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途如虹 品读尹武平新著《归途拾光》

新安晚报 2021-10-28 09:37 大字

□西安邹冰

品读尹武平的新著《归途拾光》(作家出版社2019年7月出版),我选择在雨夜里。屋外天丝垂泪,细雨缠绵,滴滴答答。屋内我燃一根烟,泡一杯绿茶,收拾心情,走进朴实的文字里,也走进不一样的军人世界里:每一次的归途都是一种享受,每一次的回家都是灵魂的升华。

《记得那年桃花开》追忆往事,“一场春雨,使桃花极不情愿地慢慢飘落到地上,与泥土掺和在一起,散发着自己的独有的清香……”往事历历在目,桃花已成参天大树。作者已不是那个追风少年,心里早已桃花朵朵,独留记忆的芬芳和湿漉漉的乡情。回忆也是享受,陶醉在记忆里,意境得到升华。将军为文不露痕迹,意象早已弥漫其间,让短章增色不少。《谁说清明尽忧伤》一文,作者却换了一种描述方式,用写实记录心绪变化,以情寄托对弟弟的思念。人在军营,心在富平康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个细雨霏霏的清明呵,已成一杯浊酒,一根看不见的绳子牵连,心就在一起了,情也就在字里行间。虽然文字节制,着墨无多,却引发我泪水挂腮,不能自拔。

人这一生,最挂念的人,有时候不是双亲,却是与自己一起长大一起遭受苦难的弟弟。这种感情,有时候是嵌在脑子里的一枚铁钉,岁月愈打磨愈加清晰,这就是兄弟之情,手足之情。那个在疆场为国捐躯的弟弟也是幸运的,兄长没有忘记他,用简约的文字记录对他的思念。这种思念,掏心掏肺,没有杂质,纯粹透明。

每一次的归途都是心灵的拷问。找一个安放灵魂的地方,那个地方一定是云蒸霞蔚,四季如春,仙气飘飘的人间仙境。尹武平将自己灵魂安放在文字里,以文寄托深邃的精神,也是一种创造。“高处不胜寒”说的是灵魂站在高处,得不到响应,我仿佛读懂为兄铿锵的灵魂之音。《人的灵魂最纯洁的地方》里面没有答案,却意犹未尽;《行文自悦》里有答案,却是一次心灵的再挖掘,犹如裸露河床和河底的沉石,答案在不经意间完美呈现。“即使把这个世界看透了,也要留一个缺口,走散了的,不会再去寻找;走近了的,将会结伴同行”。每一次的归途,都是一次思想淘洗的过程,这过程大浪淘沙,披沙沥金。

《关尹子》有云:“我之为我,如灰中金,而不若矿沙之金。破矿得金,淘沙得金,扬灰终身,无得金也。”散文写作也是沙里淘金的艰难过程,一个片段,一句闪光的话,一个拨动心弦的词语,在《归途拾光》中随处可见。也正应了作者那句话“写小文,获小奖,得小乐趣在其中”所流露的为文态度。

每一次归途,都是灵魂的回归。阅读《归途拾光》,还是要回到获得冰心散文奖的那篇《白蒸馍》一文中。纯麦面做的蒸馍是意象,是贯穿整篇散文的线索。作者年幼时对纯麦面馍馍的顶礼膜拜,从军之后对儿时记忆的再夯实,一个白蒸馍成为思乡的符号,是克服困难的动力,也是国外学习再深造的加油站。“家里有粮食了,能吃上白蒸馍了。父亲的胃有了毛病,胃病看好了,人却老了,父亲一生都没有吃饱过白蒸馍的”,这句话敲在心里,留在文字里显得那么有分量。《白蒸馍》字数不长,却弥漫浓浓的人生无奈与艰辛,语句平实,像老者絮絮叨叨给晚辈讲故事,平常之事却讲得入丝入扣,跌宕起伏,饱含热情,耐人寻味。

《归途拾光》对归途的驻足,对战马踩过泥土的眷恋,对生养自己故土的深情记忆,对军人生活的再追记,都是一次次灵魂的再打捞,一本书情浓、意深、真诚尽情张扬,也是本书的显著特点。

每一次归途,都是亲切的赓续。《归途拾光》为读者打开不一样的享受:作品里的战友,阳光向上,真诚自信,使命在肩,敦厚善良,非常接地气。没有脸谱化的拔高虚构,亲切、自然、接地气,这是尹武平的《归途拾光》的另一种特色。《硝烟》里写的是特种兵演习的场面,数九寒天夜里光膀子训练的战士,“你们怎么不穿上衣啊?”《一碗方便面》里的集团军军长说:“你家在西安吗?我们顺便去你家坐坐,就在你家吃面条,可以吗?”只是一句或者几句家常话,亲切跃然纸上。

曾经所有的,不是最后的归途;未曾抵达的,一直在途中。《归途拾光》一半远方,一半归途。读《归途拾光》让我的记忆复活,发现一切都是真的,都是美好的,归途也可以这样完美呈现。

新闻推荐

男子突发心脏病 司机紧急送医院

10月26日14时左右,西安顺达出租汽车有限公司陕ADC0318司机陈良驾驶车辆行驶至凤城一路附近时,遇一中年男子挡车。“他...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