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看《装台》 思考方言 □商子雍
2020年岁末,电视连续剧《装台》在央视一套的黄金时段热播,追剧者甚多,尽管我喜欢读书胜过喜欢看电视,但也未能免俗地偶尔瞄上几眼。只不过,引发我思考的,不是电视剧有趣的情节、深刻的内涵以及演员生动的表演,而是这部演绎西安人当代生活的电视剧中的不少角色,都是以一口还算地道的西安方言示人,听着十分过瘾!
忽然想起几年前足球世界杯期间,我在一家电视台一档名曰“老商侃球”的专栏节目里出镜,一天一期,每期三几分钟,按主办者的要求,要用西安方言“侃”。一个月下来,反响似乎还不错,唯一的批评,来自一位从事语言文字工作的专家。这位专家很不高兴地批评说:“在大众传媒上说话,为什么要用方言?”我赶忙赔着笑脸解释:“我是给电视台打工,人家让这样说,我没办法……”哪知她毫不退让地继续批评:“什么没办法!你了解国家的语言文字法规,你应该坚持原则……”那些年,我常给一个简称叫“语委”(全名叫“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的机构打工,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第十二条,就是“广播电台、电视台以普通话为基本的播音用语”,而我的这个评球专栏,又是包含在一个新闻时段之内,所以我不好再为自己作辩解。然而,回忆这么一桩往事,并不意味着我认为《装台》中人物说了西安方言就违规违法,因为,前面提到的那部法规的第十六条就明确指出,“本章有关规定中,有下列情形的,可以使用方言”,而“下列情形”中的一条,便是“戏曲、影视等艺术形式中需要使用的”。这次,使用方言的《装台》在西安叫好声一片,而且央视播出时配以字幕并对其中的西安方言加以解释,这就不但消除了外地人观剧时的语言障碍,而且还有助于地域文化的交流,善哉!
说到地域文化,大家都明白,这是由于生存环境的不同所形成的明显有异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和生活形态。而在“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农业文明环境下,又少有通过切磋、琢磨互通有无的机会,地域文化的鲜明个性特征遂能够长期有效地保存。当然,人类进步的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横向交流对文化,乃至对社会发展是不可或缺的。但必须看到的是,在工业文明和后工业文明时代,发达的交通和便捷的信息沟通给文化的横向交流所提供的方便,是一柄双刃剑,它在推动文化乃至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常常会对弱势的地域文化造成影响甚至伤害——特别是在和强势地域文化交流时,弱势地域文化缺乏保留自己特色的客观可能或主观努力的情况下。
比如方言。文化的载体是语言,地域文化的载体是方言。在我们这个地域广阔的多民族国家,连人数最多的汉民族,其语言也因地域不同而有异的情况下,执政者出自维护国家统一、利于管理交流和发展经济的需要,使用行政的力量推广普通话,这一点毋庸置疑,也无可非议。但必须强调的是,对推广普通话的唯一正确解读只能是:中国公民在拥有使用方言权利的同时,也应该努力使自己具备使用普通话进行交流的能力。这个方面的杰出人物当推香港的几任特首,他们既能说地道的粤语,又能讲还算不错的普通话,当然,同时也能操流利的英语,不过,这英语,已经是更大地理范围里的方言了。
事实上,作为地域文化的载体,方言不应该、也不会消亡。讲方言,在人的内心所唤起的常常是那种爱乡、爱国的真情;讲方言,又往往是出自于受众认可和自我认可的双重追求。在国际上,有人曾企图用一种全球普通话(即世界语)来取代各国的语言,但实践的结果并不理想。在中国呢,任何一个地域的老百姓,都不曾放弃方言。比如许多北京人——包括北京人拍的许多电视剧,其实是不怎么说普通话的,他们对能使自己生发优越感的北京方言,明显更加青睐;而改革开放以后,一度支撑着粤语傲然北上的,则是经济的力量。这种强势地域文化的扩张,怕是难以制止的。所以,面对说普通话的法规和强势地域方言的扩张,倘若我们不给予应有的保护的话,受到打压的,只能是那些承载着弱势地域文化的方言。
英语是一种在国际上呈强势的语言,眼下在中国,学英语已成时尚,尽管如此,也没见谁会在掌握了英语以后不再讲汉语。推广普通话也必须如此,我们追求的目标应该是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能达到历任香港特首那样的语言水平,既能讲方言,也会说普通话(甚或还具备一点儿外语能力)。这样,在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在政治上维护国家大一统的背景下,从为中国人创造一个不但有生物多样性,而且具有文化多样性的和谐生存环境的崇高目标出发,在推广普通话的同时,也对方言这个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给予应有的关照,使得方言(特别是那些弱势方言)不至于遭受灭顶之灾。文化的多样性得以维护并能够发展,这对中国乃至人类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
新闻推荐
公安地铁分局加大侵财案件破案追缴力度 集中返还被盗涉案财物为群众挽回损失
■记者王涛“真没想到,被盗手机这么快能找回来。”昨日,在公安地铁分局“冬春严防严打”涉案财物发还仪式上,失主雷...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