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热爱战胜恐惧 胡建波教授纵论高教普及化阶段民办高校的高质量发展

华商报 2020-12-30 02:23 大字

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50%,标志着中国进入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不仅是规模和数量的变化,更需要新的质量内涵。

近日,西安欧亚学院董事长胡建波教授分享了自己的观点:战胜恐惧的方法不是对抗或者逃避,唯有对事业的热爱,才能让内心实现自由。

以热爱战胜恐惧

依法依规全面推动质量提升

胡建波教授说,2016年修订后的《民办教育促进法》,允许民办高校自主选择营利性或非营利性办学,也从根本上厘清和解决了长期困扰民办教育健康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

修订前的民办教育促进法规定了民办学校是非营利性事业,同时又允许办学者取得合理回报。这样导致民办学校法人属性不明、财产归属不清,政府的扶持或监管不到位。

分类办学后,非营利性学校将获得更多政策支持、公共资源支持;营利性学校可以光明正大地将学校作为一个产业去经营。对于办学者而言,无论选择哪条道路,都不是一条容易的道路。选择营利性办学将面临更激烈的市场竞争选择和更大的经营风险。选择非营利性,办学者常常会担心失去对学校的掌控权。大家难以接受自己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奋斗结果成为一场与自己无关的公益事业。

其实,很多民办高校的办学者都认可办学是一项社会公益事业,他们并不想将学校一直作为自己的私产,相信再过几十年,中国会出现很多公益性的私立学校,就像哈佛、耶鲁一样,学校产权由基金会托管,坚持公益性办学。但这需要一个过程。战胜恐惧的方法不是对抗或者逃避,唯有对事业的热爱,才能让内心实现自由。

高教普及化阶段

需要适应性、全面性的质量观

当前,“质量”是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常谈常新的话题。在精英主义时代,大学本身就意味着质量。

胡建波教授说,20世纪80年代以前,高等教育相关文献中很少涉及“质量问题”。随着精英高等教育向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在社会问责、政府政策强制以及企业管理中质量话语的诱导下,“质量”进入高等教育的话语体系,并广为流传。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国高校发展质量的传统道路是攀爬卡内基阶梯,大专、本科、硕士、博士,质量发展之路就是升格之路。这种情况在全世界都是常见的。而如果回到质量的概念本源,就会有不一样的视角。

在质量管理领域最有影响力的质量学说有两种:一是朱兰提出的适应性质量观:产品及服务在使用过程中满足顾客要求的程度。二是菲利浦·克劳士比提出的符合性质量观:对特定规范或要求的符合程度,反映在对产品的性能、经济特性、服务特性、环境特性和心理特性等方面。

在高校办学过程中,质量发展还受到多种力量的影响。伯顿·克拉克曾提出著名的三角协调模式,即高等教育发展受政府、市场及学术权威(高校)三种势力的整合影响,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动态变化的,其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张力十足的脉络空间,大学需要在三者当中寻求一种平衡。

高等教育普及化发展不仅是规模和数量的变化,更需要新的质量内涵。胡建波教授认为,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的质量特点是适应性和全面性。需要回应对多元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并努力达成一种平衡。

让质量成为一种内生追求和文化自觉

每一个伟大的组织都有清晰的事业理论和感动人心的使命,说明自己是做什么的,为谁做,以及为什么要做,通过使命来建立行动计划,来吸引志同道合的伙伴和追随者。

基于此,西安欧亚学院于2007年提出了自己的特殊使命:为学生提供高质量的教育服务。即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满足消费者对高质量教育经历的渴望,是西安欧亚学院的根本使命。为了达成使命,欧亚做了三个核心竞争力的假设,分别是: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生活质量的能力;提高管理效能的能力。

如何高质量发展?胡建波教授说,办学者要以热爱战胜恐惧,坚定自己的办学价值观。把握高等教育普及化阶段下适应性、全面性的质量特征,并结合学校自身情况去践行和发展这样的质量内涵。同时,要洞察外部环境,树立自身的特殊使命,培养核心竞争力,形成有效的事业理论,将办学的价值观一以贯之,在点滴实践中落地并优化。

同时,全面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质量观,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和生活质量,恰当回应多元利益相关者的价值诉求,让质量成为一种内生追求和文化自觉。华商报记者 彭宏 实习生 潘静 康怡静

新闻推荐

西安市新城区发起“消费捐”慈善爱心公益活动

华商报讯(记者王强)近日,由陕西省慈善协会,中共西安市新城区委宣传部,西安市新城区文化和旅游体育局,新城区西一路街道党工委、...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