法集资、虚假投资平台、套路贷……近年来,金融诈骗套路花样翻新,令人防不胜防,极大地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防范金融诈骗刻不容缓。防诈宣传是提升公众金融素养和风险防范意识、强化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一项重点工作,这即是群众所需,也是媒体应有之义。

在3·15消费者权益保障日来临之际,华商报特开设《金融消费“避坑”指南》专栏,本期将从金融消费风险提示、金融诈骗案例分析展开,以期为老年人、务工人员、青少年等特定人群送去“金融守护”。

案例一:老人取款欲买高价保健品 经劝导挽回养老钱

近年来,因购买保健品上当受骗的事情屡见不鲜,不法分子利用老人注重养生的心态,换着花样设套诈骗。

去年9月26日,一对老年夫妇来到兴业银行郑州中原路支行,要赎回理财产品9.5万元,并支取现金。理财经理询问取款用途,老人说要购买保健品。听闻老人要花费如此高价购买保健品,理财经理反复劝说两位老人谨防上当受骗。其间,因老大爷没带身份证无法取大额现金,老大爷说外面有保健品公司的人送他过来取钱,并坚持让保健品公司人员送他回家拿身份证。

在老大爷回家取身份证过程中,支行工作人员不停劝导、安抚老太太,并联系社区民警。经过警察和工作人员的耐心劝导,最终帮助老人挽回了9.5万元的养老钱。

案例二:冒充疫情防控人员发送虚假链接 银行员工及时识破

不法分子冒充“公安局、检察院、法院、社保、医保”等工作人员,以“恶意透支、社保、医保账户异常或涉嫌洗钱、贩毒罪等”为名行骗是一种常见的电信诈骗手段。疫情期间,不法分子利用民众紧张情绪,冒充疫情防控人员发送虚假链接,骗取事主的银行卡账号、密码等个人信息及转账验证码,转走钱款;或者要求受害人将个人资产转到所谓“安全账户”进行诈骗。这也是冒充“公检法”人员诈骗老套路的新花样。

去年12月23日,西安市正处于疫情防控关键时期。西安市民李阿姨向光大银行西安东大街支行求助称,有“防疫中心工作人员”电话告知她存在很大密接风险,并向她发送了一个链接要求其尽快输入个人相关信息,否则她将承担法律责任。东大街支行理财经理了解情况后确认,该链接为诈骗链接,提示李阿姨不要进行点击,并向她普及了相关知识。

反诈专家提示,不要点击不明短信链接,更不要将银行卡号、密码、手机验证码等敏感信息输入不明网站或告知他人,必要时请拨打96110反诈骗热线咨询。华商报记者 刘方

新闻推荐

西安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开学季这样做预防高发传染病

寒假已经结束,各中小学陆续开学,西安市疾控中心专家提醒,春季天气多变、乍暖还寒,是流感等传染病高发季节,在新冠疫情常态化防...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