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滑板运动员郑好好: 参加全运会心情很激动 希望能再来一次

华商报 2021-09-12 03:27 大字

她是十四运会滑板项目年龄最小的运动员,从7岁半开始练习滑板技巧,至今不到两年。去年5月举办的十四运会滑板项目资格赛上,她以第13名的成绩从60多名参赛选手中突围而出。

9岁的郑好好有着甜美的长相和开朗的性格,她是十四运会滑板项目年龄最小的运动员。她说,能参加全运会心情很激动,希望还能再来一次。

9月11日,十四运会滑板项目全部比赛结束,共62名运动员参赛,平均年龄17岁,最小的9岁、最大的28岁。这名9岁的运动员就是广东代表队的郑好好,她参加了女子碗池项目的比赛,在半决赛的比赛中位列第14名,未能进入决赛。

比赛中,第一轮动作失误后,郑好好时不时挥动着小拳头给自己加油。自己动作表现不理想,她也没有沮丧,还给其他参赛选手加油。比赛结束后,她也是一脸微笑。

现场观看比赛的工作人员表示:“这孩子还小,有的动作做不了,估计长大后就厉害了。”

据了解,郑好好从7岁半开始练习滑板技巧,至今不到两年。去年5月举办的十四运会滑板项目资格赛上,郑好好以第13名的成绩,从60多名参赛选手中突围,进入全运会决赛阶段的比赛。

郑好好的教练陈玩钦表示,曾有很多小孩跟着他练习滑板,但是大多都坚持不了多长时间,不过郑好好是一名坚强的女孩,一直坚持训练而且进步很快。

陈玩钦说,本届全运会滑板项目取消了对运动员年龄的限制,所以带着她参加了资格赛,没想到她发挥还不错,进入了决赛阶段的比赛。对于一名9岁的孩子来说,能参加全运会是一段难忘的经历,她的父母也很支持,“她来参赛没有成绩压力,可能是这里最放松的运动员了。”

对话郑好好:

华商报:你多大开始练习滑板的?

郑好好:7岁半。我7岁生日的时候,朋友推荐我去滑板,我就让爸爸妈妈买了一块滑板,从那时起就喜欢上滑板了。

华商报:练滑板时有没有觉得很难?

郑好好:中间有过,因为总摔跤,也想过放弃,但都坚持下来了。

华商报:你觉得滑板给你带来了什么?

郑好好:可以让我锻炼身体,还让我认识了很多姐姐。

华商报:参加全运会有啥感觉?

郑好好:参加这次比赛我心里很激动的,希望能再来一次。

华商报:比赛结束后就要回去上学了是不?

郑好好:我的闺蜜想让我早点回去,她都想我了。华商全媒体十四运会报道组 张成龙/文 黄利健/图

62岁“商洛棍王”杨铁弟:

从武术爱好者到全国棍术冠军

大力推广和弘扬中华武术

他从习武强身健体,到成立武术协会带动群众习武,经历了数十年时间。他参加全国传统武术比赛,拳术获得三等奖,棍术得了金牌。

在商洛丹江公园的广场上,每天都可以见到这样一个舞刀耍剑的身姿,他就是今年62岁的“商洛棍王”杨铁弟。

记者见到杨铁弟时,他正在丹江公园健身广场上和其他武术爱好者练棍,只见他身棍合一,力透棍梢,表现勇猛、快速,围观的人群不时发出啧啧的称赞声。

1979年,杨铁弟在刘湾街道办事处紫荆村医疗站做了一名赤脚医生,他的同事从小习武,并教给他了一些基本动作。

“从那之后我就一边为群众看病一边习武,体质越来越好,此后很少生病。”杨铁弟说,渐渐地他领悟到了武术精妙之处。他还通过自学接触了刀术、枪术、棍术等。

1981年春节前,他到金陵寺镇上赶集,看到一名老头卖猪的钱被骗子骗走,一脚踢翻行骗者的摊子,厉声斥责骗子。骗子们吓得不敢吱声,赶紧将钱还给了老人。

2004年,杨铁弟拜了商洛市技工学校退休教师殷宝喜为师,主要学习《马氏通背拳》拳法以及刀、枪、棍、剑术等。殷宝喜毕业于西安体育学院武术系,在商洛乃至全省武术界都很有名。

2011年,杨铁弟参加全国传统武术比赛,拳术获得三等奖,棍术得了金牌。之后,杨铁弟参加过多次武术比赛,都是载誉而归。2012年,杨铁弟参加黄山第五届世界传统武术锦标赛,获得棍术三等奖。

2013年9月,杨铁弟成立了商州区武术协会,吸纳二百多名武术爱好者。“他们来自各行各业,年龄最小的五岁,最大的有六十多岁。”杨铁弟说,他很乐意去传授别人武术,学员里的优秀者还在国际赛事上获过金奖。

杨铁弟说,练武不仅可以提高身体素质、锻炼坚强的意志,还能提高人们对疾病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所以希望人们可以大力推广和弘扬中华武术。华商报记者 陈永辉 摄影 龙可欣

西安84岁老击剑运动员康岫岚

珍藏数十年前装备

一生结缘体育

她从小喜爱体育运动,大学时学习击剑,创办了大学生击剑女队,取得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女子花剑团体亚军。工作后从事体育工作,直到退休。

西安市的康岫岚老人今年84岁,她是一名老击剑运动员,她说,能看到十四运会在家门举办,无比激动。

康岫岚,1937年出生,1992年从西安文理学院退休,退休前是一名体育老师。9月11日,她给华商报 24 小时新闻热线 029-88880000打电话,说自己一生与体育有缘,今年十四运会在陕西举行,她有很多感慨想说。

