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安十二时辰》中大秦景教碑是否存在 碑林的“碑”字为啥少一撇? “一号讲解员”第五站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解锁古长安的秘密
“你现在所看到的钟是世界名钟景云钟,铸于唐睿宗景云二年,原为唐长安城内的景龙观(西大街)钟楼所用,1953年移藏至西安碑林博物馆。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曾对景云钟钟声录音,每年除夕之夜春晚把它作为辞旧迎新的“新年钟声”进行播放。”
“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张小敬有个会说长安普通话的小跟班波斯王子伊斯,他除了是个中国迷外,还是个虔诚的传教徒。在剧中他认真传教,奋发要立一块大秦景教碑,记录景教在中国的成长环境。这块教碑是真实存在的,就在西安碑林博物馆内,是著名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
……
昨天上午,由华商报和中国铁建地产联合举办的“一号讲解员”活动第五站,来到了西安碑林博物馆。西安碑林博物馆优秀讲解员余家欢作为本次活动“一号讲解员”,带领大家参观了中国书法和石刻艺术宝库,解锁了一个个关于古长安的秘密,体验了一次短暂却有趣的探寻中华文化之旅。
探访4000余件碑石
打开一扇神奇的历史大门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秉承走进博物馆、听国宝故事、讲中国智慧的理念,“一号讲解员”活动带着热爱中华文化的爱好者从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开始,已陆续走进了4座博物馆。
本次,带着30余名中国历史和书法爱好者来到西安碑林博物馆,在这座大学校内,更清晰地触摸历史,感受历史文化。讲解员余家欢庄谐并重、充满特色的讲解风格,更是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不少人原先都认为西安碑林博物馆只是单一的石碑和石刻博物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但是通过昨天的活动,大家纷纷表示,这些石碑石刻就像一扇神奇的大门,通过石碑上的文字或图形图案,为人们打开了一个神奇的世界。
走进西安碑林博物馆,就能看到《石台孝经》碑亭上的“碑林”二字,此处的“碑”字少了上方的一撇。传说这两个字是林则徐在1842年因虎门销烟被革职后充军发配到新疆伊犁,途经西安时所写。当时丢了“乌纱帽”心情不好,所以故意少写了这一撇。大家参观完碑林石碑后发现,唐宋时期很多“碑”字都是没有这一撇的,因此书写也算正确。
而热播剧《长安十二时辰》中的景教,也是作者马伯庸多次来碑林考证的结果。据讲解,景教是基督教早期分支,传播到唐朝时李世民允许传教并在西安修建教堂大秦寺,最后刻大秦景教中国流行碑,被发现后在欧洲轰动一时,如今复制品在梵蒂冈博物馆收藏。
活动中最吸引小朋友的,还是古代过圣诞节的习俗。余家欢讲到,现在的西方圣诞节早在一千多年前唐朝人就在过。余家欢指引大家在“大秦景教中国流行碑”上找到这段碑文“每于降诞之辰,锡天香以告成功,颁御馔以光景众”,说的就是圣诞节的时候皇帝会给赏赐锡天香,并提供美食,欢度圣诞。
从4000余件碑石和文字出发,大家探寻了一段段历史典故,发现了一个个有意思的事:唐朝人说话口音有可能是粤语,陕西方言“克里马擦”来源于西域突厥人的发音,“临床”“小学”“博士”等现在常用词语,都是古代惯用的……
老师现场教学
大家轮番体验拓片制作
参观完博物馆,到了互动环节。本次活动得到西安碑林博物馆的大力支持,专门安排了大小朋友现场观摩和体验拓片制作。
据了解,将碑石石刻、青铜器、古器物上的文字与花纹等拓印下来的纸片为拓片。它是我国所特有的一项古老的传统技术与艺术。因为拓片是从原物上直接拓印,其大小、形状等与原物相同,因而是一种非常有价值的记录与保存方法。专业拓片程序分三步:覆纸、上墨、揭拓片,每一步都是听上去容易,但做起来需要功夫。
本次活动体验了一个小的碑刻,现场30余人在碑林专业拓片老师的示范和带领下,每个人都尝试了上墨过程,体验了拓片制作,感受到了拓片的不易。
来自咸阳的张先生是一名历史老师,他在活动后还留下来向讲解员余家欢请教和讨论。他表示,华商报和中国铁建地产联合举办的“一号讲解员”活动他早有关注,这是他第一次来参加活动,感觉特别有收获。陕西人都应该好好了解这方土地上的文化和历史。
何洋是一名国家画家,平时爱研究碑文石刻等。他表示,自己曾多次来过碑林,每次来都有不同的收获。这次带着孩子和这么多人共同交流,又有了不同的感悟。希望孩子也能耳濡目染中国优秀的传统历史文化。华商报记者 李怡 文/图
新闻推荐
12月2日至3日,高新区人社局分别在西安邮电大学、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4所高校同时举办以“青春...
西安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西安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