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 流 涛

商洛日报 2021-01-01 06:06 大字

“182”看似一组简单数字,但在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丹凤,它又是一个神秘而熟悉的代号,代表的是一家专门勘探某种稀有金属矿藏的国防工厂,属于西北矿务局224地质勘探大队,驻扎在小城西北方向的付家塬上。当时,“182”声名显赫,一片繁华锦绣,是我们年少时憧憬和向往之地。

那时候,物质匮乏,人们普遍贫穷,但“182”似乎是个例外,它盘踞小城一隅,独树一帜的富裕。“182”大院里的男人,穿大头翻毛皮鞋、清一色的藏蓝色劳动布工作服,举手投足间流露出一种优越感,从县城回来从不空手,不是拎一两只鸡就是拎几条鱼,一副营养过剩胖嘟嘟油腻腻的样子。出入“182”大院的女人,衣着时髦,发型奇异,脸蛋白皙,嘴唇红润,一边走一边嗑着瓜子或者嚼着时令水果,甚是逍遥。附近村民洞察了“182”人好吃爱喝这一特点,就用笼筐盛上新鲜蔬菜、瓜果、活禽摆在厂子大门两侧。“182”人财大气粗,只看重物美,不屑于讨价还价。其他村民见有利可图,也纷纷加入菜农和果农队伍,时间不长,“182”大门外那条街道就自发形成了一个热闹的集市。近水楼台先得月,农闲时候,“182”常给附近村民一些建筑、搬运之类的活计干,工钱也相对较高,附近西凤、史家坡、付家塬的村民腰包逐渐鼓了起来。

我上高中那个时候,社会阶层尚未固化,但等级观念已初现端倪。我们班里的同学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类是外地户籍来本地借读,父母拿高工资的学生;二类是本地户籍,爸妈有正式工作吃商品粮的学生;三类是农村户口家在县城的学生;四类是农村户口来自乡下的学生。“182”子弟显然属一类人物,吃香的喝辣的穿得时髦高人一等。

“182”没有建学校,小学生大部分在西街小学或西凤小学上,初中和高中则在县中上。我上高中那阵听同学说过,“182”财大气粗,一次就捐了一辆吉普车给学校,逢年过节还时不时送学校一些米面油和大鱼大肉。

“182”人物质富裕,精神生活也丰富多彩,最明显的表现是隔三岔五放电影。看电影是当时县城最大的娱乐活动。“182”晚上放露天电影,因为免费,把县城及县城周边的男女老少各色人等全吸引了过来。“182”离我居住的西关不是很远,但走公路的话要绕一大圈。为了抄近路,需穿过公路、西河,穿过东涧的菜地和西塬的庄稼地。

露天电影一般是天黑透了才放映,开演迟,散场更迟。回家路上,夜风一吹,庄稼地里哗啦啦地响,冷不丁一两只老鸦在一棵黑魆魆的老柿树上吱哇几声,把人吓得一哆嗦,脊梁骨瞬间感到一阵冰凉。但同行人多时不怕,东涧菜地里的虫吟,西河舒缓的流水声,在静寂的夜里是那样的悦耳动听,我们大多时候都是兴致勃勃地谝着电影里的精彩情节不知不觉就到家了。

看“182”的免费电影,也受了不少罪。记得有年冬天的一个晚上,“182”连放了两部电影,回家迟了,我走路竟然走瞌睡了,穿西河过列石时,糊里糊涂一脚踩到河水里,幸亏后面一位大哥反应快,一把将我拽了上来。后来修了西河桥,看电影就方便多了。

“182”人不愧是工人“老大哥”,淳朴、厚道,不管你贫富贵贱,都可到他们的大院看电影,到职工的生活区串门子、访同学也不阻止,但院子里面那些车间是严禁外人随便走动的,而且有保卫人员站岗,这自然增加了“182”的神秘感。

“182”不光放电影,还有篮球场、民兵连。“182”的篮球队无疑是最棒的。有时候为了看电影占座位去得早,常赶上他们的篮球比赛,双方队员身着正儿八经印着号码的篮球衫,个个人高马大,运球、穿插、投篮动作干净利索,球场上掌声不绝,欢声雷动,有几次我把手都拍疼了。

“182”民兵连的装备曾惊艳了整个丹凤县城。有一年“严打”时,县上举办大游行,各人民公社的武装部、各生产大队的民兵连都携带武器上街,装备大概都是半自动,但“182”的民兵队伍一亮相,立即赢来围观群众一阵阵惊呼,惊艳了一条街。他们清一色的卡宾枪、清一色的皮夹克,一个个就像南斯拉夫影片《瓦尔特保卫萨拉热窝》中的瓦尔特,虎背熊腰,浓眉大眼,让人仰慕不已。

“182”明显比小城其他厂矿企业要特殊。城西古城岭上曾建过一座油库,专供“182”车辆加油,油库用钢丝网围一圈,阻止了闲人靠近的脚步。古城岭荒草萋萋,野鸡野兔常常出没其间,三五棵黑魆魆的柿树上,红灿灿的蛋柿很惹人眼馋。我们常到古城岭打野兔或者吃蛋柿,撵兔子累了或者吃完蛋柿,站在远处瞭望那神秘地挂着“施工重地,闲人免进”牌子的油库,自然生出无限遐想。我的一个初中同学的大哥就在油库工作,平时总弯着脊背、低垂着脑袋,好像在地上找东西,两条腿似乎长短不等,走路有点瘸,面相看起来也比实际年龄大,却走了桃花运,从付家塬娶了一位漂亮的媳妇。我们都明白,那是沾了“182”的光。

“182”各路能人荟萃,许多故事流传至今,有个很牛的电焊工,被人吹得神乎其神。我的同学张元林和米小江初中毕业后如愿以偿地端上了铁饭碗,做了“182”的学徒工,他俩的师傅就是那个电焊工。张元林曾吹嘘说,啥电焊活在他师傅手里都不在话下,他师傅甚至能把米小江的两片厚嘴唇“焊”在一块。当时小城红火的几个国营大厂,像葡萄酒厂、冶炼厂、农械厂等,电焊遇到技术难题都要毕恭毕敬地请他师傅出山,活干完后,酬金一分不少,还要大鱼大肉伺候。

日月轮回,岁月沧桑。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曾经风光无限的“182”突然间败落萧条了,悄无声息地退出了历史舞台。“182”的职工大部分随厂迁到了西安灞桥,重新建立了几个工厂,小部分下岗自谋职业,有人蹬起三轮车帮人送钢筋、运杂货,有人干起了环卫工。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让人感慨万千,唏嘘不已。

新闻推荐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三期场外配套工程正式开工

西安咸阳国际机场年货邮吞吐量跃升全国第十庆祝活动现场首席记者李明摄本报讯(记者于忠虎吕聪)2020年12月31日,西安...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