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越来越宽,人行道越来越窄? 任冠青
行走在城市的人行道上,人们常常遇到这样的尴尬:本来在正在欣赏路边的美景,却被贴着自己呼啸而过的电动车吓得惊魂难定;横亘在路中间的电线杆使人不得不绕行,面对太过紧凑的停车桩也只能侧身而过;路过凹凸不平的路面,更是要在心里亮起“危险”的警示灯,以免崴脚或绊倒……
最近,《新京报》通过实地探访,也发现了北京一些地方人行道太挤、太窄的问题。有些地方的人行道宽不足1米,有的甚至只有50厘米宽,还与公交站台交叉在一起。人多时,行人只能或收腹、侧身而过,或在非机动车道步行。类似现象在全国各地都比较普遍,此前甚至出现了只有10厘米宽的“史上最窄人行道”,被当地人戏称“比平衡木还难走”。
不管是步道宽度的原始设置问题,还是现实中存在的各类占道乱象,都在把行人的可用空间一步步挤窄。人行道险象迭生、逼仄难走,不仅会埋下诸多安全隐患,也让步行出门成了市民的“次优选择”,与当下倡导绿色出行、构建步行友好城市的愿景背道而驰。
要想扭转这种“人行道困境”,社会还需进一步厘清路权观念,对现有的一些不合理现象展开反思。相信不少人都有同感:在汽车不时畅行于自行车道、自行车疾驰于人行道的“占道多米诺”现象中,最终“受伤”的总是行人。有关部门进行道路规划时,基于防止交通拥堵的考量,许多地方都会把机动车道修得尽量宽阔,而两侧的人行道则显得狭窄局促。
这种“优先满足机动车需求”的市政规划思维,不仅会把无奈的行人“推向”其他车道,引起不必要的交通混乱,同时也降低了人们步行出门的欲望,让交通拥堵问题变得更加严重。想要提升步行出门的吸引力,有关部门还应改变其路权观念,在市政规划时为人们留出更加宽敞、便利、舒适的行走空间,让行走变成有趣、惬意的选择。
在这一方面,韩国首尔市的调整思路或许值得借鉴。据《人民日报》报道,2016年,首尔市正式推出“步行城市”综合计划。在居民集中的区域,首尔市选择对现有车道进行“瘦身”,还专门建造了107条步行专用道路,特殊时间段内不允许车辆驶入。通过将废弃高架桥改造成空中步行网络,设立咖啡厅、室外舞台、小剧场等休闲区,行走也变得不再枯燥,而是成为行人体验城市文化的窗口和激发社区商业活力的空间。
不得不承认,城市道路的改造,往往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有赖于多个市政管理部门的协调配合。但无论如何,一些地方人行道宽度不足1米、障碍重重等现象,都极大干扰了行人的便利度和舒适度,亟待有关部门解决。最近,西安市成功改造30厘米宽“最窄人行道”的过程就切实证明:尽管当地存在土地归属不清、需要层层审批、多方协调等多个棘手问题,但只要用心沟通探讨,最终一定能找出一个令人满意的方案。
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各地还应落实“步行友好”的原则,广泛征集居民意见,由主要部门牵头沟通协调,从源头上避免“与人为敌”的步道环境,尽量为行人提供便利、舒适的步行空间。与此同时,针对许多地方相对单调的街边绿化,也可以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采用更为美观、更加多元化的绿化设计,吸引带有文化风格的特色小店在街边入驻,从而使城市行走真正变为让人享受的事情。
无论是基于打造城市宜居环境的考虑,还是为了激发城市的文化和商业活力,人行道都应该变得越来越宽,而不是越来越挤、越来越窄。
新闻推荐
阳光讯(记者张允铎文/图)为了进一步加强民办学校管理,促进民办学校依法办学,不断提高民办学校办学水平,12月22日下午,西安市浐...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