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忆长征往事 传承红色精神 豫剧《向北·向北》观后感○胡安忍

西安日报 2021-05-15 05:31 大字

长征精神激励着一代代青年人奋勇向前。(尚洪涛 摄)

豫剧现代戏《向北·向北》,自在西安公演以来,颇受观众好评。追忆往昔的长征故事,让人觉得无比亲切,无比温暖。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它打开了尘封半个多世纪的情感记忆;对于年轻人而言,深深被剧中传递的长征精神所激励。

《向北·向北》由西安演艺集团·豫剧团创排,是一部献礼建党百年华诞的重点剧目。该剧所讲述的长征故事,非常引人入胜:一场敌我战斗过后,主人公陶秀英与老梁、白蓉、柱子都和部队失去联系,一个个成了离群的孤雁。他们虽然素不相识,孤立无援,身处绝境,但相同的信念使他们彼唱此和,克艰履险,终于到达陕北。那种革命的信念,在剧中转化为对一位共产党员的信赖。陶秀英作为党员,把几个人紧紧地团结在一起,他们爬越雪山,走出草地,到达陕北。孔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所谓坚定的革命信念,即身处逆境而不改初心。作为一名革命者,须经得住任何恶劣环境的考验。

该剧着力塑造了主人公陶秀英这一动人形象。她最突出的性格特征,就是有坚定的信念和浓浓的人性情感。在长征路上,她的孩子诞生了。爬雪山之际,由于孩子发高烧,不能随大人继续上路,陶秀英只好将孩子托付给当地老乡。在这里,革命信念和母子亲情看着产生了“冲突”。主创人员对这个情节处理得很好,将母子亲情和革命理想相互交融,并转化为对孩子的殷切期望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一方面,她柔肠百结地告诉孩子:“妈妈的心尖尖,莫把妈妈怨,过雪山九死一生怕儿难担承。”另一方面,又表明事理,袒露心扉:“革命事大过天,咱个人事轻,长大后妈的苦心儿要懂,要爱党爱民爱红军至真至诚。”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主人公精神的自我超越,视野和胸怀的扩大,人生境界的提高。人性化的情节处理,是该剧在艺术追求上的一大特色,也是该剧能够得到广大观众欢迎的重要原因之一。

该剧还很注重细节描写,使作品更生动,更感人。

例如陶秀英于弥留之际,拿出一个荷包,说里面装有一份重要情报,需要交给部队首长。革命的信念在这里被具象化了。就是这么一个道具,强化了信念的力量,燃起了大家革命信念的火焰。再如剧中老梁手里那条绳子,用途从捆绑一名俘虏到后来用它救了俘虏的命。还有像子的冲锋号,与大部队走失后,柱子吹号,没有回应声;后来柱子已无力气吹它了;到了最后,当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将号吹响,听到大部队“回家了”的应答之后,不禁令人潸然泪下。

该剧舞美简洁而富于寓意。从舞台中央蜿蜒而上,用灯光打出一条光明通道。它是具象的,主人公陶秀英等人就跋涉在这条道路上,同时它又给人以无限遐想。对于每一个观众来说,那何尝不是一条辉煌的人生之路。只要坚定信念,勇于攀登,就能达到光辉顶点。

《向北·向北》娓娓道来长征往事,意在抒发一种红色精神的传承。作品以人性化视角,释放出一个强烈理念:信念的力量是不可战胜的。向北,就具体剧情而言,即向着北方,向着陕北,向着延安,不断行进;在精神的层面上,向北则标示着人生信仰的方向。《向北·向北》一方面在告诉今天的观众先烈们的红色经历,更重要的是启示今人,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就要像当年的红军战士一样,不改初心,坚定意志,完成时代赋予的使命。

新闻推荐

全国污水资源化利用现场会西安召开 西安建成修复15处河湖湿地 去年利用再生水近1.4亿吨

5月14日,全国污水资源化利用现场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信部、住建部、生态环境部、水利部等部门有关司局...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