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记忆里的西安市第26中学

三秦都市报 2020-12-16 00:58 大字

西安市第26中学太乙分校挂牌

西安市第26中学地处城墙根下的碑林区建国路,是一座与西安事变纪念馆隔墙相望的老牌公立名校。学校门口灰色的“东望楼”历经了近80年的风风雨雨,培养出周边无数学子。踏上进入校门的楼梯,一排铜刻的铭牌,一步一个脚印般记录了这座学校成长发展的各个关键节点。

学校创建于1941年,当时为解决东北军将士子女就学问题,先后受到张学良将军旧部、杨虎城将军及家属的资助。在原东北军张学良将军兵营驻地和军马场上以六十七军军长王以哲将军创办的《东望》杂志名称创建了“东望学校”(包括现碑林区建国路小学),表达了东北军将士想念回归的思乡之情。

学校首批教师全为东北流亡学生,首任校长当时只有19岁。1948年,名医韩新出资,在原东望学校校址上办起了初中部,学校就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韩新中学。

1952年2月,经西安市教育局批准,学校更名为“新华学校”;1952年9月,由西安市人民政府接办,更名为西安市第六初级中学。

1956年8月,经市教育局批准,西安市第六初级中学设立了高中部,办学场地与建国路小学剥离,正式更名为西安市第26中学,并沿用至今。

1997年,学校晋升为西安市重点中学。2000年晋升为省级重点中学。2007年晋升为省级标准化高中。2017年6月晋升为“陕西省普通高中示范学校”。

据校长刘俊博介绍:1958年的时候学校还只是三层小楼,老师的办公休息都在一起。2012年,有关部门曾因为校园改造问题,考虑过拆除该楼新建。我们考虑一个学校一定要保持自己的历史沉淀,东望楼完整体现了那段历史的记忆。便力主保护并筹集经费,于2014年将其改造,最大限度地恢复了学校当年的历史风貌。

今天的26中学某种程度上已经和周边的张学良公馆、高桂滋公馆等一起成为西安事变纪念建筑群的一部分。国内外游客经常在这里拍照留影,张学良的家属后人也曾来校走访。学校现有的三栋教学楼,均以演变的校名来命名。其他两座分别为韩新楼、新华楼,成为26中学办学历史的具体体现。

“名校+”工程:教学质量显著提升

2015年11月,上级领导的一次调研给26中一个严峻的挑战:当时的西安市93中学区内学生纷纷出走,家长们舍近求远,想方设法要把孩子送到别处去上学……

作为年底考核的一项硬性工作,必须帮助93中改变这种“群众躲着走”的窘境。

随后,在碑林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多次过问下,区教育局严谨做好顶层设计,26中创造性落实执行。2016年5月,26中与原93中签订了帮扶目标责任书,组成“精准帮扶型大学区”,率先在全市开始了精准帮扶促进教育均衡发展的探索与实践。

为快速扭转93中发展薄弱的现状,在市、区教育局的引领与支持下,26中找准短板,从人力、财力、物力上精准发力:将原93中学生混合统一编入26中班级;将原有教师,通过跟岗学习或见习,全部纳入26中统一管理,教育教研、师资力量共享,共同提升,深度融合;通过走出去,定点加大宣传力度等方式,改变了学校每年只能招收到一二十名学生的现状。

老师达标了,学生并入了,分校校舍也不能空闲下来。但破旧的学校称不上是一个好学校,改造成了26中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刘俊博说“想装空调,电线不行,想增水压,水管不行。本想简单改造,结果一开始就变成了大工程。”近两年,26中帮助分校申请了市区专项资金700万元,完成了教学楼、办公楼的整体改造提升,新建教学部室,购置教学器材,实施绿化改造工程,提升信息化管理水平。

通过一系列校园建设,不仅营造了高品质的教学环境和校园文化氛围,还为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提供了坚实的保障。提升后的校舍资源不再闲置,26中将初三年级整体迁至分校校园,与本部同步建设、共同提升。

“一长多校”的深度融合管理模式实现了两校统一谋划、共同实施、同步发展,尤其体现在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方面。

