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岁女童吞30枚磁力珠 体内留置20多天致肠穿孔 西安市儿童医院一年接诊20多例误吞磁力珠患儿 提醒:磁力珠好看好玩却很危险,请孩子远离

华商报 2020-12-17 02:32 大字

最近,西安市儿童医院普外二科宋虎伟医生经过潜心分析全年20多例典型病例,为各位家长“揭穿”一种时刻藏在孩子身边、披着益智玩具的外衣却伺机威胁儿童健康的“杀手”——磁力珠。

“尝尝五彩豆味道”

9岁女童吞30枚磁力珠

磁力珠,又名巴克球,其有着多彩的皮肤、千变万化的造型,颇受一些家长和儿童喜欢。打开某购物网站搜索磁力珠,不少打着“能够开发大脑、提高创造力、提高发散思维能力”旗号进行宣传,提高销量。

这些花里胡哨的小球,好看、好玩、好功能,迎合了时下越来越多爸爸妈妈对于孩子智力开发的需求。可是,磁力珠再怎么好,它可不好吃!

日前,来自甘肃的9岁女孩兰兰,在“尝尝五彩豆味道”这样幼稚想法的驱使下,经口吞进30枚磁力珠。吞入异物后的兰兰以“腹痛1天”就诊当地医院,建议先观察保守治疗,等待磁力珠自行排出,家长就抱着“等等就能排出来”的想法居家等待了20多天却迟迟未见排出,这才连夜租车风风火火地跨省来到了西安市儿童医院普外二科。

接诊的宋虎伟医生细致地检查了兰兰的腹部体征,结合查体及检查,考虑已经有消化道穿孔形成内瘘可能,及时安排了手术,术中探查见兰兰小肠多处穿孔形成内瘘,还需要治疗一段时间才能康复。

磁力珠不会自行排出

很容易造成肠穿孔

兰兰的情况不只是个案,近一年来,西安市儿童医院普外二科已经收治了20多个因误吞磁力珠的患儿。

“这样的病例隔上几天就能遇到一次。”12月16日,宋虎伟医生告诉记者,患儿基本年龄在2岁到9岁之间,2到4岁更多一些,男孩女孩比例差不多,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好奇心重又懵懵懂懂,看见啥东西都可能往嘴里塞,有时候吃进去了家长也不知道,后面因为孩子肚子疼才送医就诊。还有的家长觉得孩子吞了异物不要紧,过几天就排出来了,可对于磁力珠来说,这个说法绝对错误,别忘了它是有磁力的。

有的家长抱着“N天以后能排出来”的想法不是没有道理,这对于没有磁性的塑料球也许可以达到,但磁力珠不是塑料球,它是具有很强磁性的球体。先吃下去的可能因为磁力吸引与后吃下去的隔着肠壁吸引在一起,肠壁因持续遭到磁力珠的压迫会缺血坏死,形成肠腔内与相邻肠腔的穿孔,这就是內瘘,简单说就像是一串“糖葫芦”,危害十分严重。

“遇到最多的吃了50多颗,最少的吃了2颗。”宋虎伟医生说,如果早期发现,孩子吞下去可能还在胃部,使用消化道内镜就可以取出,但如果发现迟,磁力珠掉进了小肠部位,因磁力吸引就会夹破肠子,导致穿孔。在后期手术时,就需要修补肠子,甚至可能需要切掉一段肠子。万幸的是,手术后一周基本恢复,不会有什么后遗症。

有幼儿园给孩子发磁力珠

绝对是个错

宋虎伟医生告诉记者,家里这种磁力珠的来源,有的是家里大点的孩子玩的,被小孩子吃了,有的是幼儿园老师过六一儿童节给孩子们发的,结果有的孩子就把它吞进了肚子里。“最重要的是,不要让磁力珠在幼儿家里出现。”宋虎伟说,幼儿好奇心重,不要以为有家长看着就安全。

搜索网络报道可以发现,全国各地类似的事件屡见不鲜。误吞磁力珠的孩子手术后家长后悔不已:“我真后悔,没想到他会吃掉”“我没让他玩,他有个哥哥在玩,他发现了偷着玩”“那天我的朋友家娃玩,然后……”

医生提示家长,为了孩子的健康,请远离磁力珠。也许,你千叮咛万嘱咐,“这个东西不可以吃”,但孩子天性的好奇心,“听话”“懂事”“聪明”都不奏效;也许,你小心翼翼,你说你可以一直陪着他玩,但绝不可能发生的事或许就在某一刻会发生。

>>警示

14岁以下儿童别玩磁力珠

也许,在你购买磁力珠的时候,只是看到了“益智”玩具,却没注意“禁止14岁以下儿童使用,谨防儿童误食”的提醒。

华商报记者在购物网站搜索发现,磁力珠很热销,好评多多:“非常不错的益智玩具,送孩子的生日礼物”……但一般店家都会有提醒:“磁力珠免责声明——由于磁力珠属于细微小磁铁颗粒,禁止14周岁以下儿童使用玩耍,避免儿童误食或者出现其他意外情况,特此声明,请家长朋友注意”,“磁力珠不适合14周岁以下儿童使用,请勿吞食,如果吞食请立即就医”。

尽管提醒很明确,还有买家给别人推荐:“我儿子3岁都在玩,很喜欢”,从评论上来看,大多都是给幼儿买来玩的,认为是非常不错的益智玩具。

>>提醒

发现孩子吞异物

细心观察迅速就医

除了磁力珠,我们身边还有很多危险的物品,对于幼儿却是极大的风险。据介绍,每年西安市儿童医院都要接诊消化道异物四五百例,有各种奇葩的东西,例如枣核、磁铁、花生、瓜子、核桃、笔帽、硬币、电池、钥匙、发卡装饰物等。

医生提醒家长,一旦发现孩子把异物放在口中,父母应慢慢哄孩子吐出来,千万不要硬往下抢,以免因孩子大哭大闹而使异物吞入消化道或吸入气管。如果发现孩子可能误吞异物,家长要通过观察孩子身边物品,或者询问孩子来了解具体是什么异物,这样有利于医生更快速、准确地诊疗。如果孩子脸色大变、身体情况变差,需要家长立即带孩子就医检查。不能试图用喝醋、吞饭团等办法解决,以免造成严重后果。华商报记者 李琳

新闻推荐

模糊 孙翊铷(西安市铁一中分校初二)

傍晚,眼镜中的世界。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滴,挂在冰冷的镜片上,一片模糊。我从这片模糊里,看到了那个熟悉的...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