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父辈故事 扎根西部教育 记“西迁精神传承人”张威

渭南日报 2022-02-11 00:53 大字

本报记者 张伯阳 见习记者 倪伟

“老家从北京到西安,工作从南京到渭南,我没有后悔,也不觉得遗憾。”作为省委宣传部、省科协联合确定的“西迁精神传承人”,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张威表示,“西迁精神”其实是在良好家风熏陶下,继承先辈精神的一种本能。

像父亲一样选择——“在面临选择的时候,我总会想到父亲,以及他那一代人的奉献和付出。”

张威的父亲张天禄出生于北京通县,1950年2月担任东北军区卫生防疫团第六连第一排排长,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1954年8月,张天禄响应国家号召,决意到最艰苦的地方去,支援大西北建设,担任陕西工业大学(今西安理工大学前身)团委书记,从北京到西安,由武从文。

刚到西安,为完成西安交通大学西迁配套建设项目兴庆公园人工湖的挖掘,连续奋战了几个月的张天禄落下了心衰的毛病。如今,年迈的张天禄对当年的选择毫不后悔,也对儿子的选择深感自豪。

“上学时,亲戚劝我返回北京老家生活,我没有答应。毕业后,曾有机会留在南京工作,我仍然拒绝。最后,我回到了西北,我长大的地方,这既是一种感情表达,也是对人生的许诺。”介绍自己的经历时,张威总是笑得很阳光,看上去仿佛还是当年的少年模样。

2011年,从江西农业大学硕士毕业,他来到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工作。工作一段时间后,听说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需要老师,他产生了回陕西的冲动,虽然当时不少人选择“孔雀东南飞”,但对故乡的眷恋,又促使他“回望西北”。经过与父亲沟通,最终他决定回家。

家乡更需要我——“当时还不知道什么是‘西迁精神’,只是觉得相对于待遇更好的地方,家乡似乎更需要我。”

来到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做课题、发论文、出著作,张威一刻也没停下前进的脚步。他先后主持承担省科技厅、省社科联、省教育厅等省部、市厅级课题10余项,公开发表SCI、EI、南大、北大等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撰写出版专著、教材10余部。

几年来,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张威接连获得了全省教育系统工会“优秀工作者”、省教科文卫体工会优秀调研成果特等奖、教育部职业院校教指委优秀论文评选一等奖、渭南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征文评选一等奖等各级各类荣誉30余项。

“人生就是这样,某个方面收获多一点,别的地方肯定收获少一些,但被需要的充实感是什么都换不来的,我的家乡需要我,这就足够了。”张威说。

当年立志报效家乡的青年,如今已成为著作等身的教师,没有虚度时光,也没有辜负期望。

续写父辈的故事——“无愧于教师的尊严,无愧于学生的期待,无愧于国家的栽培,就是我心中的‘西迁精神’。”

“我们张老师课上十分严厉,课下却很和蔼,对每一个学生都尽职尽责。”一名来自张威所带班级的学生,如此形容自己的班主任。学高为师,作为一名研究型教师,张威并没有将科研作为唯一追求,对于自己的学生,总怀有一股父亲般的责任感。

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而言,毕业前的实习机会十分珍贵,甚至有可能影响未来的择业。每年实习季,好的机会和名额总是少之又少,张威多方联系,给他的学生们争取到16个去北京实习的名额,让这群孩子既感动又骄傲。

“‘西迁精神’的核心是爱国主义,精髓是听党指挥跟党走,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如果说我过去获得过什么成绩,可以说完全是先辈精神的鞭策,而我将要做的就是将先辈精神的旗帜传递下去,让‘西迁精神’薪火不断。”

自从站上三尺讲台,多年来,张威一直秉承陕铁院“德修身、技立业”的校训和“吃苦奉献,拼搏争先”的学校精神,在教学上做到了燃己照人,在为人上做到了身正为范,在教师的岗位上讲述了不平凡的故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西迁精神”的伟大生命力和感召力影响着像张威一样的一代人,心想教学事业,胸怀西北建设,立心、铸魂、凝神、聚气,有信仰,才有希望,才更有力量,他们也将乘着新时代改革发展的浩荡东风开启更广阔的征程。

新闻推荐

西安航天基地8个重点项目集中开工

本报讯(记者周婷婷)2月8日,航天基地2022年一季度重点项目开工仪式在西安美畅制造基地项目现场举行。此次集中开工8个项...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