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宣传研究
“互联网+”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宣传研究以风险社会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等作为理论基础,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首先,立足我国突出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实践,总结当前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普宣传经验。其次,结合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开展实地调查,收集典型性案例与数据。然后,以可视化的方式分析并研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各类科普对象在科普宣传中的个性特征与需求,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科普需求,开发了不同功能的科普平台:基础科普平台、特色科普平台、辅助科普平台。再者,提出通过创新应急科普宣传机制、强化各科普对象群体教育、促进大众参与科普互动等形式推进“互联网+”背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宣传的路径创新。最后,提出在思想意识、组织建设、制度规章、资金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提供保障支持,以提升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互联网+”应急科普宣传的现实效果,增强公民面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素质与能力。
研究背景 报告提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演变机理非常复杂,应急管理链条长、环节多、覆盖面宽、管理对象分散。在错综复杂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中,如何加强对社会公众的应急科普宣传,快速准确地发挥社会公众在应急管理链中的积极响应作用,已经成为各级政府科学降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风险、推进应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新挑战。而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在“互联网+”逐渐融入各行各业的今天,利用互联网进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普宣传是大势所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科普宣传亟须运用“互联网+”的思维和信息技术手段,实现公众科学素质的提升。
理论进展 研究报告以风险社会理论、社会网络理论等作为理论导向,在文献资料收集分析的基础上,了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宣传的相关知识,立足我国突出公共卫生事件应对实践,总结当前我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普宣传渠道,对应急科普宣传在互联网时代的新特征进行深入剖析,为本研究奠定相关理论基础。对前人文献梳理后发现,我国的应急科普宣传研究虽然已经开始结合“互联网+”时代背景,但相关研究还较少,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科普宣传研究也尚未形成系统,缺乏结合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首先在研究重点方面,尽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已经引起国内学者关注,学者们也提出了相应的科普宣传方式。但需要注意:在互联网时代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普宣传的新方式应该如何展开,所提出的应急科普宣传方式能否适合社会全年龄人群,其宣传效果是否更具长远性、持久性等问题,还有待深入地具体地研究;第二,在研究范围方面,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科普宣传在地域范围内应具有差异性,应有的放矢,开展精确的、有层次的科普宣传。
调研分析 为了全面了解“互联网+”背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科普宣传的现状,2019年7-8月,本项目组成员共走访了西安市土门坊社区、星火社区等十一个社区,四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与243位社区居民进行了问卷调查和详细交流。基于访谈和调研,对回收问卷与访谈文本进行分析。研究从青少年学生群体、成年工作群体和老年退休群体三类主要科普对象入手,总结分析当前西安市社区关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科普宣传的主要做法和存在的问题。调查发现,目前西安市各社区进行应急科普宣传工作主要采取线下讲座、演讲、粘贴画报、科普工作人员定时进入社区进行科普宣传等传统方式,线上宣传也多以推送公众号信息为主,宣传形式单一,内容深度有限,覆盖面较窄、效果不佳。其主要原因在于:应急科普宣传工作创新能力有待提升、不同群体科普需求差异大、互联网与科普工作结合难度高。
平台建设 根据前文分析,对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科普宣传,需要借助“互联网+”平台进行全方位的应急科普宣传,建立多层次的应急科普宣传平台。因此,本研究提出构建“点面结合,全面辐射”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互联网+”应急科普宣传平台构想。在系统性、规范性、长效性的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建立基础科普平台、特色科普平台、辅助科普平台三大板块。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科普需求,开发了不同特点的科普模式,如:青少年学生群体—互动模式;成年工作群体—查询模式;老年退休群体—案例模式,以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互联网+”应急科普宣传平台的现实效果。
路径优化 对于社区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互联网+”科普宣传需要根据科普对象的特点,从供给侧入手,逐步形成由平台到对象,由点到面,由面到网络的应急科普宣传路径。结合实践经验,在细分科普对象人群的基础上,提出创新应急科普宣传机制、强化各个群体宣传教育、促进社会大众参与科普互动的应急科普创新路径,为“互联网+”应急科普宣传的实际工作提供指导。
保障措施 “互联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科普宣传平台的实现,需要多方保障:第一,意识营造以提高多方主体的关注度及重视程度;第二,组织建设以激励工作队伍的积极性及工作落实程度;第三,制度规章以增强互联网+应急科普宣传工作的规范性;第四,资金技术以支持互联网+应急科普宣传服务的可行性;第五,社会环境方面鼓励社会组织参与以提升应急科普宣传工作的活力。报告提出要做好思想意识保障、组织建设保障、制度规章保障、资金技术保障、社会环境保障,为“互联网+”应急科普宣传工作创设良好的保障环境。
“互联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科普宣传是社区科普应急知识工作的创新发展方向。互联网与应急科普宣传工作的有效融合也是一项长期工作,应立足现实,扎根需求,要从主要科普对象的需求侧入手,研究“互联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科普宣传的路径与应用。随着科普宣传工作的持续推进,为了进一步推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科普宣传工作,为满足青少年群体、成年工作人群、老年退休人群不同对象的科普需求,未来“互联网+”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科普宣传的工作方向为:借助互联网+科普宣传平台,充分利用多种传播手段,用科技助推应急科普宣传,用便利快速的方式转播应急科普知识,用生动形象的代替刻板生涩的说教,提高民众学习的主动性和科普的覆盖率;其次,推动科普宣传工作常态化的路径探索,结合地区和受众特点,科普宣传工作内容需有所侧重,狠抓薄弱环节,突出关键问题,系统全面推进;最后,建立科普宣传的长效保障机制,促进科普宣传工作走向实处,保障科普宣传工作落实,加深科普宣传实效。
因此,《“互联网+”时代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宣传研究》在系统性、规范性、长效性的设计原则的指导下,建立了基础科普平台、特色科普平台、辅助科普平台三大板块。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科普需求,开发了不同特点的科普模式;提出通过创新应急科普宣传机制、强化各科普对象群体教育、促进大众参与科普互动等形式推进“互联网+”背景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科普宣传的路径创新;并提出在思想意识、组织建设、制度规章、资金技术、社会环境等方面提供保障支持,以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情境下,“互联网+”应急科普宣传的现实效果。
□西北大学雷晓康
新闻推荐
以高分子聚合材料制成的心脏支架可以在2至3年内完全分解受访单位供图“心脏支架进入‘可降解’时代,支架在完成...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