西安市“名校+”工程实施三年以来,分校在校生人数由原来的30余人增加至现在的700余人。近两年,分校中考升学率居碑林区公办中学前列,有为数不少的学生考入老百姓心目中的高中名校。在26中的引领带动下,已经初步摘掉了“薄弱”的帽子。

刘俊博说:“均衡是教育公平的基石,是破解教育热点难点问题的根本保障,也是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他认为,“名校+”工程找准了教育不均衡的病根,也找到了方法。不仅扩大了优质教育资源辐射范围,更拓宽了公办学校的发展空间。如今26中分校学生回流和26中本部的显著提升就是对“名校+”工程最大的肯定。

义务讲解员:为80年名校交上满意答卷

在26中,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并没有因为紧张的中高考而形同虚设。

11月12日,碑林区首届成语诗词大赛成功举行。参加本次比赛的一共有五支队伍,赛前在校内开展了线上海选初赛,通过线上角逐,胜出的同学代表学校参加此次教育联合体校际复赛。

本次比赛使用优学派答题系统,采用计时积分制,共分“同舟并进”“百舸争流”“龙舸争魁”三个环节,以必答、抢答和飞花令三种形式呈现。赛场上,选手们沉着冷静,机智应答,在重温经典诗词的同时,也觅得了不少新知。

校办副主任徐璐告诉记者:“人生自是有诗意,最是书香能致远。与诗歌邂逅,如同徜徉在春之暮野。品读诗词,能感悟语言的诗意与浪漫。为传承经典,弘扬文化,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展现学生的个性风采和精神面貌,高二全体学生开展了以戏剧演绎人生,舞台点亮青春为主题的语文学科课本剧表演。”

同学们以独特的创意,华丽的服饰和精湛的表演征服了在场评委和观众。剧本选材涉及广泛,从中国古典文学到国外作品,从旧文新编到原创剧本,由古及今,深入浅出,给大家带来了一场文学与艺术的饕餮盛宴。

高二(4)班表演的《昭君出塞》取材于历史故事,情节曲折,表演具有感染力且极富哲理性。

高二(5)班的《鸢尾花》,同学们呈现出了社会大动荡时代背景下一幕动人心弦的人生悲剧和沧海洪流中小人物的悲惨命运。

高二(3)班同学们带来了《新琅琊榜》,精彩的演出,独到的理解,引人入胜的情节设计,再现了这一沉冤得雪的动人故事。

台上演员们真情投入,台下观众们聚精会神。同学们从起初的漫不经心到后来的全情投入,是一次次利用课余时间反复排练的相互磨合,是一回回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反复修改剧本的精益求精,是一句句彼此之间的真心鼓励。

徐老师说:“此次课本剧表演活动推进了学校的素质教育水平,丰富了校园文化生活。同学们借助这个平台发挥了想象力和创造力,展现了自我,提升了自信心,也从中体会到了世界经典文学的魅力,提高了创作能力,为高中生涯留下了美好的回忆。”

据记者了解,中学生志愿讲解是西安市第26中学联合西安事变纪念馆启动的一项特色志愿服务活动,是学校实践育人的一次积极探索,旨在促使学生融入社会、服务社会,承担起弘扬红色文化的重任。

12月12日,西安事变纪念馆两位馆长为26中“年度优秀志愿讲解员”颁发证书,对他们的志愿服务予以肯定。

作为一名义务讲解员和青年志愿者,黄金晨同学表示:能在西安事变纪念馆这个平台上提供志愿服务,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传播红色文化,不仅是一份殊荣,更是一份义不容辞的责任。

表彰结束后,由教育联合体高二年级志愿者组成的义务讲解队,在各展厅耐心地为前来参观的游客讲述每一件馆内展品背后的历史,帮助他们了解西安事变的前因后果、历史意义、张学良将军的人生历程等。

东望楼下,张公馆前,26中的学子们为纪念西安事变84周年的活动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也为这座80年校庆前夕的名校,交上了满意的答卷……

本报记者史铭

新闻推荐

灞桥区东城二小开展主题教育活动

本报讯(记者王佳)12月14日,西安市灞桥区东城二小举行了以“勿忘国耻,振兴中华”为主题的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主题教育活...

西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西安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