9月11日下午,在康岫岚老人家中,她拿出自己珍藏数十年的“运动装备”:20世纪50年代击剑训练时用的剑,20世纪80年代的击剑套装以及面罩、手套。

华商报记者看到,这把剑是细长的,可以弯曲;击剑套装是白色的上衣和裤子;面罩制作相对简单,主要有细密的铁丝网;手套黑白相间。装备年代久远,但保存完好。

康岫岚老人一边整理这些珍贵的装备一边介绍:“这把剑是20世纪50年代我在西安体育学院上大学时弟弟送给我的;这套服装、面罩、手套是20世纪80年代我在西安大学,也就是现在的西安文理学院训练时用过的。”

康岫岚老人还拿出不少珍藏的老照片,有当年击剑训练的照片,有当年参加击剑比赛的照片,还有首届大学生击剑锦标赛教练员证。在介绍的同时,老人还拿起这把剑熟练地“比划”起来。

“我十几岁时就参加过体育比赛,百米跑、跳远,主要是田径方面,1954年代表西安市参加了全国大中学生田径体操运动会。1957年进入西安体育学院,学田径的同时也学击剑。大学时咱们国家举行了第一届全运会。”康岫岚老人说,“毕业后去了部队,后来去了工厂,都是从事体育工作。20世纪80年代,去了西安大学当体育老师,一直工作到1992年退休。”

回忆起在大学执教的经历,康岫岚说:“我在学校创办了大学生击剑女队,一开始条件艰苦,训练时没有剑,就把树枝上的刺削掉,用树枝替代剑;把老师们淘汰的坐垫绑在树上,当作训练目标物。尽管如此,大家都能刻苦训练,基本功都非常扎实。参加全国比赛时拿了不错的奖项。”

康岫岚说:“我一生与体育有缘,有体育情结。能看到十四运会在家门口举行,无比激动!”

改革开放40年时,康岫岚写了一篇题为《从“五味什字”走出的大学生》的文章,院报予以刊登,康岫岚将其也珍藏了起来。

记者在西安文理学院报电子版查询到了这篇文章:八九年全国大学生击剑锦标赛在广州中山大学举行,我们西安大学夺取女子花剑团体第二名,亚军的成绩让我们热泪盈眶,尽管当我们站在领奖台上,清华大学、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的队友们为我们祝贺,可谁又能想到我们这支队伍起步是何等的艰难,没器材、没装配,也没有场地何谈剑道啊!……九零年西安大学被选为全国大学生击剑协会的理事之一。华商报记者 任婷 文/图

西安市市场监管局港务浐灞分局余永平:

确保主场馆及周边特种设备安全平稳运行

今年9月,十四运会的盛宴在陕西缓缓拉开帷幕。在西安国际港务区奥体中心场馆外,余永平和他的同事们在特种设备点之间穿梭往来。余永平是西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港务浐灞分局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科(简称特设科)负责人,这名11年的“老特设人”说:“我们要确保主场馆、全运村和保障酒店的特种设备安全平稳运行。”而说出这样短短一句话,余永平和他的同事们足足努力了一年时间。

去年11月,港务、浐灞两个辖区合并成立了一个市场监管港务浐灞分局,余永平所在的分局特设科于今年年初才正式成立,合并后辖区的特种设备急剧新增了一万多台,这对他的工作带来不少挑战。“不仅如此,在编的3位同志都是“新手”,怎么办呢?只有强化人员队伍建设,因为这是干活的根本!”余永平补充道。为了快速提高大家的业务工作能力,他每周对监察人员开展定期培训,同时在工作中当好老师,手把手带着大家边学边练。“现在全员工作技能大大提高,都已持证上岗,甚至可以独当一面,这为十四运保障打下了坚实基础。”余永平说。

从开幕式前的几个月起,余永平就带领其他几名同志,主动深入到场馆、全运村、保障酒店,逐一排查每一部电梯、每一处锅炉、每一辆观光车,在各个特种设备点之间穿梭往来。现场核查手续、制度、安全管理体系是否完善,检查安全方面有无遗漏,是否存在违规违法行为,保障设备有证运行、人员持证上岗,并且健全相应制度和应急预案。

“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监管,也发动了使用单位和维保单位进行监管。我们坚持监管和帮扶并重的做法,为全运村、场馆的特种设备安装告知、监督检验、办理使用登记证等程序开辟了绿色通道,在我们的协调和帮助下,这些设备的登记流程大大压缩,有问题我们也会到一线及时解决。”余永平说。

今年,港务浐灞分局联合陕西省特检院和西安特检院进行了保障性检验,联合广东省特检院和广州特检院开展第三方专业机构的监督检查。上个月,港务浐灞分局联合多家单位在奥体中心现场举行了特种设备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检验主场馆电梯和锅炉等特种设备的应急处置能力。“省市指导我们开展的检验和演练,强化了我们的应急处置能力,也增强了我们的信心,我们有决心、有能力确保十四运期间设备安全运行,践行特设人“服务十四运奉献我的城”的承诺。”余永平说。华商报记者 郭小雄 实习记者 权曼

新闻推荐

建工路绿带公园 40个景观灯被破坏

被破坏的景观照明灯近日,西安市民孙先生向本报反映称,家门口的建工路绿带公园内草坪、绿化带中不少景观灯被人为拦腰折...

西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西安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