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基民”初尝甜头忙加仓“老基民”担心被再次收割 2021“炒基”应降低收益预期
刚过去的春节假期,亲朋好友聚在一起聊天,“买基金”成了绕不开的一个话题,毕竟基金市场实在是太火爆了。
进入2021年,新基金发行市场又迎来大爆发,数据显示,截至2月17日,新基金发行总规模已超7000亿元,相当于去年全年新基金规模的22%。仅仅是春节前的20多个交易日里,从网友晒出的今年来基金收益来看,不少投资者也收到了过年大红包。
“新基民”跑步入场:希冀靠基金实现财务自由
由于进入门槛低、申购渠道多元,以及近两年来基金市场的表现,基金投资正成为百姓重要的投资方式,2020年甚至被称为“全民炒基金元年”。有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新进场的基金投资者中,30岁以下的90后“新基民”占比过半。
30岁的西安市民黄小姐也是“新基民”中的一员,去年基金热潮中她陆续投入十几万元参与基金申购,“目前我的收益有五万多,快赶上我一年的工资了。我对金融了解得不多,买的都是平台推荐的精选基金。下个月我有个银行理财到期,我准备也把钱转到基金里,今年我仍会坚持基金投资”。
春节期间虽然休市,但是年轻的基民也没闲着。在某基金代销平台的一只白酒基金讨论区,竟然被相亲信息刷屏了。
“92,坐标广州,年薪20W,从事互联网产品经理工作,喜欢摄影、健身、烹饪,想找个女朋友共度一生”、“95年,女,摩羯座,月入5000,加理财收入等年入9-10W,找30岁以下小哥哥”。更有基民“相亲”的同时不忘晒出收益截图,诚意满满。
基金讨论区怎么变成“相亲大会”了?有网友进行了答疑:来这里的人,有钱有收益,还有理财的好习惯,不会是月光族。
在一些网络社区或视频网站上,基金话题频上热搜,有关基金的讨论热度居高不下,网友纷纷晒出持有的基金收益或者分享投资思路,基金类视频也有不少获得了动辄几十万的点击量,甚至一些明星基金经理也有了粉丝团。基金俨然已经成为年轻人新的社交工具。
一位“老基民”的回忆:我也曾豪情万丈
和乐观的新基民不同,经历过市场大起大落的西安市民宋先生则表现得较为冷静。宋先生今年42岁,春节假期,他和记者聊起了他投资的心路历程,打开手机App的基金交易记录,目前的情形让他感觉似曾相识。
2007年A股迅猛上涨,伴随着火热的行情,宋先生小试牛刀,于当年7月申购了一只混合型基金,至当年10月赎回,不到3个月的时间收益率31%。“我当时的心态就和现在网上这些年轻人一样,充满了自信,非常乐观,感觉财务自由指日可待”。
2007年10月16日,上证指数历史性登顶6124点,次日,宋先生以1.67元的净值申购了一只当年发行的混合偏股型基金,并加大了投资力度,几次加仓。然而,基金的表现却没有如宋先生设想的那样一路高歌猛进,反而是开启了漫长的下跌走势,宋先生站在了“高岗”上。经历了难耐的心理煎熬,从2008年6月起,宋先生陆续对基金进行了赎回操作,赎回时的净值均在1.1元以下,最终亏损近40%。“眼看着资金一天比一天少,甚至几天就跌去一个月工资,心理真是承受不了”。
这之后宋先生对基金不再抱有幻想,其间也买过几只基金,收益有亏有盈,因为投入不多,对生活并没有太大影响。去年7月起他又陆续申购了几只基金,截至目前,表现最好的一只收益率为43%。“其实2007年买的那只基金拿到现在也早翻倍了,但是这之间的波动太刺激了,一般人恐怕也拿不住。现在我觉得基金收益比银行理财利息高就满足了,但是没想到去年行情这么好,看来我还是太保守了,今年还想再买点,我会不会被再次收割?”宋先生笑着说道。
业内人士提醒风险:市场从来不是包赚不赔
专业人士如何看待当下的基金投资热潮?
华商报记者采访了某商业银行理财经理,他表示:近两年股票型基金市场确实表现得不错。但是股票型基金的业绩与基金经理的个人能力、选股策略、持仓情况以及市场风格切换等都有极大关系,出现亏损也是常有的事。新入场的投资者往往缺乏专业的投资知识,手中资金也有限,抗风险能力低,他们更看重基金的短期表现,容易陷入追涨杀跌的基金投资的误区。“我有个客户同时持有十几只基金,看似分散了风险,其实这些基金大多都集中在某些行业,如果遇到行业调整,波动会非常大。很多热门基金之前一直涨势迅猛,但这也可能意味着其所配置的行业估值已经偏高,此时买入,风险其实是偏大的。新基民往往是看哪只基金涨得好就买哪只,频繁交易,闭眼入、跟风入,操作多、思考少。相比短炒基金,长期持有基金的业绩回报更值得期待”。
该理财经理建议,对于风险承受能力较低的投资新人,可以尝试从风险等级较低的基金品种开始投资,比如“固收+”策略的基金,适度参与股票市场的同时又能获得部分相对确定的收益。此外,对于偏股型基金还可以尝试基金定投的方式,尤其是在震荡行情中,定投一定程度上可以抹平波动,用分批申购来平均投资成本。
展望2021年投资收益,多家公募基金认为,当前投资者应当理性看待公募基金高收益,降低收益预期。中泰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李迅雷曾公开表示,2021年的资本市场仍然会比较繁荣,但期望公募基金继续获得30%以上的超高收益,似乎并不现实。
在今年1月20日华商报举办的理财直播活动中,三位资深理财专家也建议投资者在2021年应当践行资产配置的理念,同时适当降低收益预期。
投资理财既要具备一定专业知识能力,也要结合经济自身条件、风险承受能力,坚持理性投资、价值投资的原则。“全民基金热”还将持续多久无法预料,投资新人需要摆正心态,避免被市场情绪所扰动。盲目跟风、凭运气可能会小赚一笔,但不可能一直幸运下去,投资新人需要做好资产配置,来应对市场波动和不确定性。华商报记者 刘方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健王涛)2月16日起,市公安局交警支队开始在全市范围开展拼车、包车超员载客违法行为专项整治行动。交警各大队...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