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市政协专题调研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 以文塑旅 以旅彰文 打造西安文旅新名片
近日,西安大雁塔景区,春暖花开,生机盎然。记者 张宇明 摄
本报讯(记者文艳)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也被网友们称为“诗与远方”走到了一起。4月22日,市政协组织专题调研组和部分市政协委员,对西安市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开展调研。
据悉,到2030年,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8000亿元以上,文化旅游产业将成为西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多重文化元素融入新兴项目建设
乘坐“时间机器”,走上丝路古道,长城、泰姬陵、罗马斗兽场、希腊神庙……举世闻名的古建筑一一从眼前飞逝而过。在西安华夏文旅度假区5D飞行影院,委员们从古到今、从华夏到世界,体验了穿越时空的刺激,对5D影院超乎想像的视觉冲击力赞不绝口。
华夏文旅海洋公园则以海上丝绸之路为背景,独出心裁将世界民俗文化融入海洋文化。深入场馆,一步一景,让人重温海上丝绸之路的辉煌。
在灞河之滨的西安领事馆区丝路国际文化艺术中心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在加快项目建设。作为西安领事馆区集文化展览、交易为一体的配套项目,丝路国际文化艺术中心项目总建筑面积超15万平方米,主要由大剧院、多功能厅、活动中心、美术博物馆、地下车库及相关配套工程组成。项目设计突出国际化、现代化元素,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大剧院和多功能厅相映衬,皆以灞上明珠为理念,像两块秦岭巨石,又宛如精心雕琢的宝石镶嵌在灞水岸边。目前,大剧院五层混凝土结构施工完成,正在进行外罩钢结构施工;多功能厅二层结构施工完成,其他相关工程建设进展顺利。
盘活西安历史文化资源活化利用
“如何打造旅游品牌吸引八方来客?”“诗与远方”如何实现深度融合……座谈会上,市级相关部门介绍了西安市“深化文化旅游供给侧改革,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展”有关情况,与会人员围绕文旅融合发展话题深入探讨交流。
“开辟古为今用新路径,做好历史文化活化利用大文章。”西安市深入挖掘周、秦、汉、唐等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科技、时尚艺术、特色饮食完美融合,打造推出了一批彰显西安独特历史文化魅力、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现象级文化IP。以盛唐文化为背景,以唐风元素为主线的大唐不夜城,入选全国首批高品位试点街区,成为西安城市新名片、“夜游经济”主阵地和潮流时尚新地标,每月吸引海内外游客超过650万人次。
西安市加快打造博物馆之城,积极实施博物馆保护展示职能向产业化开发利用转型,各博物馆通过举办专题展览、专家讲座、线上数字展示、文创开发、虚拟体验等形式,积极拓展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吸引游客走进博物馆,从而有效盘活了西安历史文化资源的活化利用。近三年,全市博物馆累计接待游客超8000万人次,已经成为海内外游客感受中国历史、体验西安风情、享受文化滋养的热门目的地。
推动文旅更广更深更高融合发展
虽然西安市文旅融合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西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独特的历史文化地位相比,还存在一些短板和薄弱环节。
委员们建议,要充分利用好西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文化内涵,补齐短板、补强弱项,推动文化和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实现融合发展。
目前,西安市已制定出台了《西安市关于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化旅游融合发展实施意见》和《三年行动方案》,明晰发展战略和空间格局,重点打造隋唐长安城文旅融合核心发展区、曲江高新经开“文化+旅游+科技”增长极,港务浐灞“体育+旅游+会展”增长极,临潼秦风唐韵版块、西咸秦汉文化版块、山水生态休闲板块,形成“一核两极三板块”文旅融合总体发展布局。
市发改委社会发展处处长王晴表示,西安市将加强文化建设促进文旅融合纳入“西安市十四五规划纲要”和“西安市十四五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力争到2025年,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增加值占GDP15%以上,接待境内外游客突破3.5亿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5000亿元以上。到2030年,全市文化和旅游产业增加值有望达到8000亿元以上,文化旅游产业将成为西安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史铭)4月19日,共青团西安市委青年讲师团成员、五四青年奖章获得者、南极科考队队员杨国鹰应邀来到西安市雁...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